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淡水鱼类体表发白症状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探析

2020-03-10蒋小珍黄华慧韦宇

广西农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霉病白点鱼体

蒋小珍 黄华慧韦宇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在淡水鱼病中,早期出现体表发白现象(白点、白斑、白色物质)的常见疾病有多种,如鲤鱼痘疮病、白头白嘴病、白皮病、鲤鱼白云病、小瓜虫病(白点病)、水霉病、卵甲藻病、黏孢子虫病等。这些出现体表发白现象的疾病一直以来都为害淡水鱼,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较为典型的病例就是小瓜虫病。这类疾病如不及时发现治疗或与其他引起体表发白相似症状的疾病混淆或适得其反用药,病死率会达到60%左右,严重时甚至超过80%以上。因此,对于这些引起体表发白类似临床症状的疾病,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做好鉴别诊断,正确用药治疗并控制病源,可以有效地降低养殖户的损失。本文着重对产生体表发白临床症状的常见淡水鱼类疾病早期诊断和防治进行对比总结,为广大养殖户和一线水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达到快速诊断、对症下药的目的,减少养殖病害发生。

1 体表发白临床症状的淡水鱼类常见疾病对比

一些常见的引起体表发白的淡水鱼类疾病的鉴别诊断见表1。如,伤口有棉絮状菌丝的水霉病,病原体为真菌。鲤鱼皮肤表现为白色的疾病最常见的是鲤鱼白云病。打粉病(卵甲藻病)和白点病(小瓜虫病)在发病早中期,都表现为鱼体表有小白点,但打粉病白点之间有红色充血斑点,白点病则没有。如早期观察到鱼尾部出现白点,紧接着鱼体背鳍基部后方也发白并迅速向周围扩大,可初步诊断为白皮病。有石蜡状增生物和癣状痘疮的为鱼痘疮病。有白色或淡黄色胞囊的则是鲫鱼黏孢子虫病。

1.1 鱼痘疮病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

发病早期,仔细观察患病鱼体表,会发现乳白色小斑点,表面光滑。病情逐渐加重,白点大小增加、数目增多,甚至遍及全身。患病部位增厚,增生物高出体表1~5mm,呈石蜡样,色泽由乳白色变为石蜡状,表面由初期光滑、柔软变为粗糙、坚硬,形似痘疮,故称痘疮病[1,2]。

鱼痘疮病危害的鱼类有鲤鱼、鲫鱼等。由于该病原体最适水温范围在10℃~20℃,因此在秋末至春初季节容易发生。此外,在水质肥沃的池塘,鲤鱼易发生此病,1龄以上鲤鱼最易感染[3,4]。

1.2 白头白嘴病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

发病早期,巡塘时发现病鱼水面浮游,能明显见看到头部(自吻端到眼球)皮肤发白,在水中明显观察到棉花状菌丝,故称白头白嘴病。随着病情加重,病鱼吻端至眼球体表发生溃烂,体表颜色发生改变而呈现乳白色,唇部肿胀,开张迟钝造成呼吸困难[5,6]。

表1 淡水鱼类常见体表发白症状疾病流行情况以及临床症状对比表

白头白嘴病主要流行季节在5~7月,尤以6月最为严重。危害对象主要是草鱼夏花,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鲤鱼等,鱼苗鱼种也时有发生[7,8]。

1.3 白皮病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

发病早期,可观察到鱼体背鳍下方或尾柄处出现白点或白斑,随着时间推移迅速向周围扩大,因此有“白皮花腰”之称。后期病情加重,鱼尾朝上而呈现垂直游动,不久便会死去[9,10]。

白皮病好发于水温大于25℃的高温季节,因此每年6月~8月为高发期,主要危害的对象为鲢鱼、鳙鱼。发病时间短,2~3天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50%以上[11,12]。

1.4 鲤鱼白云病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

由于患病鱼体表黏液分泌增多,黏液在病鱼体表形成薄膜,在水中好似一片白云,故有“白云病”之称。发病早期薄膜主要出现在病鱼头部,然后蔓延到背部、尾鳍。患病鱼体鳞片基部充血、水肿,从而导致鳞片竖立,甚至脱落。患病鱼体的肝脏和脾脏也会出现明显充血[13,14]。

鲤鱼白云病最适水温6~19℃,好发于溶氧高、水体流动、水体透明度高的养殖模式,如网箱养殖。此病多与竖鳞病、水霉病并发,病鱼死亡率达65%以上。在没有流水的池塘养殖模式中很少发生。该病主要感染对象为鲤鱼,不感染草鱼、白鲢、鲫鱼等鱼类[15,16]。

1.5 水霉病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

水霉病在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肉眼很难观察,随着病情加重,在患病鱼体的伤口部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棉絮状水霉菌丝。患病鱼体分泌黏液增加,出现活动缓慢、少食等症状,后期伤口发展成溃疡,最终因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而死亡[17,18]。

水霉病感染对象广泛,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水生动物。最适水温范围在5℃~26℃,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水温18℃左右的早春、晚冬最为流行[19,20]。

1.6 卵甲藻病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

发病早期,患病的鱼表现为体表黏液增加,背鳍、尾鳍体表出现白点,然后在背部体表、尾柄基部相继出现白点,白点之间有红色充血斑点。患病的鱼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在后期,鱼体白点扩增连成一片,似裹了一层白粉,因此有打粉病之称[21]。

卵甲藻病主要感染草鱼,尤以入池半个月时期的鱼苗鱼种最易感染,此外,青鱼、鲢鱼、鳙鱼、鲤鱼的鱼苗鱼种也时有感染[22]。

1.7 黏孢子虫病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

患病鱼的鳃、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胞囊,胞囊大小不等,并伴有黏液增加、蛀鳍、体表粗糙、鳞片竖起等临床症状;如寄生位置为肌肉、鳃弓中,黏孢子虫不形成胞囊,孢子分散在组织中,镜检可见大量散生的孢子虫体;如寄生位置为脑部和其他内脏器官,解剖可见白色胞囊[23,24]。

黏孢子虫病全年都会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5~8月发病率高。发病水域广泛,遍及世界各地的河流、池塘等,尤其以池塘精养模式发病最为严重[25,26]。

1.8 白点病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

白点病的病原为小瓜虫,因病鱼的体表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小白点,白点病据此得名。小瓜虫寄生通常引起鱼的皮肤分泌大量的黏液,不仔细观察易与水霉病引起的菌丝症状混淆,因为水霉病表现的症状为棉花状菌丝,仔细观察或借助显微镜可进行分辨。随着病情发展,白色小点增多,病鱼开始变得浮躁不安、少食、逐渐消瘦、反应变慢、离群独游、间歇性乱串等异常行为。体表和鳃上可见小瓜虫包囊,并有逐渐增多趋势,各鳍上有充血现象,并伴有鳞片脱落。认真观察可见体表白点呈球形、均匀布满白色小点的囊泡,病鱼死后2~3h白点消失[27,28]。

白点病最适温度范围为15~25℃,各种淡水鱼类均易感。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因此,白点病一般发生初夏和夏末[29,30]。

2 引起体表发白临床症状常见淡水鱼类疾病的防治

2.1 鱼痘疮病防治

鱼痘疮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病原体为鱼疱疹病毒。鱼痘疮病防治:当水温高于25℃或水质改善后,痘疮会自行脱落;改善水质,多注入新水;用生石灰彻底清塘,调节水体pH值至9.4~10,能有效控制病原体;严格隔离病鱼,用10%的聚维酮碘消毒液0.45~0.75mL/m3或用38%的甲醛按5~20mL/m3泼洒全池消毒,效果较好[31,32],或选择国家允许的其他抗菌药物控制继发感染。

2.2 白头白嘴病防治

白头白嘴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病原体主要为粘球菌。在25℃鱼苗密度大、体表受伤、溶氧不足、鱼体瘦弱时易感染[33,34]。白头白嘴病防治:①预防。清塘需彻底;鱼苗长到2cm以上时,全池泼洒漂白粉或强氯精等药物,用药0.3~1g/m3,隔10~15d再用一次,捕捞鱼苗时注意勿伤鱼体;鱼苗放养前,用2%~3%的食盐溶液浸浴10~15min[35,36]。 ②治疗。每667m3水体用白芷、金银花各1.35g,甘草、白术、干姜各90g,煎汁拌豆浆全池泼洒[37,38],或选择国家允许的抗菌药物治疗。

2.3 白皮病防治

白皮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病原体为白皮假单胞菌。水质不好,鱼体受伤易引起病菌侵入,引起鱼体感染[39,40]。白皮病的防治:清塘需彻底,粪肥需要严格发酵,流行季节可采用口服或挂篓挂袋等用药途径进行预防;炼鱼或分塘时避免鱼体受伤,发现鱼体有寄生虫时应及时治疗以减少鱼体外伤;内服抗菌剂氟苯尼考粉和高能免疫剂VC,使用5~7d;用漂白粉1~2mg/m3全池泼洒,每月1次;每立方水体用干制中草药五倍子2~4 mg磨成细粉,煮沸10~15min后分2次进行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泼2天[41,42]或选择国家允许的其他抗菌药物。

2.4 鲤鱼白云病防治

鲤鱼白云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病原体为恶臭假单胞菌。多在鱼体损伤和虚弱时容易入侵感染[43,44]。鲤鱼白云病的防治:①预防。选择健壮、体表无外伤的鲤鱼,放养前用2%~3%食盐水浸浴4~10min,或 使用20mg/L高锰酸钾浸浴 15~20min;在流行季节,100kg饲料用磺胺类药物40~50g投喂,连用5d[45,46]。②治疗。如水温大于20℃以上,此病不治自愈;用生石灰25g/m3化浆全池泼洒或用漂白粉1g/m3全池泼洒;用38%甲醛200mL/m3浸洗鱼体5~20min,每天1次,连用3~6d[47,48]或选择国家允许的其他抗细菌药物。

2.5 水霉病防治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又称肤霉病,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水温骤变、体表受伤、放养密度过大等原因均可导致霉菌感染鱼体,引发水霉病[49,50]。水霉病的防治:清塘需彻底;炼鱼或分塘时避免鱼体受伤,发现鱼体有寄生虫时应及时治疗以减少体表外伤;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的受精率;苗种放养前,用2%~3%食盐水浸浴10~15min,或 使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20 min[51,52];养殖水体使用4kg/m3黄连(或川楝子、乌梅)的煎煮液,浸浴25~30min,连续使用3~4d;养殖水体用8kg/m3五倍子、虎杖、黄芪等的煎煮液;养殖水体用1000~1500mL/m3福尔马林,浸浴虹鳟鱼卵10~15min,能够有效防治虹鳟鱼卵的水霉病[53,54],或选择国家允许的其他抗真菌药物。

2.6 卵甲藻病防治

卵甲藻病是一种藻类性疾病,病原体为嗜酸卵甲藻,发生于酸性水体[56]。卵甲藻病的防治:用干塘法进行彻底清塘;用生石灰10~25 g/m3消毒水体,10~15d一次;卵甲藻病时期易与车轮虫病并发,治疗顺序为先治卵甲藻病后治疗车轮虫。为了不加重病情,切记不能使用酸性药物(硫酸铜、硫酸亚铁等)[57,58]。

2.7 黏孢子虫病防治

黏孢子虫病是由于黏孢子虫寄生引起的一类寄生性病害[57,58]。黏孢子虫病的防治:清除过多淤泥,清塘需彻底杀灭塘底黏孢子虫的孢子;从黏孢子虫病不发生或发生频率低的地区引进鱼种;入塘前需进行鱼体消毒,如用敌百虫、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等药物对鱼种进行浸泡杀虫;品种轮养对控制池塘复发黏孢子虫病起到有效的作用[59,60],或选择国家允许的其他抗寄生虫药物。

2.8 白点病防治

白点病是一种寄生虫性疾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水温较低时易寄生鱼体[61,62]。白点病的防治:①预防。如果是曾发过此病的池塘,需加大生石灰使用量(每667m2用生石灰100kg)做到彻底清塘,工具用消毒剂浸泡消毒;新进苗种必须严格检查,甚至在条件允许下隔离饲养5~7d,及时观察有无异常表现;对水体要进行定期消毒[63,64]。②治疗:用3mg/L亚甲基蓝或90%晶体敌百虫或生姜和辣椒混合剂对养殖水体进行全池泼洒,每667m3水体用辣椒粉0.39g和姜0.75g混合煮水对养殖水体进行全池泼洒;在水族箱中,将水温提高至25℃以上,小瓜虫将从宿主身上脱落而死亡[65,66],或选择国家允许的其他抗寄生虫药物。

3 建议与展望

鱼类生活在水中,健康状况不容易及时了解,比较容易错过早期诊疗最佳时机而出现群体死亡,所以预防和早期发现疾病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等到鱼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死鱼才开始用药,大多数鱼已被感染,对鱼体伤害严重,治疗也会变得十分困难。由于养殖的淡水鱼类大多数个体较小,数量较大,可以通过每周定期取样的方法观察鱼体是否出现早期的临床症状,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疾病的发生主要由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大因素共同决定,具有体表发白临床症状的常见淡水鱼疾病,因病原体不同,其分类也不同(一般分为五大类: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藻类性以及寄生虫性),对早期临床症状及疾病变化过程不仅要仔细鉴别区分,同时还要结合疾病的流行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达到预期疗效。

随着国内江河的生态保护性禁渔,淡水鱼类养殖也呈现集约化、密集化,易导致许多水产疾病的集中爆发,因此,应对其发病规律和变化趋势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渔业生产。

猜你喜欢

霉病白点鱼体
为什么对患水霉病的水产动物用药越多死亡量越大?
粉刷匠的孩子,真让我羡慕
刷子李
春季大棚番茄叶霉病防控技巧
浅析番茄叶霉病的发生条件及防治方法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罗非鱼水霉病咋防治
BN1G冷轧不锈钢表面白点缺陷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