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估
2020-03-10秦凤霞
秦凤霞
(朝阳市中心医院心内三科,辽宁 朝阳 122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病之一,以心电图缺血改变、静息心绞痛、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动性心绞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但临床症状比较复杂,病情不甚稳定,普遍存在突发性病变,病理机制独特,预后较差[1]。据报道[2],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若未及时予以合理治疗,并辅助以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可能引起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多数患者选择住院接受临床治疗,但常规护理模式因“盲目性”、“机械性”等缺陷,无法达到本病的护理要求,有学者建议实行优质护理干预[3]。近期,我科亦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护理中引入了优质护理模式,并在优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主观护理体验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为彰显其优越性,现以回顾性分析方式开展本次分组对照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因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刺痛感以及烧灼感等症状就诊,经心电图、血常规、心肌酶谱等检查,综合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②患者均具有正常的思考、沟通、配合护理等能力;③临床资料、治疗数据等完整无缺。排除标准:①合并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者;③妊娠期女性、酗酒以及吸毒者等特征人群;④心肌梗死以及中途转院、死亡病例。
将患者按护理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均5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男26例,女26例;年龄为41~77岁,平均年龄为(56.38±4.17)岁;病程是4个月~17年,平均病程是(9.64±1.06)年。研究组患者实行优质护理干预:男27例,女25例;年龄为42~77岁,平均年龄为(56.47±4.55)岁;病程是5个月~17年,平均病程是(9.84±1.12)年。两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程、年龄等个体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①遵医嘱按时给药,包括抗血小板、他汀类、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为患者介绍药物正确用法、用量等;②告知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保证睡眠充足;③严禁剧烈运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而导致病情恶化;④定期整理病房、开窗通风,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合理调节病房内温湿度与光线等;⑤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改善后,按循序渐进原则严格控制患者运动量、运动时间等,分析其心绞痛次数、部位、持续时间、性质等,并监控其血压、心率等,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1.2.2 研究组 选取科室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优质护理小组,确定服务对象、护理目标,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强化基础护理的同时,明确护理责任制。同时,以上述护理内容作为框架,参考既往临床经验,改进薄弱环节,突出重点环节,并结合本组患者实际情况,重新制订有计划性、科学性、系统性的优质护理方案,优化护理流程,并严格执行,具体如下:
1.2.2.1 心理护理 ①本病发生机制为:发病次数越多、病情越重,且反复发作,可导致患者产生恐惧感,应重视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主动与之沟通,掌握其心理动态,及时消除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予以人文关怀、安慰等,建立友好护患关系。②护理人员可主动为患者讲解疾病病理,教导其如何减轻心绞痛,并以正确心态面对疾病,同时介绍成功病例,增强其康复信心。③对患者进行全身肌肉训练,达到躯体自然舒适。根据患者喜好,播放舒缓音乐、古典音乐、戏曲、民歌等,从中选取节奏适中的音乐,每日晨起、夜晚入睡前播放,播放时让患者带上耳机、闭眼、全身放松,音量以患者舒适为宜。
1.2.2.2 基础护理 ①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纤维、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的清淡食物,饮食不可过饱,避免进食腥膻、冷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同时,根据患者饮食喜好、经济条件等制定食谱。有烟酒瘾者督促其戒烟限酒,可与家属统一口径,叮嘱家属加强监督。此外,每日多饮水,预防便秘,避免如厕时过度用力而引起猝死。②在发病急性期指导患者多休息,护理和治疗操作应集中在某一时间段,保证室内光线适宜睡眠,避免外界噪音等刺激;患者病情好转时,可根据患者病情、运动耐受性等适当活动,活动期间应有家属陪同,并加强心电图等监测。
1.2.2.3 认知护理 ①本病病情变化快、发病急骤,要对患者、家属进行适当医疗知识培训,以免其在疾病突发时手足无措、延误最佳救治时机。②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开朗情绪,以免情绪波动而引起心绞痛;③日常生活中可适当活动,增加冠状动脉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提高其耐受力、韧性。④培养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实时监测其血压、心率,按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药品,叮嘱其遵医嘱增减药物。⑤纠正患者熬夜、喝浓茶等不良生活习惯,督促患者在药效不佳或者病情恶化时及时复诊。
1.2.2.4 药物护理 ①叮嘱患者不可随意换药、停药、增减药量等,用药前了解药效、药理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解答患者问题,消除其内心疑惑、药物恐惧。患者用药后应保持卧床休息,随身携带应急药物,避免突发情况。②若需要低流量吸氧,应对其进行情绪疏导,保持心态稳定;③静脉滴注时应定时测量血压,保持低速稳定,不可忽快忽慢,维持在每分钟8~10滴范围内,滴注期间积极与患者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以便于顺利完成滴注给药,期间若要大小便,可在病床上解决,以免用力而导致血压变化,最大限度减轻其心脏负担。
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2周。
1.3 观察指标
1.3.1 参考患者心绞痛症状变化,结合其心电图ST段、凝血常规检查结果等,评估其整体治疗效果:①心绞痛相关症状消失,心电图ST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均正常或者基本正常,视为显效;②心绞痛相关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好转,视为有效;③心绞痛相关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心电图ST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变,或恶化,视为无效。整体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人数之和/总人数×100%。
1.3.2 自拟主观护理体验优良率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前,指导其根据主观感觉评价医院服务态度、操作水平、问题解决能力、环境、躯体状态、心理状态等,每个项目的评估标准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全部选优者为优,任意一项选择良、未选择差者为良,任意一项选择差者为差。主观护理体验优良率=(优+良)/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整体治疗有效率等无序分类资料实行χ2检验,病程等数值变量资料实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整体疗效 研究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整体治疗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观察两组患者主观护理体验优良率 研究组患者主观护理体验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一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为:冠状动脉血供不足,致使心肌组织出现急剧、暂时性缺氧和缺血状况,引起胸部不适、胸痛等,介于劳累性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之间,是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预后较差,可谓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5~6]。据报道[7],中老年人群有由于身体机能削弱,加上长久以来不健康生活行为习惯集中性爆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主体发患者群,发病年龄集中于50~70岁内。本病发作虽为暂时性,但危害不容忽视,轻则干扰日常生活,重则导致猝死,要求早发现、积极治疗,并配合以严密监护、优质性护理干预,尤其是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与康复均有重要意义[8]。
表1 两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整体治疗 有效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主观护理体验优良率比较[n(%)]
优质护理模式作为现代医疗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一体化模式转变的成果之一,是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推广于全国的背景下产生的[9~10]。我院亦深刻认识到了优质护理内涵与宗旨,结合科室护理文化氛围,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文、安全的医疗环境,打造医院特色医疗服务品牌。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心血管科常见病,目前以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为治疗手段,但患者普遍缺乏对本病的科学认知,加上本病发作特点,患者容易产生恐惧、悲观等负性情绪,加上本病对于遵医嘱用药、健康作息、合理饮食等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笔者针对上述情况,在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订了优质护理方案,内容涉及患者用药、心理、认知等护理层面,同时强化基础护理,最终取得理想效果。
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整体治疗有效率、患者主观护理体验优良率均在95%以上,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可见优质护理模式不但能辅助治疗、优化治疗结局,还可改善患者护理体验,这对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