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知多少?
2020-03-09李晓洋
李晓洋
社会工作到底是什么?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第一人”——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在王教授看来,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活动,主要职业内容是助人,向有需要的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通俗地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而是像医生、律师、教师一样是一个行业或者一种职业。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志愿者,都是帮助他人、乐于奉献。事实上,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有着实质性区别,社会工作者是专职的,配有完备的行业指南和职业行为规范,并且是有薪的;而志愿者是不取得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业余时间助人为乐、提供服务。因此,社会工作者是专业、专职提供科学而有效的社会服务的从业人员。
社会工作主要做什么?
社会工作领域的方向具有多样性,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倡导、社会发展乃至推动社会政策的改变,也包括微观层面向不同需求群体提供的各类针对性服务。
具体来说,宏观层面主要包括社会政策制定、社会发展、社区管理、非政府组织运营,是从比较大的角度挖掘社会资源,维护公平与正义,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力量;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儿童问题、老年人问题、残障问题等,更多地聚焦于某一类具有相似特征或者问题的人群,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以实现“增能”和“赋权”的目标。
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社會工作的发展相对成熟,每个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人员,活跃在医院、学校、慈善组织等机构,共同致力于增进福祉。他们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残障人士、儿童、老年人、酗酒者、艾滋病患者、毒品滥用者等弱势群体,还包括有任何服务需求的普通人,在遇到心理、社会问题时都可以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正如社会工作职业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基本角色也是多样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既可以是实务工作者,也可以是理论研究者。他们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协调者和资源获取者,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者、政策影响人和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员。
可以说,社会工作者的身影遍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及时地向社工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社会工作发展得怎么样?
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它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受益人数越来越多,形成一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社工”的良性氛围。
社会工作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内地仍属于新生事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累积,社会工作在回应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创新治理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的重视与推动。至今,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出了大批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仍有不足,呈现出“两级分化,逐渐融合”的趋势,港澳台深圳等沿海地区发展程度高,内陆地区专业化水平低、社会认知度低。
以香港为例,社会工作的发展肇始于19世纪末的民间慈善服务,成熟于20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渐出现社会福利私营化的现象,特别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这种社会福利发展弱化,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居民需要上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得益于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只有修读完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及香港学历评审局共同审批的高校社工课程,取得相应的学位才能申请成为注册社工。
相比之下,内地的社会工作者从业门槛较低,只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即可“持证上岗”,对专业和学历的要求相对较低,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不高。但是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各级政府的鼓励下,我国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增加到145万,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助力社会工作大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包括国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战略、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精准扶贫攻坚战略“2020年”、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战略“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等。
我相信,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工作全行业必将取得长足进步,必将与国家大局、地区环境、政府需求、民众认知、社会组织状况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本土化的发展之路,引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