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命题的多维分析
2020-03-09董昊冯毅
董昊 冯毅
摘 要:“不忘初心”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及现实目标创造性融合的理论成果。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四重维度,剖析“不忘初心”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不忘初心”内涵的领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10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6-0045-06
“不忘初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的重要政治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成果。2015年,习近平提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在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成为报告的主线。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升为报告的主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制度层面固定下来,成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干部学习的终身课题。“不忘初心”的反复出场,是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对于自身向内探析的表现,是对于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性考量,具有历史与理论价值和实践与现实意蕴。
一、历史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不忘初心”命题所展现的无私奉献、矢志不渝、胸怀天下、奉公克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蕴含了“初心”
《论语·泰伯》中孔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人生理想,所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式自我德行的圆满,而要救世济民,以天下的治平为毕生所求。在这种人生理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历史上救世为民的杰出英豪辈出。如东汉末有陈蕃,居处破败,却慷慨言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宋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不容但已。古今成败利钝有尽,而此不容已者,长留于天地之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亘古不息的主旋律,始终留存在文化的基因与血脉之中。
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报国之志蕴含了“初心”
春秋时期,子产有云:“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在匡扶社稷的国家大义前,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后世林则徐据此写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将国家民族之大义放在个人的安危祸福之上。也有明东林党人所倡言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清初顾炎武所宣扬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每个平凡的人都对国家的兴盛或衰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及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彰显了心系天下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这种深邃的爱国主义,正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着民族复兴而进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守蕴含了“初心”
《吕氏春秋·诚廉》中有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雍也》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寡淡的餐食,简陋的居所,这种穷困清苦常人难以忍受,颜回确未因此改变志向。做到不为外界干扰而选择坚守,就是近乎圣贤之境。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能否坚守初心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大丈夫”的标准。理想信念如同主心骨,能成为行动的指南指南针、处事的坐标系。正因此,屈原道“虽九死而犹未悔”,谢安能“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郑板桥能言“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种信念的坚守,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地向着前路进发,不为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困、不为利益所诱。
4.“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情怀蕴含了“初心”
早在《诗经》中便有“夙夜在公”,体现出对从不舍昼夜,勤于政务的推崇。《书经·周官》有云“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贾谊强调“国耳忘家,公而忘私”,李纲提出“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等,概都充斥和蕴含着积极入世、无私为民的大义情怀。郑板桥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每一件关乎民生的事都好似画上的一枝一叶,始终牵绊着在州县里如我这样地位卑下小官吏的思绪。苏辙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将百姓的苦痛提升到“腹心之疾”的高度,要刻不容缓,不可懈怠的加以解决。古人经纶天下的理政思想和人生感悟,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对当今依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二、理论之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蕴含了共产党人应秉承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命题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内在支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时代性阐述。
1.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明确了“初心”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人民群众在追寻自身解放的同时改变着历史、塑造着历史。列宁认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4]。这即说清楚了无产阶级政党要做的事情,也交代了依靠力量和实现手段。从中共理论发展的历史上看,这一观点一以贯之,从未改变。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方法,使党有了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说:“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6]在获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征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共正是始终坚持着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2.牢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明确了“初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提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问题,规定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底层逻辑。具体来说,共产党人同其他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是:首先,共产党打破了以往狭隘的民族观念,强调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其次,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它所追求的始终都是无产阶级整体性的解放。再次,共产党因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它能够始终坚决地推动整个运动向前发展,直至整个无产阶级全部获得解放。最后,共产党在理论上了解无产阶级运动发生的基础、走向和结果,能够把握整个运动发展的脉络。这从空间和时间、实践和理论四个维度阐释和规定了,共产党切实做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根本路径和具体方法。
3.牢记“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明确了“初心”
马克思、恩格斯剖析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的基本矛盾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相互斗争时,提出“两个必然”。相较于封建统治,资产阶级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8]但同封建所有制一样,资产阶级会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消亡,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将拉大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必须对资本主义所有制进行变革。同时,“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9]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产者被制造出来。资本主义采用的密集型劳动方式,将使无产者摆脱分散的状态,聚合成愈发统一的整体。最终,“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0]马克思恩格斯虽准确预言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但过高估计了发展速度,特别是在1848年革命风暴失败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相对平稳期。马克思、恩格斯及时总结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理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这一论段不是全盘否定“两个必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预判,而是指出了新的前进方向,说明共产主义的建成将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无数共产党人为之努力。只有始终怀着革命终将胜利的信念,抱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共产主义终将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中实现。
4.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明确了“初心”
1844年2月,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深入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资本主义的“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12]没有“人的解放”作为前提,“政治解放”只是一个空旷的概念范畴。甚至于在“摆脱政治桎梏同时也就是摆脱束缚住市民社会利己精神的枷锁。”[13]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把人从封建主义的桎梏中解救出来的同时,创造出了“利己的人”这一新的限制。“他没有摆脱财产,他取得了占有财产的自由。他没有摆脱经营的利己主义,他取得了经营的自由。”[14]他又一次陷入了新的桎梏中,这种解放同“人的解放”是背道而驰的。只有消灭金钱这种本质上异己的统治,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5]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的情形并没有得到缓和或被消灭,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6]同过去一切阶级不同的是,无产者在取得统治权力后,并不会占有并维持原有的资源分配形态,而是去“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17]在旧的生产关系被摧毁之时,原本存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也被取消了,阶级统治和阶级划分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最终成为历史性的概念。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
三、实践之源:中共近百年奋斗历程的昭示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大任务贯穿了中共百年奋斗历程,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缩影,是“不忘初心”的具体展开和生动体现。
1.让中华民族站起来践行了“初心”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决定起草《中国共产党纲领》,并于同年8月讨论通过。纲领强调,“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20]等。虽然一大《党纲》所涉及的内容还较为单薄,条文也相对简单,但它却体现出了鲜明的战斗性和高度的原则性,以明确的语言表达了列宁建党学说的主要原则,说清了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一个党的纲领是公开的发声,是向人民、国家和世界的庄重宣誓,党要依靠它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一大党纲出发,开始了它自身建设及带领中国走向美好未来的峥嵘岁月。1922年7月,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代表大会宣言》进一步明确打倒“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21]的目标,并明确中国共产党“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22]的任务和两步走的战略。可以说,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从理论上明确了要让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初心”。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共已经带领人民进入集中力量搞建设以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革命党,同时成为了执掌全国政权的党。为保证“初心”不变,迎接新的挑战,党内先后开展了整风、整党、“三反”运动等。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已促進财政经济状况好转。会后,开展了以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骄傲自满情绪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党的基层组织和少数党员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1951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从1951年下半年起,再用三年时间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地进行一次整党运动。”1951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组织会议研究和明确了“要通过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保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整党运动从1951年5月正式开始。1951年12月,中央又部署在党内开展“三反”斗争,与整党运动形成合力,以推进运动的深入。1954年整党基本结束。从上述实践充分证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保持“初心”,为带领中国中华民族真正实现“站起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经济建设方面,国民总收入从1952年的679.1亿元年增至1978年的3678.7亿元[23],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国防方面,“两弹一星”成功发射,海军、空军、防空军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军兵种领率机关和相应的部队相继成立,一批正规军事院校相继组建。我国真正实现了“站起来”目标。
2.让中华民族富起来践行了“初心”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24],最终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富起来”成为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成为了鲜明的时代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9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通过,正式敞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大门,使改革开放在农村率先破局。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了未来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设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计划商品经济的概念,为市场经济概念提出做出理论准备。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将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5]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将生产力发展水平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评判体系之中,将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别归纳为目的与手段,解决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的冲突。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6]。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7],同时完成了经济改革顶层设计的构建。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8],经济体制改革行动纲领的出台标志着改革的总体布局已全面铺开。至此,改革开放的格局已全面深化,迈入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踏上了“富起来”的光辉道路。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国内生产总值从3678.7亿增至538580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从355.04亿元增至244160.21亿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攀升;人均生产总值从385元增至39874元,实现近百倍的增长[29]。切实实现了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3.让中华民族强起来践行了“初心”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中华民族在迈向“强起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党中央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推进全方位外交布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党中央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面对我国已经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决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持续改善就业状况,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面对“四大危险”和“四种考验”,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命,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四、现实之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0]。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细化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节点和具体路径。
1.坚守“初心”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要加强理论学习,做到原理上悟清楚,思想上真认同,行为上真践行。
只有坚守“初心”,才能不忘为何出发,才能从理论根源、思想基础、行为逻辑上真正透彻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问题。
2.坚守“初心”是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动力
坚持和加強党的全面领导要把党建设的坚强有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处于决定性地位,直接影响伟大斗争的进行、伟大事业的推进、伟大梦想的实现。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宣言,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党发出的行动指令。新的伟大工程不是喊出来的,全党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只有坚守“初心”,才能不忘为谁出发,才能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群众是党一切工作的依靠力量和检验尺度,只有敢于同一切削弱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基础、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作斗争,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检视反思,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才能革除顽瘴痼疾,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以不竭的动力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
3.坚守“初心”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
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它体现在党的性质、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之中,贯穿于党的目标、任务和全部工作之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之本、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能否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了党存在的价值、民心的基础,决定了党能否执政;能否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还决定了党能否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因而进一步决定了党能否长期执政。只有坚守“初心”,才能明确前路在哪,才能时刻牢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的长期执政,才能统筹好一切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踏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一步。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還有更多的胜利等待我们去夺取,还有更大的使命等待我们去完成。习近平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31]初心犹如一面旗帜,它既是前进的指引,也是考量自身的坐标。初心“构筑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家园。”[32]只有坚守初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才能带领着中国人民去取得伟大事业的成功、见证伟大梦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5-07-02(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170.
[3][12][13][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38,45,45.
[4] 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5.
[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6][2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8,152.
[7][8][9][10][15][16][17][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405,406,413,400,401,411,422.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20][21][22]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32,133.
[23][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http://data.stats.gov.cn/.
[2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6][27][28]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18-19,334.
[30]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
[3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0.
[32] 钟启东.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党人的初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32.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