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领导人主旨演讲中探究隐喻翻译
2020-03-09陈璐玉
陈璐玉
摘 要: 当提到隐喻时,大多数人将它视为比喻的一种,是指将不同事物进行联想,进而找出其相似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比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语言,人们在形成语言时会依靠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而隐喻以其形象性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中。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开幕式时的讲话属于政治性语言。政治文体有其特点:真实性、严谨性、简洁性。既然隐喻出现在语言的各个角落,那么不难发现,国家领导人讲话中肯定也存在大量隐喻的使用。本文以我国国家主席在第二届进口博览会上的讲话英译版为素材,分析国家领导人发言稿里所隐含的隐喻特征及其对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领导人发言;隐喻;翻译策略
一、国内外隐喻发展概述
由于中国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国内关于隐喻的细致研究要从认知语言学讲起,隐喻翻译研究也迅速发展,不同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提出针对隐喻翻译的不同视角。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隐喻翻译研究的方法大致分为几类进行概述。首先最基础也是被大家公认的是以下三种:直译法、意译法、替换法、此后,又区分以源语或目标语为导向的不同翻译方法。近年来,已提升至以各种理论为导向的隐喻翻译研究。其次部分学者是从原始修辞学角度入手,将隐喻三个基本要素:本体、喻体、喻底的分析應用到隐喻翻译研究当中。通过比较源语与目标语喻体、喻义的相同时亦或不同时来进行相应的解决方法。(曹淑珍2015)。当然,隐喻从最初修辞学研究角度到如今各研究视角的发展离不开认知语言学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而在隐喻翻译中,一般把采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具体称为框架理论。对各种框架区分为相同框架和不同框架,采用不同的隐喻翻译方法(叶红红2017)。
国外最早着手隐喻研究的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当时作者把隐喻概括为基于两事物类比而形成的隐性比较。随后,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lakeoffi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并发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国外从修辞学角度研究隐喻翻译的且广为大家熟知的就是Newmark。他提出6种隐喻类型:死隐喻、常见隐喻、惯用或标准隐喻、转换隐喻、原创隐喻和新鲜隐喻(1988:109)。用语用学观点从新角度阐述隐喻的是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的关联理论。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推理模式——即说话者是否使用隐喻取决于对听者认知能力的评估。ii其次,翻译活动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场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二、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策略——以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讲话为例
隐喻既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交流中,也广泛见于各类文体作品。因其利于理解、赋予语句生动形象的特点而引起语言学界足够的重视。翻译则是一个跨文化交际过程,隐喻翻译就是基于两国文化基础上,将源语言隐喻所表达的实际意义以译入语读者理解并接受的基础上表达出来iii。而政治类文本多为一个国家在不同场合内发布政治性话语,以向国民传递国家最新信息。或是方针政策,或是外交宣言。这包括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发布会、白皮书等内容,它们都属于信息类文本,因此目的就是以简洁的语言传递给受众者信息。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概括以下几点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替译法、删除法。
(一)直译法,保留隐喻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但是人们在表达某个事物或传递某种概念时,会有着相同的表达方式,隐喻本身就是借用一种领域中的经历去解释或理解另外一种领域。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隐喻,我们能很快理解且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合适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表达,那么此时我们就可以在翻译中采取直译的方法,简洁且轻松地进行翻译。以下例句均来自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例1 去年,我在第一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上宣布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五方面举措,针对上海提出了三点进一步开放的要求。
译文 At last year’s Expo, I announced the initiatives China was to take in the five areas of further opening-up and spelt out three specific steps for Shanghai to open wider to the world.
例2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
译文 China will reach out its arms and off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ore opportunities of market.
张开双臂本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肢体接触。此时以“张开双臂”来表明中国欢迎外来朋友的热情,这种用法能更形象表达中国的友好。
(二)意译法,不保留隐喻
隐喻虽然存在任何语言中,但是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翻译隐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词或意象,而这些词或意象只有源语国家的人才能懂其背后含义,显然目标读者对源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够,此时就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加以处理,以满足目的语读者最基本的理解需求。
例3 今天,更多朋友如约而至。
译文 Today, we are happy to be joined by even more friends in the second Expo.
“如约而至”一词大多形容朋友相约好见面大家一一到来的一种场景。此处用于国际博览会上的发言是中国人民好客的体现。译文将其简单处理成”joined by friends”也是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的体现。
例4 我相信,各位朋友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译文 I trust that you will all find your participation in the event worthwhile and rewarding!
(三)替译法,保留隐喻
汉语语言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其独有的特点。同样,英语语言也会受到历史、宗教、不同民族间的语言差异的影响。对于此类情况,在翻译时,要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考虑到国家拥有不同历史和文化概念,在尊重原文化基础上,需用合适词语表达隐喻词语。
例5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
译文 work together to make the pie of the global market even bigger.
此时原文中“蛋糕”并没有译成“cake”而是“pie”,就是考虑目的语读者可能不会明白此句为何把全球市场比喻成“蛋糕”,而“pie”是西方人饭桌上经常出现的食品,他们通常将其切成几块供家人食用。如果改成他们熟知的“pie”,就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此处用到的隐喻手法。
(四)删除法,不保留隐喻
正如一篇文章会有一些词语无意义,汉语将其称为虚词,同样一篇文章有隐喻表达的可能也是为了满足情景需要,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翻译时选择不译。如
例6今后,中国将继续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改革步伐。
译文 Going forward, China will continue to remove major constrain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gear up reforms regarding key links and areas.
在政府文本中會出现很多“步伐”、“步子”、“现象”、“方式”等范畴词,一般它们没有实际意义,大多数情况下选择不译。
三、隐喻的灵活翻译在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发挥的作用
通过仔细研究习近平在重大会议中的演讲稿可以发现,习主席发表的各类讲话中比喻句占比很多,隐喻虽然没有明喻在视觉表达上那么明显,但如果深入研究不难发现,隐喻在领导人讲话中经常出现。由于带有隐喻的句子不同于不带修辞手法或者修辞格的普通句子,因此,能准确且传神地把这些隐喻翻译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读大量有关习总书记语言修辞风格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其修辞风格特点及其在本文中体现的作用:其一,修辞的使用是为了突出表现讲话重点:就像我们平时在阅读纸质书籍时大多数人会通过在重点词、语句下面划下划线来达到突出目的一样。演讲者尤其像国家领导人讲话在整个讲话过程必定是抑扬顿挫、生动形象的。除了最简单的通过加强某个短语、语句的重音这种强调方式之外,通过增强语言特色比如利用比喻句也会让听者在接受演讲信息时对这些语句保留深刻的印象。此次进口博览会会有多个国家参展,势必会证明中国平台的魅力。其二,修辞的使用是为了让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时代在更替,像国际进口博览会这种大型会展开幕式时的讲话就表明演讲者所有讲话信息都紧跟时代脚步,所以讲话内容会出现一些新名词。考虑到听众是国内外所有人,因此为了让列举的例子让人们让容易理解,比喻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把“市场”比作大蛋糕;把“地球”比喻成一个“村庄”;把“营商环境”隐喻成“土壤”等。以上所示比喻都是为了让听众更容易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形势,从而让话语表达的更清晰。(四)让严肃的政治场面以话语的形式富有亲切感:众说周知,国家主席在公开发表此类开幕式讲话由于其政治性特点,所以本身话语就偏严谨、正式。Thompson曾说过“政治的世界远非日常生活琐事,它以政治角度剖析世界”iv如果通篇都过于官方,非但不能体现出我们欢迎各国参加展览的热情,也会让听众体会不到此次博览会的有趣、创新以及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隐喻的使用既能提高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对参加此次博览会的兴趣,也能加深国外对中国将以积极的态度开放国内外市场的理解。
四、结语
语言是逻辑的本能,思想是逻辑的媒介。不同的场合虽有着不同的表达语言的形式,但沟通与融合终将把奇妙的语言转化为万事万物的动力并最终造福人类。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靠的是该国家的方针政策,一个国家背后的文化底蕴很大一部分靠该国领导人面对全世界人发表的重要讲话。文化走出去,就是要充满自信地传播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以更坚定不移的姿态持续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就是要以更高的水平让全世界人们读懂我们的文化。隐喻与生活密切相关,当然与政治也无法分割。出现在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往往通过一个普通大众熟知的或者在历史文化中已经被大家默认的概念去替换遥远的或者难以理解的概念。那么如何处理好当中的隐喻翻译将对我们国家的“文话走出去”以及向其他国家表明我们睦邻友好、开放包容的姿态发挥重要作用。当然本文不仅单单描述两者之间的作用,也花费大量笔墨列出隐喻翻译几点策略,对于指导今后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隐喻翻译提供一些借鉴。汉语政治性语言翻译尤其复杂性,一方面要求译者对本国发生的实事给予高度关注以方便理解文本出现的大量中国特色词语,同时也要有着相当高水平的双语文化能力,最重要的是有着严谨、认真的素养对待政治性语言的翻译。尽可能在满足外国读者理解中国华语的前提下,将汉语语言的“神似”和意境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胡壮麟.隐喻翻译的方法与理论[J].当代修辞学,2019(4)
[2]孙毅.国外隐喻翻译研究40年嬗进寻迹(1976-2015)[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3)
[3] 余高峰.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J].学术界,2011(1):159-164.
[4] 卫明高.余高峰,乔俊凯.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研究——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2)
[5]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London:Prentice Hall,1988.
[7]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1966.
[8] Thompson,S.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 is like fish without water [C],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