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留学生汉语使用及态度调查研究

2020-03-09张建强梁彩霞

海外华文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桂林受访者留学生

张建强 梁彩霞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 桂林 541004;石门实验小学,中国 佛山 528225)

一、引 言

近年来,网络新兴技术异军突起,依托在新媒体之下的语言环境变得异常复杂。新媒体通常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主要包含互动式数字电视、互联网媒体、移动新媒体等。新媒体环境就是以新媒体为推动力量的,结合传统媒体所形成交叉影响的复杂环境。新媒体环境之下的语言环境与传统的语言环境相比较,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和互动性。随着2015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联系更加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对于留学生而言,新媒体的出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知识的传播更快更便捷,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便利和更多的途径;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复杂难辨,留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信息的优劣,会给他们使用汉语带来一定的困扰。

桂林作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国留学生到桂林各大高校如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留学,并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到桂林高校留学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目前每年有3000余人。留学生作为桂林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新媒体对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留学生身上的体现也尤为明显。通过对留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使用汉语的情况及态度的调研,了解留学生汉语使用的特点以及汉语态度,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和丰富对外汉语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主要以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桂林医学院这四所学校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有男留学生55人,占总人数的33.95%,女留学生107人,占总人数的66.05%。在受访者中,18-23岁这个年龄段的留学生人数是最多的,占总人数的83.95%,排在第二位的是23岁以上的留学生,这部分主要是研究生以及来华进修的学生。年级分布情况,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三及以上的留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94%。据调查,桂林高校的留学生是按照汉语水平的高低分班,大三及以上的留学生汉语基本已经达到中高级水平,该阶段的留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较好,具有研究价值。

(二)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在以上四所高校发放问卷,其中在广西师范大学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7份,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发放了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份,在桂林理工大学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在桂林医学院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62份。为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主要以在桂林生活了两年或两年以上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

(三)留学生国籍及母语

表1 受访留学生国籍及母语

被调查的留学生中以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居多,占比79.62%,其中大多数来自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占总人数的74.08%。其次是位于中国西北方向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等国,占6.8%,东亚的韩国和日本占6.2%,其余为欧美4.3%、非洲1.2%、南美0.62%。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来广西留学生的总体构成情况——以东南亚留学生为主。一方面,这主要跟广西的地理位置有关,广西面向东南亚地区,其西南与越南接壤,东南亚各国学生来广西交通便利;另一方面,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此外,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省份之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线通往东南亚的重要南大门,在经济文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都为东南亚学生来广西留学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留学生来华前学习汉语时间

被调查的留学生中大部分在中国生活了两年以上,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6.5%,其次,在中国生活了一到两年的留学生占20.99%,只有少数(12.51%)在中国生活的时间不足一年的。被调查的留学生中来华前学习汉语的时间低于6个月的占31.48%,学习了六个月到一年的占29.01%,学习了一到两年的占18.52%,学习两年以上的占20.99%。该数据与年级分布并不均匀,大部分受访留学生来华之前学习汉语的时间都比较短;从年级分布来看,受访者中高年级的留学生比较多,也就是说更多受访者是来到中国以后学习汉语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留学生汉语使用情况

留学生来中国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进入汉语大环境的方式进行沉浸式地学习。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外,留学生课外使用汉语的频率高吗?上网时会使用汉语吗?在网络中使用汉语的频率高吗?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使用汉语的方式是否有所改变?新媒体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有多大的影响?以下是我们根据上述问题进行调查后得到的结果。

(一)留学生语言使用情况

根据表2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留学生在中国会经常使用汉语,使用母语的仅占20.37%。

表2 留学生在华语言使用情况

(二)留学生使用汉语的场合

表3显示,留学生使用汉语最主要的场合是课堂,传统的面对面汉语课堂教学模式能最直接最有效地让留学生系统地接触汉语。其次,留学生的课后生活环境使用汉语也较多,比如食堂、商店、公共场合等,这些场合要跟中国人打交道,所以必须使用汉语。但在宿舍使用汉语的人数是最少的,仅有22.22%,这可能是因为同一宿舍的留学生有其他语言可以沟通,也可以看到宿舍分配对留学生使用汉语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有83.33%的受访者会选择在网络上使用汉语,这说明留学生使用汉语出现一种新的趋势,线上线下都会使用汉语,而且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网络社交有逐渐替代传统面对面交流的趋势,这渐渐成为留学生使用汉语的主阵地。

表3 留学生使用汉语的场合

(三)留学生使用汉语的对象

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我们会认为,他们跟中国的学生或者朋友说汉语的机会很大,但是表4显示,受访者使用汉语的主要对象是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占97.53%,对象是老师的占81.48%,对象是中国学生和校内商店老板的占比不到50%,而只有4.94%的受访留学生会跟本国的同学使用汉语。这说明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还是跟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和老师打交道比较多,与中国朋友(学生)交际不算太多。

表4 留学生使用汉语的对象

(四)留学生在网络上使用汉语的情况

由表3可以得知,网络也是留学生使用汉语的主要场合,那么留学生对于网络社交平台和语言的选择,以及在网络上使用汉语的频率和时长如何呢?

表5 留学生上网时汉语使用情况

(续表)

由表5可知,大多数的留学生上网时会选择使用汉语,占88.33%,只有不到20%的留学生选择使用英语和母语。在使用聊天工具方面,留学生几乎都会选择使用中国本土的社交软件,不用中国社交软件的仅占1.85%,而使用地最多的是微信,占82.72%,QQ和微博也有少数人使用。这说明,来华留学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到中国留学要入乡随俗,使用中国的社交软件进行网络社交。特别是近年来微信支付风靡全中国之后,出门带一部手机即可,同时,班级或者社团的通知只需在微信群或者QQ群上发布即可,特别方便。因此,留学生使用微信不但是生活的潮流,也是对中国新媒体语言环境的适应。在与其他国家留学生进行网上交流时,绝大多数(93.21%)留学生会使用汉语,只有6.79%的留学生使用英语。总体而言,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来华留学生使用汉语的机会比单纯的现实语言环境会多一些。

表6 留学生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使用汉语对比

由表6可看出,受访对象中有56.17%表示网络上使用汉语的次数要比现实中多,31.48%表示差不多,认为现实中使用汉语比较多的仅占7.41%。

表7 留学生在网络上使用汉语的频率

在网上使用汉语的频率上,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会在网上使用汉语,占受访总人数的77.16%,每周使用三次或以上的占13.58%,最少的是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占9.26%。表6和表7的数据说明,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留学生在网络使用汉语的次数愈加频繁,使用频率甚至有超过在现实中使用汉语的趋势。

表8 留学生在网络上使用汉语的时长

表8显示,留学生在网络上使用汉语的时长大部分集中在每次一或两小时以上。这里所说的使用汉语,是涵盖在网络上用汉语浏览网页、聊天、观看中文视频或者收听中文音频等方面。

四、新媒体环境下留学生的汉语态度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在学习、使用一种语言时对该语言的价值给出的评价,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倾向。Gardner & Lambert(1972)把语言态度分为认知性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性成分,也可称为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本文主要根据Gardner & Lambert的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留学生的汉语态度进行调查分析。

(一)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主要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指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对特定语言的实用价值社会地位的理性评价”。以下从汉语的有用程度、身份象征、交际功能及国际地位来进行调查。

表9 认知因素

从表9可知,完全同意(24.69%)和同意(56.79%)汉语很有用的占了绝大多数,受访留学生中没有人认为汉语没有用。超过80%的留学生认为汉语很好听,同样,没有人觉得汉语不好听。但在汉语的身份象征上,只有27.77%的受访者认为说汉语是身份的象征,大部分受访者保持中立的态度。大多数受访者觉得说汉语有利于交朋友,汉语在各个国家越来越受重视,超过95%的受访者认为汉语将来在国际上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调查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既然留学生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汉语,那么对汉语的基本价值、功能和地位会有所关注和了解,在对汉语的评价上也会更偏向于有利的一面。

(二)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主要是指说话人在使用某种语言时表现出的情绪、愿望和反应。以下将从受访者对汉语的喜好程度,对汉语的感觉,学习汉语的难易度以及自身愿望来分析。

表10 情感因素

表10表明,有超过85%的受访者同意自己喜欢说汉语,有将近90%的受访者认为汉语听起来很亲切,但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40.12%)认为汉语学起来并不容易,只有20.99%的受访者认为汉语学起来容易。在所有受访者中,95%以上的留学生欣赏汉语说得好的人,并且希望自己可以学好汉语。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得知,喜欢说汉语以及认为汉语学起来容易的受访者说的母语大多与汉语是同一语系或者是相近的语系,因此他们觉得汉语学起来会更容易。受访留学生中,大部分人都欣赏汉语说得好的人,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留学生对汉语的肯定与赞赏,并且表达出希望自己也能学好汉语的强烈愿望。

(三)行为倾向

行为倾向即行为意图,是语言使用者在了解该语言之后表现出的行为意向,主要有对该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或者采取的意志性行动。以下主要偏向于留学生在网络上使用汉语的行为倾向。

表11 行为倾向

表11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91.35%)表现出愿意并主动使用汉语,有54.32%的受访者会主动与中国人交流,64.81%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通过网络学习汉语。上网时会主动选择汉语来浏览网页的受访者占67.9%,81.48%的受访者表示上网时会主动用汉语与他人进行交流。从以上的数据中可知,随着汉语的环境的变化,留学生使用汉语的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尤其是新媒体环境。

五、结 语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留学生汉语使用及态度的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留学生在中国会使用汉语,使用汉语最主要的场合是课堂以及生活环境如食堂、商店、公共场合等,使用汉语交际的对象主要是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和授课教师。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留学生在网络上大都选择微信使用汉语跟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交际,在网络上使用汉语的频率甚至有超过在现实中使用汉语的趋势。

在汉语态度方面,绝大多数留学生对汉语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认为汉语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虽然超过1/3的留学生觉得汉语难学,但绝大多数的留学生喜欢汉语,欣赏汉语说得好的人,希望自己可以学好汉语,愿意和主动使用汉语,而且大部分受访留学生会通过网络学习汉语并与他人进行交际。这表明随着汉语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媒体,对留学生的汉语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留学生的交际方式、学习汉语的渠道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调查结果也提醒我们,由于留学生使用汉语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课堂和网络平台(微信)是留学生使用汉语的主要场合。教师作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标准,不但要规范自身的语言,也要在教学上提出更能让留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例如可利用新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和新媒体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测和管理,规范网络语言,以利于汉语在网络中的传播,为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创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作为留学生也要主动去适应新媒体语言环境,使用新媒体去学习和使用汉语。

由于留学生分布情况和高校地理位置的缘故,本文的调查存在许多不足,调查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期望后续的研究能够扬长避短,也希望研究结果能为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释: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Newburry House. 1972.

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81-95。

猜你喜欢

桂林受访者留学生
桂林六漫之歌
桂林,美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