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籍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参与现状分析
2020-03-10韩会庆徐晶陈思盈郭碧俊安徐朋侯佳威方娇
韩会庆 徐晶 陈思盈 郭碧俊 安徐朋 侯佳威 方娇
(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各地农村为加速推进基本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而大力发展涉农创新创业,对农村经营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巨大而迫切的需求[1,2]。因此,涉农创新创业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
农村籍大学生是参与涉农创新创业的重要人群,农村籍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实践,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还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3,4]。目前,学术界大多关注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教育[5,6],具体涉及课程建设[7]、培养模式[8]、教育途径[9]等方面,仅有少数学者专门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研究其参与创新创业状况[10,11]但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的研究还不多见。
贵州省属于以农业为主的省份[12]。由于土地贫瘠,农业技术较为落后等原因,农村发展以农业为主[13]。加之因交通、教育、医疗等环境,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贵州地区农村籍大学生比例较高[14,15]。因此,以贵州农村籍大学生为对象,分析农村籍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现状,以期提高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性,为涉农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年收入),涉农创新创业调查包括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比例、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的了解状况、大学生具备涉农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储备状况等3方面内容。于2020年6−7月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400份,有效问卷356份。问卷发放采取特定目标人群方式,即贵州农村籍大学生。有效问卷收回后,利用数理统计工具,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收入水平农村籍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籍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参与比例
男性大学生参与过涉农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高于女性大学生,其中男性大学生参加过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比例超过20%,而女性大学生低于20%,具体情况见表1。
随着年级增加,大学生参加过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比例逐渐增加,大一和大二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参与过涉农创新创业活动,大三、大四参与度较高,具体情况见表2。
文科类与工科类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占比均超过20%,其中文科类大学生参与程度稍高于工科类大学生。理科类与其他类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比例相对较低,具体情况见表3。
家庭收入低于2万元的大学生参与过涉农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较少,而家庭收入高于2万元的大学生参与过涉农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较高,其中2−5万元、5−10万元和10万元以上三种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参与过涉农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差别较小,具体情况见表4。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活动的状况 单位:%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活动的状况 单位:%
表3 不同专业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活动的状况 单位:%
表4 不同家庭收入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活动的状况 单位:%
表5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的了解状况 单位:%
2.2 农村籍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了解程度
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的了解状况持“一般”和“符合”态度的比例较高,持“不符合”和“不太符合”态度的比例较低。从具体了解方面看,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对“学校开设创业课程,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持“符合”和“较符合”态度的比例较高。除“自身对涉农创新创业感兴趣,自行搜集资料”外,女性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了解状况中“符合”所占比例均高于男性大学生,但各具体了解方面,男性和女性大学生持“较符合”态度的比例较接近。男性大学生持“不太符合”和“不符合”态度的比例高于女性大学生,具体情况见表5。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了解方面中,“符合”状况的比例均高于25%,“一般”的比例为20%以上,“不太符合”“较符合”“不符合”的比例相对较低。各年级大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开设创业课程,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了解涉农创新创业信息,其次是“企业联合学校到相关农业企业实习实践”“成功人士在通过讲座在学校或社会宣传了解”,具体情况见表6。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了解状况中,持“一般”和“符合”态度的比例较高,而持“较符合”和“不符合”态度的比例较低。从具体各方面看,各专业大学生对“学校开设创业课程,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持“符合”态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方面,对“自身对涉农创新创业感兴趣,自行搜集资料”持“不符合”态度的比例较高。在“符合”态度中其他类大学生占比均高于其他专业,具体情况见表7。
表6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的了解状况 单位:%
表7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的了解状况 单位:%
不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了解程度持“一般”和“符合”态度的明显高于“不太符合”“较符合”和“不符合”态度的比例。不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对“学校开设创业课程,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持“符合”态度的较高,其次为“企业联合学校到相关农业企业实习实践”和“成功人士在通过讲座在学校或社会宣传了解”。不同家庭年收入大学生之间对涉农创新创业的了解状况差别突出,具体情况见表8。
表8 不同家庭收入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的了解状况 单位:%
2.3 农村籍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知识储备
男性和女性大学生认为自身知识储备技能“一般”和“符合”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太符合”“较符合”和“不符合”。从具体知识技能储备看,除“创新所需关系”外,男性大学生对大部分知识技能储备持“符合”和“不太符合”态度的比例大于女性大学生。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在各具体知识技能储备中“较符合”和“一般”的比例的差别较大。女性大学生对各具体知识技能储备中“不符合”的比例高于男性大学生。男性和女性大学生认为“我对农村环境熟悉,具备合理的农业创业规划思路”“我善于通过实践来创造创业价值”“我具备处理工作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持“符合”态度的比例较高,对“我对涉农创新创业知识了解较全面”和“我在校期间参加较多涉农创新创业活动,经验充足”持“不符合”态度的比例较高,具体情况见表9。
表9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涉农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储备状况 单位:%
各年级大学生对各知识技能储备持“一般”和“符合”态度的比例较高,持“较符合”和“不符合”的比例较低。在“符合”态度中除“我善于组织团队激发团队潜力”,“我具备处理工作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两项外,其他各知识技能储备均随年级的升高而增长或保持不变,其中符合度较高的是“对农村环境熟悉,具备合理的农业创业规划思路”。各项知识技能储备中大四与大一大学生持“符合”和“较符合”态度的比例较高,具体情况见表10。
表10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涉农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储备状况 单位:%
各专业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储备的态度持“一般”和“不太符合”的比例较高,持“符合”态度的居中,持“较符合”和“不符合”态度的比例较低。各专业大学生对“我对农村环境熟悉,具备合理的农业创业规划思路”“我善于组织团队激发团队潜力”和“我具备处理工作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的认可度较高。从具体专业看,对各知识技能储备项目持“符合”和“较符合”态度中,工科类与其他类大学生比例较高,理科类和文科类较低,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涉农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储备状况 单位:%
不同家庭年收入大学生对各知识技能储备项目中持“一般”“符合”和“不太符合”的比例高于持“较符合”和“不符合”比例。其中持“符合”态度中不同家庭年收入大学生对“我对农村环境熟悉,具备合理的农业创业规划思路”和“我具备处理工作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态度的比例较高,持“不同符合”态度中主要包括“我对涉农创新创业知识了解较全面”和“我有创新创业所需人际关系”,具体情况见表12。
表12 不同家庭收入大学生的涉农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储备状况 单位:%
3 结论
通过对贵州农村籍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男性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活动实践的积极性高于女性大学生;随着年级增加,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增加,文科类与工科类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高于理科类和其他类大学生;除家庭收入低于2万元的大学生外,其他收入水平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性差别不大。女性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了解状况要优于男性大学生;各年级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了解状况均较高,但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了解状况存在较大差别;其他类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各方面的了解状况高于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大学生;不同家庭年收入水平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了解状况差别较大。男性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知识储备优于女性,各年级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知识技能储备较高,工科类与其他类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实践的知识技能储备要优于文科类和理科类大学生,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储备与收入水平高低关系不大。
由于农村籍大学生对农村的熟悉程度较高,这使得他们参与涉农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农村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环境的接触较少,加之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对涉农创新创业了解状况较低,限制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提高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首先,在课程体系方面,将网络课程引入到优秀平台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鼓励同学们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优化相关内容的实践课程,并制定相关学分政策,鼓励学生积极了解和参与此类课程。其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及思想教育。高校可以积极推动多方沟通与互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各方面的沟通,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还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加强涉农创新创业思想教育。最后,完善大学生参与涉农创新创业服务渠道和组织。高校可以开辟多种大学生涉农创新创业综合服务渠道,进一步完善服务组织,建立立体的、多方面的服务组织,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立体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