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生成逻辑和提升路径
2020-03-09潘晓阳
潘晓阳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指教育者因履行职责、担当使命、作出贡献而得到社会肯定和褒奖,并因意识到这种正面评价而产生的自我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在价值上,其来源于对时代使命的执着担当,扎根于科学理论滋养的信念土壤,滋养着投身立德树人的精神力量。在逻辑上,其是客观评价与主观体验、尽职之为与光荣之感、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通过唤醒荣誉自觉、丰富激励办法、优化从业环境、倡导尊师重教等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能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动员强大的主体力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立德树人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2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6-0102-06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大使命[1],不仅要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性、品味的“大先生”,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扮演着“先锋队”的重要角色,展现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2]的时代形象。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和不可替代的职业价值,令思想政治教育者备受赞誉、倍感光荣。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荣誉感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必然要求,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动员强大的主体力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榮誉感的价值意蕴
“誉名美也”。一般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指教育者因履行职责、担当使命、作出贡献而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褒奖,并因意识到这种正面评价所产生的自我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诸如自尊、自豪、光荣的内心感受。荣誉具有社会历史性,一定社会给予个人或群体的荣誉赋予是荣誉感产生的客观前提,因而荣誉感也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意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荣誉感来源于对时代使命的执着担当,扎根于科学理论滋养的信念土壤,滋养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精神力量。
1.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召
时代使命和职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根本依据。“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3]“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4],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塑造着时代新人的核心素养,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时代使命的勇毅担当是教育者获得社会肯定和褒奖,并由此产生职业荣誉感的根本原因。其一,立德铸魂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者为成就出彩人生领航助跑。“德者,本也”,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理念、向善的道德观念,为个人全面发展补足精神之“钙”,引导人们在个人生命与社会境遇的交融中实现从自在自发向自为自觉的升华,为其一生的成长和幸福奠基。其二,立德树人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为造福人民笃实力行。立德树人是惠及亿万人民的教育事业,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一方面,其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是稳定的就业、满意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等的前提和基础”[6],是亿万人民的幸福所系;另一方面,其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提升人们享受生活的审美旨趣,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审美能力、体验能力和享受能力,强化幸福的主观生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添砖加瓦。其三,立德树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共筑中国梦凝心聚力。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立德树人之重大,方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者时代使命之崇高。“上下同欲者胜”,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信念,传播知识,使中国梦深入人心,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团结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构筑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2.明道信道的底气彰显
理论自信与信念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内生支柱。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为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 [7],对科学理论的追求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为教育者蓄足底气,注入滋养荣誉感的源头活水。荣誉感作为一种享受尊敬、自尊、光荣而自动溢出的积极情感,属于意识的范畴,与主体自身的思想、态度、观念等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者秉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吸收科学理论养分,站定人民立场,自我建构起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这是支撑其为立德树人奋斗终身的牢固支柱,亦是荣誉感得以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内在根源。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使教育者“理直气壮”。马克思主义理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8],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真理。思想政治教育者把对“理想信念的理性认识和追求当作自身第一位的自觉意识”[9],以掌握科学理论为看家本领,以传播科学理论为本职工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为坚定职业自信打牢底子。与此同时,科学理论所蕴含的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一生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生命,为提升职业荣誉感鼓舞士气。其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性使教育者“名副其实”。“得道者多助”,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多助之道”即是站定人民立场,秉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执着信念。教育者毕生致力于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有用人才,历来受到人民的尊重和赞扬。人民赋予的底气是源于实践的、最为深厚的底气,是激发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最有力支柱。其三,职业荣誉的历史积淀使教育者“厚积流光”。“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10],于己,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对职业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传承千年的“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的职业情操,为生成荣誉感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于人,荣誉积淀易于使社会成员产生对教育者的良好职业印象,传颂至今的“春风化雨”、“诲人不倦”、“德高望重”的职业美名,为教育者获得积极评价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资源。内外结合,互为印证,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3.守正创新的精神动力
固本守正与矢志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荣誉感的现实依托。荣誉感“是一种具有感染性和继发性的特殊情感”[11],能够给主体带来巨大的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促使教育者将履行职责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作为。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教育者的应尽之责。强烈的职业荣誉感无疑成为鼓舞思想政治教育者守正创新的精神动力。其一,荣誉感坚定教育者守正的内心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2],核心即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守好立德树人之本。经济现象繁复、社会思潮涌动、价值观念更迭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守正固本带来挑战。强烈的职业荣誉感鼓舞教育者发自内心对“守正”的笃信,产生不容置疑的认同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促使教育者保持定力、坚守阵地、迎难而上。其二,荣誉感赋予教育者创新的内驱动力。“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活力源泉和不竭动力。知识迭代快速、信息获取快捷、教学手段丰富已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革创新提供机遇。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催生“敢为天下先”的首创意识,激励“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大胆作为,使得教育者士气如虹、锐意革新、不断进取。其三,守正创新是荣誉感产生的实践依托。担当使命的客观要求和明道信道的主观信念唯有依托实践才能转化为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现实力量。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既是教育者荣誉感的实践指向,亦是其实践依托。“守正”是根基,只要坚持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方向明确、道路清晰。教育者在守正中确证思想的真理性和信念的坚定性,实践的根基越是牢固,內心的底气越是彰显。“创新”是关键,只有推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需求、增强实效。教育者在创新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担当时代使命,实现职业价值,愈是有所作为,职业荣誉感愈是强烈。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生成逻辑
荣誉感作为一种个人或群体因享有尊敬、肯定、褒奖而自觉溢出的积极情感体验,既离不开客观的荣誉赋予,又与主体的荣誉体验休戚相关。在立德树人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履行社会要求的职责义务是荣誉感产生的前提,社会给予个人或群体的积极评价是荣誉感形成的核心,教育者真切感受到这种积极评价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是荣誉感生成的关键。诸上因素辩证互动、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深刻诠释出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生成的内在逻辑。
1.客观评价与主观体验相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社会积极评价与主体生动体验在本质上的协调一致。一个人的荣誉感是其最真实、最基本的自我,映射出个人的价值观念、情感需要和职业追求,在本质上属于意识的范畴,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3]。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归根到底是社会积极评价在头脑中的正向映射。因而,实现客观评价与主观体验和谐一致,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生成的本质规律。一是,作为荣誉赋予主体,社会公正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生成的核心要素。价值上,一定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评价标准反映出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其作为思想基础塑造着教育者的荣誉观,为教育者荣誉体验奠定价值基础。实践中,一定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要求是评价依据,决定了教育者的职责义务,履行特定的社会职责是教育者获得社会肯定、赞誉、褒奖的前提。从结果看,一定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评价结果直接表现为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为教育者荣誉体验提供事实依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客观评价,不仅外显的表现为荣誉感产生的现实基础,而且深刻的塑造着教育者内心的价值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生成的根本前提。二是,作为荣誉体验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体验是荣誉感生成的关键要素。“被荣誉”的主体对荣誉的认知不同,所产生的主体荣誉感也不尽相同,荣誉头衔、奖励能否真正转化为教育者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决定荣誉感生成与否的重要一环。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荣誉观念、情感需要和职业追求对荣誉感的生成发挥关键性作用:教育者的荣誉观念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程度是荣誉感产生与否的关键;情感需要被客观积极评价满足的程度是荣誉感强弱如何的关键;职业追求与时代使命的依持程度是荣誉感持续长短的关键。将人生理想汇入时代大潮,将职业追求融于民族伟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追求着崇高的职业目标,体验着强烈的职业荣誉感。从根本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在获得客观积极评价的前提下自觉体验的满足感——一方面,教育者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人们的赞许和夸奖,这是社会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价值尺度;另一方面,教育者对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所感受到的自豪和满足,这是主观体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集中表现。唯有主观情感体验与社会公正评价相一致,才能激发强烈的荣誉感,以激励思想政治教育者投身立德树人实践。若教育者主观体验缺乏,荣誉赋予高于荣誉体验,难以形成自豪、光荣、幸福的自我满足感,即会“事倍功半”。若社会给予评价较低,荣誉追求高于荣誉赋予,教育者会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丧失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二者在实践中辩证互动、和谐统一,是激发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须遵循的必然逻辑。
2.尽职之为与光荣之感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尽职之为与光荣之感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立名者,行之极也”,思想政治教育者乐为、敢为、有为的精神追求即是获得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这种“追求荣誉”的心理和愿望,推动着重要的精神动力机制,激励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发展。知行合一,“实至名归”是对教育者荣誉感生成的实践逻辑的一般概括。这包含着以下内涵:其一,尽职有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生成的实践前提。荣誉是一定社会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14]因而,教育者履职尽责、有所作为是荣誉感生成的必要前提。一方面,尽责有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得一定社会肯定、赞扬、褒奖的实践基础,唯有履职守则、担当使命,满足培养时代新人的社会需要,方能收获荣誉。另一方面,尽责有为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时代使命和职业价值的高度认可,体现出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对本职业的崇高性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职业自尊和自信,唯有主客一致、志同意合,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需要,方能产生荣誉感。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得荣誉是尽职有为的实践必然。一定社会对意识形态工作愈是重视,就愈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者委以重任、勤以褒奖。“委以重任”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无可替代性,激发教育者的从业光荣感。“勤以褒奖”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地位,提升教育者的从业获得感。立足当下,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搭建起大有可为的时代舞台,获得社会肯定和褒奖是教育者尽职尽责、大有作为的必然结果。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在履职尽责的前提下获得荣誉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受到肯定和表彰,从而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并感到愉悦和成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履职之行与荣誉之情相统一的实践桥梁。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将立德树人视为神圣使命,自觉听从职业召唤,脚踏实地完成工作,才能获得认可和成就,继而确证自我价值。同时,这种成就感亦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动力,激励教育者更有自信、有底气、有作为。二者在实践中相易相生、缺一不可、循环往复,是激发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须遵循的实践逻辑。
3.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相辉映
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个人荣誉感与集体荣誉感在情感上的交相辉映。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荣誉体验的主体,既作为单个的现实的人接受社会褒奖,亦经常作为群体的抽象的对象受到社会肯定。因为荣誉赋予方式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生成既受到个人直观的荣誉体验的影响,同时与职业群体的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息息相关。因而,实现个人荣誉感与集体荣誉感在主观体验上的互为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生成的主体规律。集体荣誉是荣誉赋予的一般形式,体现出对职业群体的普遍认可,为荣誉感生成营造态度环境和情感基础。当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群体接受荣誉赋予时,较高的社会地位为激发荣誉感营造了态度环境——教育者更易于感受到从事职业的崇高性和光荣性;光明的发展前景为激发荣誉感奠定了情感基础——职业荣誉感的强弱与职业发展前景相关,前景越光明,教育者越觉得从事的职业有意义、有希望。但是,集体荣誉感源自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般的朴素的认可,并不直接的强烈的作用于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容易受到个人实际工作中所滋生的负面情绪的冲击。作为补充,个人荣誉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我满足的直接表达,是荣誉感的个体形式。当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个体接受荣誉赋予时,直观的肯定和褒奖激发真情实感,对教育者影响巨大,使教育者印象深刻。这种个体的、独特的、强烈的荣誉感深沉而持久,成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奉献毕生于立德树人时代使命的精神支柱。个人荣誉感与集体荣誉感并不孤立存在,二者通常在教育者情感世界中交互辉映——集体荣誉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生成的坚实基础,为教育者由衷产生自豪、光荣、满足等积极情感体验营造了群体心理环境;个人荣誉感则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弥补了集体荣誉模糊、抽象等不足,满足了个体性、独特性、差异性的情感需求,“一针见血”直击教育者心灵深处,历久弥新。因而,在整体提升教育者职业地位、改善教育者职业生态、开拓教育者职业前景的前提下,注重个人褒奖,强化情感体验,是激发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须遵循的主体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提升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对教育者职业价值的认同和肯定,也是教育者职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强烈的职业荣誉感能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动员起强大的主体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需以强化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体验为核心关切,遵从荣誉感的生成规律,在主客互动、意行统一、多方合力中探寻合理路径。
1.唤醒荣誉意识,确证自我价值感
唤醒荣誉意识,强化教育者的自我价值感是提升荣誉感的前提之需。从主体层面看,如果仅仅停留在社会认可的阶段,无论社会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者多高的荣誉,都终究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缺乏教育者对职业崇高性的自觉认同,最终都将无法转化为教育者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因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必须反求诸己,激发荣誉自觉,使外在的社会认同转化为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其一,“立鸿鹄志”,鼓励教育者崇高的职业追求以激发荣誉自觉。荣誉自觉是对荣誉的明确认知、自觉追求和主动感受,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荣誉感的主观前提。这份自觉源于对职业价值的清醒认知和高度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个人的职业生涯置于立德树人的大局之中加以考量,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并立志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追求崇高的职业目标。为实现这一点,于内,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自觉将职业要求内化为职业追求——提高职业认知,培养从业情感,锻炼从业意志,坚定职业信念。于外,党政领导部门要重视精神引领和价值灌输,树立行业楷模,加强职业培训,弘扬敬业理念。其二,“实至名归”,锻造教育者高超的职业本领以获得荣誉表彰。荣誉感不是虚荣心,要有履职尽责的真本领、真作为才能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褒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自觉锻造履职尽责所需的各种本领,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滋养职业情操的文化沃土,将研修学习作为提升职业能力的大好时机,在立德树人实践中运用本领、补齐短板、精益求精,做到奉献社会有目共睹,开展工作有口皆碑。其三,“理直气壯”,鼓舞教育者坚定的职业信念以培养荣誉自信。既然对科学理论的追求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底气,底气越足,荣誉体验越强烈;那么崇尚真理、坚定信念即为提升荣誉感的必由之路。为此,教育者要勇攀理论高峰,博闻强识,增强理论自信;要树立职业信仰,砥身砺行,增强荣誉自信。一旦职业价值在不懈追求中得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在面对社会赞赏和褒奖时产生强烈的荣誉感。
2.丰富激励办法,提升职业获得感
丰富激励办法,提高教育者的职业获得感是提升荣誉感的关键之举。从客观层面看,社会给予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荣誉奖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关键一环。因而,通过完善和落实职业激励机制,切实提高职业获得感和成就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关键路径。其一,常行嘉奖,完善物质保障。待遇保障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社会中受到的重视程度,映射出教育者的职业地位和社会价值。如果收入低、待遇差、保障缺,教育者安稳生活和安心工作都难以实现,产生职业荣誉感更是无从谈起。因而,完善物质保障机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获得感,并借以提升职业荣誉感的可行之策。为此,需因地制宜设立思想政治工作者岗位津贴,保障合理收入;将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重要来源,拓宽上升渠道;加大倾斜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支持力度,照亮发展前景。其二,善用仪式,强化情感体验。在一般意义上,因社会肯定和褒奖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越强烈,荣誉感就会越深刻。善于运用恰当的表彰仪式能够在同等的奖励下激发更为强烈的荣誉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激励效果。因而,党和国家设立的荣誉称号要注重表彰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者,推选思想政治教育者先进典型,举办庄重正式的表彰仪式。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体荣誉感的同时,运用多媒体平台宣传荣誉表彰举措,让更多教育者共浴荣光,激发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其三,巧避误区,保证激励效果。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体系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荣誉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各种荣誉帽子在教育者群体中逐渐盛行,避免“奖出多门”、“帽子丛飞”的不良现象是保证荣誉公平的必然要求。公平合理的奖励办法有利于实现“有能、有为、有奉献就有荣誉”的良性荣誉机制,普遍提高教育者的职业获得感,为激发职业荣誉感营造良好客观环境。既要避免荣誉单一,量体裁衣制定更为丰富、更具权威的荣誉奖励办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分工,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岗位工作者荣誉期待的荣誉头衔和奖励;又要避免荣誉过载,切忌因职位、名气、头衔过度奖励,必须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实际,以教育者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杰出工作表现为荣誉奖励的根本依据,表扬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杰出基层教育者。
3.优化从业环境,激发职业自豪感
优化从业环境,激发教育者的职业自豪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必由之策。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交互融合的结果,一方面社会评价和公众舆论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价值的外在尺度,另一方面,教育者对自身行为的社会价值产生自豪和满足是荣誉感产生的内在根源。首先,优化社会评价和公众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创设积极向上的从业环境,有利于激发教育者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因而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择优之策。为此,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社会上有地位,成为人人赞赏、人人羡慕、人人敬重的职业;要畅通公正有效的评价渠道,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向教育者传递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肯定和赞扬,形成社会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要塑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时代形象,拉近社会公众与教育者的情感距离,激发人民群众对教育者的尊敬和爱戴,厚植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的社会心理资本。实现这一点,需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良好形象的宣传工作,通过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的、引起共鸣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来讲述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生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让先进案例深入人心,让模范人物熠熠生辉。一体两面,还需注意到社会上存在一些恶意抹黑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行为和言论,必须加强对不良舆论的澄清、纠错、引导,坚决杜绝职业偏见的肆意扩散。一旦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思想政治教育者将获得愈来愈正面的社会评价,受到愈来愈多社会成员的肯定与赞赏,在岗位上更有幸福感、事业上更有成就感、社会上更有荣誉感。
思想政治教育者荣誉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能够给主体带来巨大的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确证教育者的职业信仰和职业价值,鼓舞教育者更为积极的履职尽责和担当使命。其生成遵循著客观评价与主观体验相一致的本质规律、尽职之为与光荣之感相统一的实践规律、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相辉映的主体规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为推动思想政治守正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源源不断的主体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5]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6.
[6]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8.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9] 王淑娉,李艳.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自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111-114.
[10] 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9-10(1).
[11] [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7.
[1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
[14] 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7.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