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及对JOA评分、VAS评分的影响
2020-03-10姚勇
姚 勇
(中一东北国际医院有限公司骨科,辽宁 沈阳 110000)
人体脊柱T11~L2部分为胸腰段脊柱,属于脊柱骨折多发区。造成此处骨折因素很多,如暴力、事故等,加之近些年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量越来越多,使得骨折发生率急剧上升。骨折后,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同时痛感会引发患者情绪不适感,令其出现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骨折后患者运动功能受到限制,令其生活质量下降,且严重时会令病症恶化,危及生命安危。手术为临床首选治疗骨折的方法,截止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多种,例如融合、固定等方式[1-2]。内固定属于临床近年推出的新型方式,临床应用效果。基于此,为进一步展现经伤椎固定手术方式在该疾病治疗的实用性,选取部分患者展开以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可独立思考,沟通顺畅者;②于本院接受相关诊断、检查和治疗均符合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标准[3];③患者(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②不配合治疗、护理与调查者;③精神意识和认知方面存在障碍者;④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疾病;⑤中途退出者。将患者信息输入Excel表格按照住院号分组(每组21例)。其中,单数住院号为对照组,本组中男女比例为12∶9,年龄在32~67岁,平均年龄在(49.52±7.02)岁;双数住院号为试验组,本组中男女比例为13∶8,年龄在33~68岁,平均年龄在(50.50±7.50)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采取俯卧体位,正中切口选在伤椎中心8 cm处,深度以伤椎棘突处为准,将椎旁向两侧分离,并显露伤椎上下各一节脊椎。将上关节突外缘人字嵴部位选为进针处,每节椎体中置入2根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将保证其根针在一条水平线上。
对照组患者此基础上行跨伤椎内固定,4根椎弓根钉上固定合适长度的钛棒,之后利用撑开及加压装置将其伤椎进行复位与矫正。
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经伤椎固定,伤椎椎弓根上置入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与伤椎健侧终板角度平行,同时还要与骨折终板角度尽量错开,其深度与4根椎弓弓根相比,深度较浅。但由于患者情况不一,若为骨块突入椎管、后柱骨折对脊髓压迫等情况,给予椎板切除,以便达到减压目的。钛棒位置按照正常脊椎生理曲线为主,即固定于椎弓根钉上,利用钛棒撬动伤椎前缘,恢复其高度,并采取钛棒固定,令伤椎侧腹自身形成推力,以便对脊柱出现的后凸畸形进行矫正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指数;判定标准:采用了VAS评分标准,即总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感知越为显著;手术前后JOA评分,判定标准:评比标准采用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分其术后患者腰椎恢复状况进行评分,其分为4个维度,优:25~29分、良:16~24分、中10~15分、差<10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患者信息输入Excel表格后进行分组。分组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并发症发生率行χ2检验,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VAS、JOA评分行t检验,以α=0.05为分界值,低于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5.78±12.41)min、术中出血量为(227.48±32.59)mL、术后下床时间为(6.41±0.72)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2.45±15.21)min、术中出血量为(278.21±40.85)mL、术后下床时间为(9.85±1.21)d。经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5.437、P=0.000;t=6.216、P=0.000;t=15.644、P=0.000)。
2.2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78±2.41)d,对照组为(18.89±2.58)d,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3.827、P=0.000)。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疼痛指数评分比较 术前,试验组患者的VAS疼痛指数评分为(7.12±0.95)分、对照组为(7.13±0.96)分,组间数据比较显著差异(t=0.047、P=0.481)。试验组患者术后6 hVAS疼痛指数评分为(4.78±0.61)分、12 h为(3.21±0.42)分、24 h为(2.04±0.21)分,对照组患者术后6 hVAS疼痛指数评分为(5.62±0.81)分、12 h为(4.12±0.66)分、24 h为(3.11±0.42)分,术后试验组患者的VAS疼痛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t=5.304、P=0.000;t=7.448、P=0.000;t=14.591、P=0.000)。
2.4 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 术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JOA评分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不同时段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JOA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JOA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有2例并发症(1例神经受损、1例腰背酸痛),发生率为9.52%;对照组有5例并发症(1例神经受损、2例腰背酸痛、1例脊柱不稳、1例断钉),发生率为23.8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144、P=0.023)。
3 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一旦骨折,很多功能会被限制、影响。胸腰段脊柱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临床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其中跨伤椎内固定属于常用方式,即在伤椎相近上下椎体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完成固定后,通过钛棒达到加压、撑开作用,之后在韧带牵拉的基础上将伤椎复位,以便达到促进脊柱恢复正常的目的[4-5]。临床治疗过程中,跨伤椎内固定还可称为间接性固定方式,对于存在前后韧带单侧断裂或是相近椎间盘撕裂患者而言存在一定劣势,即治疗过程中,韧带易失去牵拉作用,令骨折的矫正受到一定影响[6]。同时,此术是依托钛棒加压撑开作用纠正骨折脊柱,过程中,当临近椎间盘传导内固定提拉复位力失去时,其固定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而从身体解剖结构的角度看,胸腰段脊柱在正常状态下会承受较大压力,当出现骨折时,压力值变为负数,而内固定方式会将负荷压力进行降低,从而达到对伤椎纠正得目的。但常用跨伤椎内固定术是利用4根椎弓根实施置入固定,应用过程中,只可令伤椎上下两方面形成平行固定现象,但在术后形态易发生改变,即易形成悬挂或是平行四边状,而此时内固定强度会降低。同时,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实施该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例如断钉、腰酸背痛等,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内固定螺钉承受力超出正常值,当患者活动幅度较大或是进行不当活动时,脊柱承受活动量加大,令螺钉无法承受从而发生变形,出现断裂,令预后效果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对内固定方式进行改进,在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有重要价值[7-8]。
经伤椎内固定可有效弥补跨伤椎内固定的椎间盘损伤、术后疼痛等问题,即近伤椎内固定是经伤椎椎弓根和临近上下椎体椎弓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的内固定方式,这一方式可进一步增强脊柱轴向压缩、屈曲、旋转的稳定性,其原因在于伤椎可分担部分重力,促使钛棒上的应力负荷力下降,即呈现均匀分布状态,此状态可在伤椎低压力情况下加快愈合时间。除此之外,经伤椎内固定可形成三平面固定效果,从而有效解决了平行四边、悬挂出现的问题,以及进一步为脊柱的稳定性奠定扎实基础。同时,此术还会对钛棒进行弯曲处理,弯曲角度与人体脊柱生理曲线更为相似吻合,此方式可进一步增强钛棒的推顶作用,加快促进骨折复位以及畸形矫正。同时,经伤椎内固定实施过程中置入伤椎的椎弓根,其目的帮助复位,令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正常。除此外,对于脊柱明显存在畸形患者,矫正效果显著[9-10]。结合本次研究数据,给予经伤椎内固定的试验组,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间VAS疼痛指数评分中,试验组术后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提示经伤椎内固定方式可有效缓解术后患者疼痛,降低痛感。与此同时,观察两组术后30d~180dJOA评分对比中,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段试验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经伤椎内固定在治疗时增加了螺钉压力,并借助螺钉作用令其伤椎椎体高度、脊柱生理曲度的最大限度恢复,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术后腰椎功能的恢复,提示此手术方式在伤椎骨折治疗中有显著效果。除此外,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经伤椎内固定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安全性,同时加快身体恢复,印证了经伤椎内固定术的推广性、应用性。
综上所述,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应用经伤椎内固定疗效显著,可提高安全性,降低术后疼痛,加快腰椎功能恢复,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恢复,适用于在临床推广。截至目前,临床对于此疾病尚未统一治疗标准,加之本次研究例数较少,分析结果易产生偏倚,因此需临床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印证此固定术在脊柱骨折中的疗效,以便为临床提供更为妥善有效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