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3-10边文静
边文静
(建平县医院,辽宁 朝阳 122400)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的中断,多因暴力造成,四肢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大多是因骨骼疾病或创伤等引起,包括骨肿瘤、高处坠落、车祸等[1],多数为复合伤,常伴有四肢骨折。骨折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其在关节复位、肢体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术后极易合并肿胀,在一定程度上对肢体位置正常血液循环造成影响,导致患者术后痛苦程度增加[2],甚至诱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在此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尤为重要。综合护理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骨折术后肿胀程度减轻,提高其生活质量[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接收的四肢骨折患者,探讨对其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入院的72例四肢骨折患者根据单号、双号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为(37.95±3.41)岁;骨折原因:摔伤、交通事故伤和高空坠落伤分别为9例、16例和11例。研究组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为(37.12±3.38)岁;骨折原因:摔伤、交通事故伤和高空坠落伤分别为11例、15例和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为四肢骨折患者;②所有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及心理异常者;②存在肝脏、肾脏及心脏器官功能不全者;③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④神志意识模糊者;⑤存在血液疾病者;⑥缺乏完整临床资料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术后,予以患者抗感染,平衡水电解质,并予以利水消肿等,抬高患肢20°~30°,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指标,如疼痛加重,无法忍受,则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等。
1.3.2 研究组 采用综合护理方案。①健康知识宣传:术后,根据医嘱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介绍术后肢体肿胀诱发因素、注意事项及治疗方法等,告知患者术后肢体发生率较高,使其保持警惕心理;提高患者配合度,告知患者增加黄酮类、维生素E类食物摄入量,从而加快微血管循环;同时为患者讲解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对患者疼痛及肿胀程度的影响,告诫患者戒烟的重要性。②饮食干预:秉持清淡饮食原则,严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鱼汤、蛋白质、蔬菜、水果、鸡蛋类食物摄入量,严禁过多食用骨头汤、滋补类食物。③心理指导:多数患者是因意外事件造成骨折,导致部分患者无法接受现状,加之担心治疗效果、医疗费用等,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过程中,主动与患者接触,尽量采用亲切、和蔼的工作态度,掌握每例患者情绪变化,鼓励并支持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增强患者疾病抵抗信心。④疾病干预:术后,对患者加压包扎3 d,防止出血、渗血,包扎过程中,利用烧伤棉垫包裹处理患肢,通过弹力绷带实施包扎,禁止过紧包扎,如患者产生疼痛、麻木及痉挛等,则松解绷带,进而二次包扎。术后,对患侧肢体血运状况密切观察,特别是肢体末端水肿状况;与此同时,对是否形成张力性水泡检查,如切口位置产生渗血、渗液等现象,需立即更换敷料,确保敷料干燥。术后,在患侧肢体位置冰敷,加快血管收缩,首次冰敷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加强对患肢皮肤颜色的观察,避免局部冻伤,导致病情加重。红外线照射,每日2~3次,每次20~30 min,以便及早恢复骨折位置血液供应,加快肿胀消退速度。⑤体位干预:对于上肢骨折患者,确保上臂处于自然下垂状态,腕关节背伸角度及肘关节屈曲角度分别是30°和60°,确保前壁处于中立体位,通过三角巾悬吊;对于下肢骨折患者,确保髋关节外展20°、屈曲15°;对于锁骨骨折患者,卧床休息过程中,垫高肩胛部位,确保两肩以后伸状态呈现出来;对于肱骨骨折患者,协助患者调整至仰卧体位,头部略微抬高,使其平行于躯干。⑥功能训练:术后,在各项指标平稳后开展早期功能训练,并主动、被动活动远端关节,术后当日,待麻醉消失、意识清醒后,以患者疾病恢复状况为依据进行未固定关节活动及骨折部位上方关节活动,上肢活动包括伸指运动、握拳运动;下肢运动包括踝泵运动等;如患者自主运动能力不足,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训练,并开展屈曲锻炼,由小关节运动开始,到大关节运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指标。肢体肿胀程度包括3级[4],Ⅰ级:皮肤显著紧张,并伴有皮纹;Ⅱ级:皮肤紧张,未见皮纹,皮肤温度略高;Ⅲ级:皮肤温度提高明显,皮肤紧张。根据健康调查量表36为生活质量判定依据,判定内容包括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活力与总体健康,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临床指标包含疼痛评分(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包括健康调查量表36评分、临床指标等)与计数资料(肢体肿胀程度等)分别采用()和[n(%)]表示,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 研究组肢体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VAS、MBI评分比较 在VSA、MBI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患者VAS、MB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分别是(35.41±4.47)分和(4.21±1.21)分,研究组分别是(49.63±5.21)分和(1.09±0.53)分,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优(t=12.429,14.171;P=0.000,0.00)。见表3。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VAS、MBI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VAS、MB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四肢骨折患者经治疗后,极易产生肿胀现象,原因包括:①术后肢体静脉血液流速延缓,受到阻碍,致使肢体血运正常运行受阻[5];②术后疼痛影响因素有很多,由于肢体活动减少,造成静脉回流受阻、淋巴阻碍等;③手术创口部位存在过多渗血及渗液;④术后过紧包扎或外固定对静脉回流造成了影响[6];⑤术后过多运动造成即将愈合的肢体再次受到损伤;⑥极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多数患者肢体肿胀于术后第3日开始缓解,如果肿胀持续时间长,则会影响骨折愈合[7];为及早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需要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时也要联合有效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方法将重点集中在疼痛护理方面,关于肢体肿胀减轻护理相对较少,而长时间肿胀致使患者疾病恢复受影响,同时也导致疼痛感增加,缺乏显著护理效果[8]。
综合护理涉及范围较广,首先,通过健康知识宣传方法,为患者讲解肢体肿胀诱发因素,告知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并进行有效预防,尽可能的缓解肿胀;与此同时,为患者讲解肿胀消退方法,使其改善负面心态[9];饮食干预可以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进行合理规划饮食,确保饮食合理,营养充足,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对于四肢骨折患者,心理通常伴有一定创伤,科学的术后康复训练及手术尤为重要。术后康复训练期间,患者配合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及预后,其有助于患者手术开展顺利,促进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防止并发症的发生[10]。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者机体功能及早恢复,及早开展被动、主动锻炼,有助于张力提高,改善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及淋巴回流速度,使肿胀程度减轻,以便骨折及早愈合,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肢体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综合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改善明显,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在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活力、总体健康、疼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开展综合护理工作,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高,以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研究组疼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肢体疼痛减轻,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以便患者及早融入到正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予以四肢骨折患者综合护理方法,可有效减轻患者骨折部位疼痛,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能力的提高,改善患者肿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