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奥司明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
2020-03-09施怡芳
施怡芳 沈 琦 胡 轶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无锡 214000
血栓性浅静脉炎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临床根据患者疾病发生的原因,将其分为化脓性、瘀滞性、化学性、特发性,其中淤血性血栓性静脉炎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最为常见并发症之一,不管是其小隐静脉、大隐静脉或其分支,静脉壁均存在严重变性的情况,液体渗出、静脉瘀滞、血液黏稠度较高,其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强,最后对血栓形成后继发静脉周围炎、静脉炎等[1-3]。药物治疗是血栓性浅静脉炎治疗的主要方案,不同治疗药物,其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性。本研究探讨地奥司明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5 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收治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100 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纳入标准:(1)确诊为下肢血栓性静脉炎;(2)单侧肢体患病。排除标准:(1)上肢或双侧肢体患病者;(2)药物引起化学性血栓浅静脉炎者;(3)下肢缺血所致浅静脉炎;(4)严重肾肝心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观察组,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龄28~70 岁,平均(53.26±10.51)岁,病程2~22 d,平均(6.02±2.03)d,右下肢病变患者20 例,左下肢病变患者30 例。对照组,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27~71 岁,平均(52.95±11.02)岁,病程2~20 d,平均(6.15±2.10)d,右下肢病变患者19 例,左下肢病变患者3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尿激酶治疗,将40 万U 尿激酶加入至250 ml 生理盐水中,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每天1次,根据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合理对尿激酶的使用量调整。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实施地奥司明治疗,药物口服,每次0.5 g,每天用药2 次。两组患者均以14 d 为一个治疗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液流变性(包括毛细管血浆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生活质量和症状消失时间(包括索状硬条、硬结、红肿、皮肤灼热)。临床疗效评价:治愈,硬条索状物、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其组织复常,白细胞水平、体温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的肿痛消失,条索状物未全部吸收;有效,患者的肿痛有所减轻,但是未完全消失,仍然存在条状物;无效,疾病体征和症状均无改变,或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生存质量量表评价生活质量,主要为活力、社会功能、身体—角色限制、身体功能、精神健康、健康感受、情感—角色限制 和身体疼痛,每项0~100 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00% 高于对照组患者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血液流变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毛细管血浆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比高切黏度和全血比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索状硬条、硬结、红肿、皮肤灼热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3)。
2.4 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感受和身体疼痛等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两组患者活力、身体—角色限制、身体功能和情感—角色限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主要是在青壮年中出现,多发于四肢,其次为胸腹壁,部分为游走性发作,在多处交替发病,患者的病程时间较长,沿着浅静脉走行,存在灼热、红肿的情况,伴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压痛或疼痛明显[4-5]。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后,其条索状不断的变硬,局部皮肤存在色素沉着的情况。若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不能得以有效治疗干预,则其疾病会不断的加重,最终会因为皮肤营养障碍、静脉瘀血而出现皮肤溃疡的情况,久经难愈,患者常合并淋巴管阻塞继发淋巴水肿、丹毒感染,部分病情严重者,其血栓从浅静脉可向其深静脉蔓延,且患者存在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造成影响[6-8]。因此,加强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有效治疗干预,十分必要。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性比较(mpas,±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性比较(mpas,±s))
指标 观察组(n=50) 对照组(n=50) t 值 P 值毛细管血浆黏度1.22±0.20 1.30±0.15 2.263 0.026全血高切还原黏度6.27±0.58 7.05±0.63 6.441 0.001全血低切还原黏度 19.32±0.57 21.02±0.60 14.525 0.001全血比高切黏度4.79±0.82 5.23±0.96 2.464 0.015全血比低切黏度10.50±0.31 11.63±0.25 20.064 0.001
表3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指标 观察组(n=50)对照组(n=50) t 值 P 值索状硬条 9.81±1.40 12.03±1.17 8.604 0.001硬结 7.02±0.50 8.59±0.69 13.028 0.001红肿 4.91±1.08 7.26±0.93 11.659 0.001皮肤灼热 1.91±0.33 2.85±0.37 13.407 0.001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项目 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 P 值活力 71.23±6.32 69.02±7.58 1.583 0.117社会功能 83.56±6.23 72.30±5.44 9.627 0.001身体—角色限制 72.36±9.75 69.50±8.22 1.586 0.116身体功能 70.20±16.30 69.78±15.27 0.133 0.894精神健康 75.33±7.32 68.77±6.39 4.774 0.001健康感受 61.56±7.90 52.39±6.62 6.291 0.001情感—角色限制 77.41±5.16 76.58±6.03 0.74 0.461身体疼痛 77.92±5.17 64.17±8.20 10.03 0.001
临床对于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并无特异性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实施抗血小板、解聚、溶栓、抗凝等治疗,并根据其疾病分型,合理实施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免疫抑制剂、消炎药等治疗[9-10]。本研究中,观察组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00%;观察组毛细管血浆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索状硬条、硬结、红肿、皮肤灼热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感受、身体疼痛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接受地奥司明治疗的效果好,能够更好改善患者的 血液黏度,提高生活质量,缩短康复的时间。地奥司明的应用,不仅能够起到消肿的作用,且可降低血管的扩张性和脆性,对静脉瘀血状态改善,控制炎症反应,对静脉瓣膜保护,进行静脉动力的提供,促进患者的静脉回流[11-13]。 同时,地奥司明能够控制白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崩解、移行、黏附,减少炎性物质的释放量,促进淋巴回流,更好消除淋巴水肿。地奥司明且能够通过淋巴管收缩的相关作用,对组织液回流促进[14-15]。
综上所述,地奥司明应用于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中,效果好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改善血液流变性,且可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