APP下载

难以忘却的“上河工”

2020-03-10郭开国

中华魂 2020年2期
关键词:射阳射阳县堤防

郭开国

老词渐淡,新语不断。

提起当年曾让农村人既惧怕又无奈的“上河工”这词,现在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甚至许多年轻人恐怕根本不知道这词的意思。然而,这词对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且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多年,后又加入水利行业的我来说,早已刻入脑海和融入到血液之中,这辈子肯定忘不了了。

独往不群,沧海桑田。我的家乡射阳县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元朝之前这里尚是一片波涌浪起的海域,后因黄河夺淮,泥沙裹夹,日积月累,由海而滩,滩久成陆,明初开始有人进入煎盐、捕鱼为生。历史上,境内虽有经过上游多年倾泄冲刷而成的自然港道射阳河、新洋港,可由于没有配套的水系及圩堤闸站管控,加之东有海潮袭扰,西有洪水为患,东潮西水交替危害。有史可查,仅明代中叶至清朝末年400年间,遭受“淹死居民无数”的灭顶潮灾就达14次之多。先人们为能生存只得筑墩避潮,开浚河道,“引卤就煎,运盐入垣”。清末民初,民族实业家张謇、朱庆澜、冯国璋、束勖严、邵志中及弃武从农的抗日民族英雄马玉仁等人的进入,开河筑堤,建桥造闸,废灶兴垦,开始有了农业。然而,他们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水系混乱,沟河浅窄,抗灾能力甚微。1931年水灾,平地水深数尺,县境尽成泽国。1939年潮灾,沿海大喇叭一带淹死居民愈万人,毁坏条田20多万亩。1942年4月射阳县诞生时,全县可耕农田尚不到50万亩,且靠的是“望天收”“碰运气”,人们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在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后,在上级党政组织重视及射阳县委、政府努力之下,全县一盘棋,统筹规划设计,分块施工实施,持续不懈在全县掀起开河治水、兴修水利的高潮。当时,国家贫穷,技术落后,一切都靠人海战术,开河治水、兴修水利也不例外。每到冬春农闲季节便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关门闭户到工地,人工开挖,肩挑车推,至此便有了“上河工”这词。

但凡参与或经历过的人谁不知道,“上河工”这三字看似简单轻巧,可它不仅浸满了几辈人的付出与汗水,而且也记载着许多人的奉献与牺牲。走近黄海之滨,面对雄伟壮观、环境优美,素有“苏北第一闸”之称的射阳河大闸,又有谁相信在那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之时,为防海水倒灌,保障苏北里下河地区农业生产,是国家千方百计挤出财力重点投资兴建的。在工程建设指挥部及原苏联专家组织指导下,所在地射阳出动数以万计的青壮年,填河开塘、裁湾改道、抬石浇筑。工程总投资1596.2万元,由淮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设计,1955年9月21日开工,1956年5月21日竣工放水,仅用8个月时间就将这座拥有35孔,总宽达410.1米的大闸建成。如今这座闸不但使命依然,承担着流域4036平方公里排涝、挡潮重任,而且以大闸为中心所辖地域还建成了全国知名的水利风景区。

说到风景区,熟知射阳到过射阳的人,又有谁不夸赞境内黄沙港两岸大堆上那蜿蜒绵长、碧水映衬、高拔俊秀、枝繁叶茂、葱郁青翠的水杉森林漂亮,甚至不惜力气爬上大堆,徜徉其间,张开双臂,尽情吸吮着林中新鲜的空气。然而,眼前这条县境流程41.6公里,河底高程负3.5米、宽90米的大港,竟然是射阳县1971年冬至1973年春,先后两次分别组织数万民工,在原马玉仁开挖的小沟基础上扩浚开挖出来的。请大家注意哦!那时可没有什么泥浆泵、推土机、挖掘机等水利工程施工机械设备,有的只是那响应号召、听从指挥、战天斗地的各级党政干部和急切期盼不再遭受洪涝灾害威胁的百姓群众,靠的是他们一锹锹挖、一车车推、一担担挑出来的。

家住河畔不远,年少好奇的我就曾目睹过施工现场,如今想来仍觉震撼不已。记得我是几下决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爬上似山积土大堆上的。远眺对岸能隐约看到担土的人在艰难地攀爬,转眼往下瞧顿感目眩,沟底太深了,下面挖土忙碌的人看去好似小不点。后来听大人们说,从沟底到堆顶这上下距离有近500米,沟深堆高坡陡,一般人空手上来都很吃力,想像不出当年肚难吃饱、营养不足的民工们得靠多大毅力,坚持挑着一担担重达40公斤左右的湿泥爬上堆顶的。黄沙港的拓浚贯通,让里下河地区排水流程缩短110公里,日平均流量达200多立方米每秒,排涝受益耕地面积有近200万亩。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射阳县不仅要解决上游雨涝下泄入海港道问题,而且还得修筑河堤与海堤防止涝水、海潮侵袭。事实上,县境内堤防修筑河堤始于清代、海堤始于清末民初。经过1931年洪水、1939年潮灾,大部分堤防被毁或残缺不全。新中国诞生为修筑高标准堤防,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带来了春天。特别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县持续组织大规模的堤防修筑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到了80年代末已拥有海堤193.34公里、河堤509公里、圩堤2154.8公里。

在解決上游安全行洪和提升抗御海潮、涝水能力的同时,有着2783平方公里面积的射阳县,又把建立完善河网配套水系,促进和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摆上突出位置,坚持不懈组织工程实施,先后开挖出23条骨干河道、183条大沟、2446条中沟,建立起射阳河以北、运棉河两岸、利民河两岸、新民河两岸、海河与串通河两岸等5个引排独立的区域,初步建成防洪、防涝、防旱、防渍水利工程体系。

回眸射阳县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怎不让人感叹国家的日益强大及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科学决策和精心组织,在荒芜的黄海滩涂碱地上创造了治水奇迹。然而,最值得赞佩和历史铭记的应该是这里前赴后继、全民上阵的射阳人,尤其是农村人。是他们在那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年代里,凭着对建设新中国充满憧憬、对上级党政组织充满信任、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的不屈精神与动力,勒紧裤带,不计得失,顽强拼命,不惜一切的“上河工”。

多年习惯成自然。每到冬春农闲时节,各家各户早就准备好铁锹、推车、泥兜等工具,听候调遣,随时出发。身强力壮者不顾寒风凛冽、冰天雪地,离家住棚,走上新洋港裁湾、黄沙港开挖、海堤堆修筑等县级“大河工”一线;正常劳力者则必须参加大沟拓浚、中沟开挖、堤防修筑等先“公社”后“乡办”级“中河工”会战;即使妇女、年老者、放假中学生们,也要尽己之力、听从安排,就近参与沟河拓浚、条排河开挖、渠堤修筑等先“大队”后“村”级“小河工”劳动。“上河工”劳动靠的是体力和耐力,就说看似容易的挖大锹,其实是几人一齐挖,一个挨一个,那锹头大小偷不得半点刁懒,否则锹铧就跟不上趟子。工地上要说稍感轻巧一点的活计恐怕得是在岸上平垡头这活,可那活通常是留给工程员、领队干部或身体不适民工干的,一般人轮不到哦!

全民兴修水利精神无疑十分可贵,可人们的年龄、体质、耐力毕竟不尽相同,让大家一样高强度、超负荷地参加水利劳动,有人因此受伤生病,甚至还有人一去无返将生命结束在工地上。这无形中使得许多人“听水生畏”,害怕起“上河工”来。好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及现代水利施工机械的兴起,各级政府财政投资持续加大,河道拓浚、堤防修筑、积土运送等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其施工效率是人工不能与之相比的。过去那声势浩大、全民发动,一年全县实施水利工程土方也就在600-700万立方米左右,而现在不声不响、随随便便就能完成土方量上千万立方米。如此,既不用出工又不用花钱,已至于“上河工”这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诞生在黄海滩涂之上,之前靠吃着国家返销粮过日子的射阳县,就是凭着不断科学治水和配套提升水利工程设施运行能力,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连续多年夺得“全国棉花生产状元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特色水产养殖大县”等殊荣,所产的“射阳大米”、“青龙蒜薹”、“洋马菊花”、“海河梨果”、“射阳蟹苗”等成为驰名大江南北的特色农产品。

饮水思源,真情难抑。忆往昔,鬼斧神工、泥沙淤积造就出射阳县;看今朝,兴修水利、引排自如造福了射阳人。我要说,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射阳百万人民心中,早已耸立起“不忘共产党,感谢新中国”的无字丰碑!

猜你喜欢

射阳射阳县堤防
堤防防渗施工技术研究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陈立东
浅谈水利工程堤防的防渗技术
射阳第十届丹顶鹤文化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成功举办
射阳第十届丹顶鹤文化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成功举办
射阳第十届丹顶鹤文化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成功举办
射阳第十届丹顶鹤文化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成功举办
基于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分析
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