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0-03-10张冰冰
张冰冰
(阜新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脾脏血管充盈但质脆,当脾脏受到强烈外力冲击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破裂损伤。外伤性脾破裂属于腹部损伤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该病患者病情危重,若在短时间内未行有效的治疗,可继发休克危及个体的生命安全。在围手术期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适当的临床护理干预是提升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1-3]。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阜新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脾切除术,按照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试验组(40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在24~45岁,平均年龄为(31.12±1.12)岁;病因:交通事故伤20例,锐器伤17例,其他伤3例;脾破裂损伤分级:Ⅰ级20例,Ⅱ级10例,Ⅲ级6例,Ⅳ级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22~48岁,平均年龄为(31.11±1.14)岁;病因:交通事故伤21例,锐器伤16例,其他伤3例;脾破裂损伤分级:Ⅰ级18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Ⅳ级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本研究参考我国2008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外伤性脾破裂临床诊疗相关内容,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存在失血性休克表现,行B超以及CT等影像学检查,医师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均判定患者符合外伤性脾破裂临床诊断标准;医护人员告知患者家属临床诊断结果、本研究目的、内容,在征得患者家属、医院伦理会同意后行脾切除术。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肺等脏器功能损伤者;合并脊柱、四肢以及骨盆骨折者;合并全身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在脾切除术过程中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实施传统复苏操作,促使患者收缩压维持在90~100 mm Hg,平均动脉压提升至60~80 mm Hg。在脾切除术过程中行全身麻醉,术中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常规留置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术后3~5 d若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平稳则拔除尿管,术后排气后拔除胃管,在患者肛门排气前,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机体营养状态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患者排气后可适量饮用清水,排便后可进食流食或半流食,逐渐恢复普食。若全天腹腔引流液不足20 mL时拔除腹腔引流管,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尊重患者意愿,术后根据患者耐受能力选择下床活动时间。
1.3.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体温,去除患者衣物,协助患者家属为患者更换手术服。除此之外,术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沟通,稳定患者家属情绪。②术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体液丢失情况实施输血、输液,严格控制输血、输液量,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或过少,输血、补液装置应与加温装置进行连接,术中腹腔冲洗液应进行加温处理,关闭腹腔前使用40 ℃左右的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③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患者家属沟通,及时告知患者、患者家属手术结果,告知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护理措施,列举术后恢复良好的案例,缓解患者、患者家属负面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术后24 h内按摩患者腓肠肌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若患者术后24 h各项生命指征平稳时,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家属每隔2 h帮助患者翻身1次,在翻身过程中应保证各项引流管畅通,避免引流管发生扭曲、弯折。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患者手术切口较大,患者术后局部疼痛较为剧烈,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讲解长期大剂量使用镇痛药的危害,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通过与患者谈话、交流等方式转移患者对躯体疼痛的关注度。对于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患者,可给予镇痛泵镇痛给药,在镇痛泵给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家属密切关注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停止镇痛泵给药。术后24 h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行下肢、上肢被动活动,告知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从而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诊疗参数,包括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72 h炎性因子各项数值变化情况,包括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呼吸道感染、创口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诊疗参数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诊疗参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相关炎性因子数值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CRP、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试验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相关炎性因子数值变化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相关炎性因子数值变化情况比较()
注:两组术后72 h与入院时比较,t=12.821、13.752、15.021、13.914、13.951、15.275,均a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有1例(2.50%)发生呼吸道感染,1例(2.50%)发生创口感染,1例(2.50%)发生泌尿系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有3例(7.50%)发生呼吸道感染,3例(7.50%)发生创口感染,2例(5.00%)发生泌尿系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8/40)。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7,P<0.05)。
3 讨论
外伤性脾破裂多见于交通事故,除此之外,高空坠落、锐物穿刺也可破坏脾脏正常的生理解剖完整性。外伤性脾破裂近年来已逐渐发展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腹部脏器损伤类型,临床主要采用脾切除术治疗,对提升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4-6]。传统西医认为,脾脏是人体重要免疫器官,含有大量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脏生理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同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多种炎性因子被激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在行脾切除术过程中优化围手术护理质量,对缓解患者躯体炎性状态,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7-9]。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主要体现在术中及术后,术中护理人员为避免手术操作对患者体温造成的影响,输血、输液以及灌洗液均进行加温处理,可有效避免术中输液、输液致使患者体温出现明显波动,刺激机体,影响患者凝血功能[10-11];术后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患者家属对病情的了解,通过实施术后镇痛干预、康复干预,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72 h的CRP、TNF-α、IL-6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综合护理干预在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