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南省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现状及意义
2020-03-09代迎亚
代迎亚
摘 要:新时代职业教育被赋予了培养“大国工匠”的历史重任,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会议中认为,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教育应当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在社会中努力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让更多的年轻人积极投入到学习职业技能的社会浪潮中,继承和弘扬中国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一、河南省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伴随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河南省内的高职院校也逐步开启了工匠精神培育的进程,经过调研发现,目前省内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浅薄
经过对河南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调研发现,多数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非常不足。首先表现在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认知不到位,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表述工匠精神的实质,当问及你所了解的“大国工匠”有哪些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一无所知。其次是部分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并不认同,工匠精神意味着高品质的要求,学生认为这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并不相符,而且多数匠人的生活单调清贫,与现代社会多数人的追求相悖。学生有这样的观点也是源于我们国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多数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繁重的学前教育,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孩子们的创造力被磨灭,逐渐习惯结果指向型的做事态度,缺乏过程化成长意识。最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不密切,专业课教师负责学生的技能培养,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关注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加之高职院校逐年扩招,招生门槛相对较低,所以多数学生把职业技能作为“混饭吃”的工具,缺乏对专业的敬畏和热爱,实用主义和重技轻德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自然薄弱。
(二)河南省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融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学校的一家之事,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才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明智之选。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评估等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一致。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保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论之实、理论之要、理论之需融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企业的融合度明显不足,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已经开启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但现阶段河南省内绝大多数校企合作的模式并不成熟或者说是并不具备借鉴推广的价值。究其根本,是多数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并不是以与高校合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为目的,而是想要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为自己的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劳动力,这就注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关注点不会放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而是更看重生源数量。
(三)河南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足
河南省高职院校若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上进行深入改革。精准定位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将教育教学工作与“大国工匠”事迹科学融合。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于西方国家,同时也晚于东方的日本,但却早于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教育史学界,一般把19世纪60年代初创办的实业教育作为近代职业教育的早期阶段,虽然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端要早于普通教育,但其发展步履之艰难是远远高于普通教育的。
当下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自身发展规律,决不能简单地照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但是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高职教育在办学定位中忽略工匠精神的培育,一味追求各种证书和就业率,淡化了工匠精神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固化,工匠精神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度不深,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养模式、教学设计无法与企业和市场完全对接融合,人才培养成效不适应社会需求。
(四)河南省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没有落到实处
河南省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仅仅是把工匠精神的培育停留在表功绩、喊口号的层面上,并没有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课程,我们都很难看到工匠精神的影子,偶尔为之的“大国工匠”主题宣讲学习活动很难让这种品质深入学生内心,自然也就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
(五)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
校园文化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工匠精神的培育自然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但目前在河南省内的众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鲜有工匠精神的宣传推广。在学校的官方网站我们看不到“大国工匠”的事迹,宣传栏没有工匠精神的讲解,校园广播听不到讲述“大国工匠”的声音,教室里缺乏工匠精神的宣传口号,社团活动没有工匠精神的元素。总之,有关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难以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河南省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响应国家号召,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河南省作为中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传统教育思想在广大民众中根深蒂固,自古以来我们就主张“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废除科举制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仍然很大。受传统的“精英教育”思想影响,河南省多数家长热衷于让孩子接受尽可能高的学历教育,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唯学历至上的风气。加之河南省作为农业人口众多的省份,多数家庭希望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而在他们眼中学历越高,改变命运的机会越大,将来的生活也会过得更好。
因此,在河南省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让学生用亲身经历和实践纠正教育理念的偏差,从而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转变部分家长畸形的教育观念,让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同。
(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品质河南
从2016年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都提到了工匠精神,2016年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进一步发展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工匠精神。而作为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大省,河南省要实现新时期的产业转型升级,将“河南制造”打造成“河南创造”,将“河南产品”打造成“河南品牌”,工匠精神的注入尤为重要。河南省内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未来省内制造业的核心,因此,培育河南省高职院校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是为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注入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直以来河南省和河南人都被冠以名不符实的黑帽子。如今我们不去议论这些人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有根据,我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实力为河南正名。作为制造业十分发达的河南省,我们若放任滥竽充数之事频频发生,必会让污蔑我们之人找到可乘之机,而避免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就是“匠人”与“匠心”。如果每一件“河南创造”都凝聚了每个普通工匠的“匠人”梦想,那么“河南创造”将成为无声的语言为河南的形象正名。
(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我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曾涌现大批的能工巧匠,尤其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河南,各行各业的人才层出不穷。例如,河南邓州人医圣张仲景、河南南阳人科圣张衡、河南禹州人画圣吴道子、河南沁阳人近代音乐鼻祖朱载堉等等。优良的“大国工匠”基因是河南人民的宝贵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省高职院校教育已不再只局限于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真正将学生打造成具有中国风范的“大国工匠”。
河南省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重拾中国精神的源头,发掘历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让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工匠精神,才能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扎稳扎实,才能为社会生产贡献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聂清德,周明星.新时代职业技能型高校培养大国工匠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18(06):32-36.
[2]于瑞.“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佳木斯職业学院学报,2018(07):5-6.
[3]郭庆.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4):125-126.
[4]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