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埋高压引水隧洞Ⅳ类围岩洞段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支护建议

2020-03-10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年2期
关键词:隧洞塑性锚杆

齐 凯

(辽宁西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1 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设计库容2.1亿m3,装机总容量86MW,具有高水头、长引水的特点,施工复杂、难度大。该水电站属于二等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溢洪道和地下发电厂房和引水系统。引水系统中的引水隧洞为长距离有压引水隧洞,总长度为5530.22m,共包括3段平洞段和两段竖井段,其中上平洞段、中平洞段、下平洞段的长度分别为2043.21、1989.32、1198.82m。引水隧洞布置在电站大坝左岸,岩层岩性主要为安山岩或安山质凝灰岩,围岩类别以Ⅲ类为主。在上平洞段桩号Y0+110~Y0+263,长153m的洞段为Ⅳ类岩体,处于强风化或全风化过渡带内。该段隧洞为圆形平底断面设计,初步支护方案为10cm挂网喷、锚杆和40cm钢筋混凝土衬砌。钢筋网直径为6.5mm,间距为200mm×200mm,采用Φ22mm锚杆,长度设计为2.0m,入岩1.9m,间距1.0m,梅花形布置。隧洞衬砌混凝土强度为C25,挂网喷混凝土为C20。本文拟在上述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围岩支护进行优化和方案论证,以便为隧洞开挖的最终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2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案

2.1 计算模型

本研究利用Flac3D软件进行Ⅳ类围岩洞段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构建。模型的计算范围为沿轴线方向取3.0m;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围岩的计算范围一般为洞径的9倍,本研究取整为40m。在构建的模型中,利用六面体8节点等参单元模拟隧洞的围岩岩体,利用Mohr-Coulumb模型对围岩的弹塑性变形特征进行模拟。围岩开挖后支护结构中的喷层混凝土利用shell单元模拟;锚杆则利用弹性本构模型进行模拟。构建的三维有限元整体模型包括81096个计算单元,87563个计算节点,其中包括3658个喷层混凝土单元和768个锚杆单元[1- 6]。整体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以引水隧洞指向下游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以与Y轴垂直指向右侧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以竖直向上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以隧洞中心点为坐标原点。模型的底部和四周施加法向位移约束,顶部设计为自由边界。为了研究埋深的影响,研究中将顶部岩体的重力荷载以均布方式施加于模型的顶部[7]。

2.2 计算方案

针对Ⅳ类围岩洞段的实际情况,根据隧洞的实际埋深与相关工程经验,按照有无喷锚支护设计6种方案[8- 9],详见表1。

图1 整体计算模型示意图

表1 计算方案设计表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围岩开挖位移分析

利用上节构建的模型,对不同方案下的围岩开挖位移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隧洞开挖后位移云图

在方案F11条件下,隧洞的开挖施工会引发围岩的应力扰动,造成隧洞的围岩岩体产生指向隧洞内部的位移。在引水隧洞开挖完毕之后,位移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特征,同时上下两侧位移量明显偏大,最大合位移值为4.74mm,位于引水隧洞围岩的顶部。

在方案F12条件下,隧洞的开挖施工会引发围岩的应力扰动,造成隧洞的围岩岩体产生指向隧洞内部的位移。在荷载释放之后,支护结构与围岩共同承担剩余荷载。位移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特征,同时上下两侧位移量明显偏大,最大合位移值为3.61mm,位于引水隧洞围岩的顶部。

在方案F21条件下,开挖会造成围岩的应力扰动,进而产生指向引水隧洞内部的位移,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特征,同时左右两侧位移量明显偏大,最大合位移值为18.64mm,位于引水隧洞围岩左右两侧。

在方案F22条件下,开挖会造成围岩的应力扰动,进而产生指向引水隧洞内部的位移,呈现出左右对称分布的特征,最大合位移值为11.58mm,位于引水隧洞围岩底部两个角处。

在方案F31条件下,开挖会造成围岩的应力扰动,进而产生指向引水隧洞内部的位移,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特征,同时左右两侧位移量明显偏大,最大合位移值为40.65mm,位于引水隧洞围岩左右两侧。

在方案F32条件下,开挖会造成围岩的应力扰动,进而产生指向引水隧洞内部的位移,呈现出左右对称分布的特征,最大合位移值为26.76mm,位于引水隧洞围岩底部两个角处。

综合上述,对于Ⅳ类围岩洞段,当埋深为100、200、300m且无支护开挖时,围岩位移变形的最大值分别为4.74、18.64、40.65mm,围岩位移值较大,稳定性不足。在开挖荷载释放率为85%条件下支护完成后,相应埋深的隧洞围岩位移最大值分别为3.61、11.58、26.76mm,相比无支护条件明显减小,说明支护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围岩的稳定性[10]。

3.2 围岩开挖塑性区分析

利用上节构建的模型,对不同方案下的围岩开挖后的塑性区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对于引水隧洞Ⅳ类围岩洞段,当埋深为100、200、300m且无支护开挖时,围岩塑性区最大深度分别为2.61、4.76、5.92m,塑性区面积分别为57.91、123.03、206.70m2,随着埋深增加,塑性区的深度和面积显著增大。在开挖荷载释放率为85%条件下支护完成后,相应埋深的隧洞围岩塑性区深度分别为1.74、2.56、3.57m,塑性区面积分别为24.48、45.36、65.15m2,相比无支护条件塑性区深度变浅,面积也有比较明显的减小,说明采取的开挖支护措施对增加围岩稳定性极为有利。

3.3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利用构建的模型,对F12、F22和F32等多种方案下的支护结构应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在围岩开挖荷载释放率为85%的条件下,如果隧洞的埋深为200m,支护完成之后喷层受到的最大压应力为12.76MPa,这一数值已经大于相应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当隧洞埋深为300m时,支护完成之后的喷层最大拉应力值达到1.24MPa,这一数值已经大于相应的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在埋深达到300m时,锚杆的最大拉应力达到锚杆抗拉强度设计值,可能诱发较大范围内的锚杆受力屈服。

表2 支护结构应力计算结果 单位:MPa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模拟计算结果,与无支护条件相比,对围岩进行有效支护可以明显减小围岩位移变形、塑性区的深度和面积,说明支护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围岩的稳定性。在输水隧洞埋深在200m以上时,引水隧洞围岩的塑性区深度明显偏大,有必要设计喷锚支护措施。此外,随着隧洞埋深增大,支护结构的喷层和锚杆受到的应力也不断增加,当隧洞埋深达到200m时,喷层的最大压应力明显偏大,大于施工设计中围岩支护结构喷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当隧洞埋深为300m时,喷层的最大拉应力值大于喷层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锚杆的最大拉应力达到锚杆抗拉强度设计值,建议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由于围岩变形与塑性区深度较大,建议在支护结构设计时增加锚杆的强度和支护强度,将锚杆的长度增加至4~6m,采用直径为25mm的锚杆[11- 15]。

图3 隧洞开挖后塑性区分布云图

猜你喜欢

隧洞塑性锚杆
非等压圆形隧道开挖塑性区分布研究
水利工程隧洞开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中小型隧洞混凝土衬砌地下水处理方式研究
基于桩结构单元的锚杆支护数值计算研究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隧洞洞内施工控制测量技术浅析
塑性膨胀剂对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性能的影响
浮煤对锚杆预紧力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