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0-03-09汤吉慧
汤吉慧
摘 要:在对本溪市桓仁县木盂子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要的前提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介入,确定活动主题及活动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享感受,从而帮助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团体心理辅导;心理需要
一、留守儿童及其特点
指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迫将孩子交由父母、长辈或者其他亲属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脆弱…… ,有的留守儿童出现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孤单、思念等情绪特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导致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由于家里无人辅导,纪律涣散,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还有的留守儿童出现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群殴群盗,甚至暴力相残,而且有抽烟、酗酒、结拜、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有目标、有系列、操作性较强、相对稳定而又灵活机动的团体辅导形式。
在留守儿童的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于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帮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更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桓仁木盂子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中,首先,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要,并结合心理课堂开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有针对地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然后确定了我们的团辅的总目标和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基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每节课的目标则一定是具体、可操作的,或者说细化到某个点,如第五次团体辅导,做个受欢迎的人,分享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改善人际交往的情况,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又如,第一次团体辅导的目标是班级成员互相认识,消除陌生,建立班级凝聚力和信任感,阐明辅导契约,建立规则。这样目标明确,便于操作。
其次是确定主题名称及活动内容。如:“我的情绪我做主” 、“天生我才”、“相亲相爱一家人”等。主题活动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多样化设计,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自我认识、团队建设、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暖身破冰,建立规则之后,帮助学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建立安全的信任关系,增强归属感,从而更好的开展活动。比如:自我认识的主题活动,不仅包括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还教会孩子们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以及他人的优缺点,帮助孩子们提升自信心并学会欣赏他人。整体的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开始阶段、工作阶段及结束阶段,破冰暖身,制定规则,建立团队信任,然后根据留守学生的特点,开展自我认识、团队建设、人际交往等相关主题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处理好分离,帮助学生们回归团队生活,和整个的活动内容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
第三,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绘制团队海报、撕纸、情绪表演等,如:第一次活动有缘来相聚,第一次活动主要是破冰,让班级成员互相认识,消除陌生,建立班级凝聚力和信任感,阐明辅导契约,建立规则。所以在第四个活动中我设计了绘制团队海报环节,让每组成员利用水彩笔和蜡笔在一开彩纸上绘制团体海报,要求选出队长,设计团队口号,在海报纸上绘制属于自己团队的信息,比如团队的爱好、兴趣、理想、目标等等,并设计队歌、团队造型、并进行团队展示;第五次活动做个受欢迎的人,第三个游戏环节,我设计了撕纸游戏,给学生每人一张彩纸,要求学生请大家闭上眼睛,全程不允许说话。按照教师发出的指令进行折纸然后撕纸,帮助成员了解人际沟通是双向的过程,单向沟通可能会为人际沟通带来一些困扰,学习如何避免或者减少人际误解,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再比如,第六次活动五彩心情,第二个游戏中,事先准备好几种不同常见情绪的卡片,最好积极和消极的都包含。让学生表演用非语言形式,或者情景哑剧将抽到的情绪表演出来,其他小组竞猜是哪种情绪。每次活动都利用背景音乐进行气氛渲染,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游戏活动的设计贴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性高,使学生能得以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游戏中分享感受,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同时,还通过组织留守儿童排练表演心理剧的形式,促进学生参与、互动、凝聚、探索,在这种体验式的心理场中实现心灵与心灵沟通,建立人际间互相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实现学生自助与互助,达到小组和个人共同成长的目的。
第四,重在分享,学有所获。每次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去体验、感受,發挥自我能动性,与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分享,一起成长,在团体中实现自我成长和体会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每个游戏结束后,都会让学生去认真思考每次活动的收获,同学间交流在活动中的领悟,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分享活动的得失、成败,并把团辅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采取创设情境、分组合作讨论、集体感悟的启发式、互助式的辅导方式,在学生的分享中,认真的倾听,全情的关注,帮助学生总结关键词,锤炼主题,并联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将游戏中的感悟升华,帮助学生真正的学会并运用,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团体辅导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 丁玉龙 2015年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张达孝 2011年
[3]《团体辅导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 钟瑶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