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能动性视域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2020-03-08高兰英
摘 要:意识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高校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当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要且紧迫的大环境下,基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特殊性,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分析、反思“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得与失,可以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范本。
关键词:意识能动性;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广告美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ZY2019041);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艺术学)项目(18XJC760002)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均为2000年左右出生的新生代力量,他们在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的多重包围下,面临不同以往的机遇和诱惑。因此,当下高校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知识体系、互动讨论等也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一、意识能动性的内涵与外延
意识能动性是人的感觉、情绪、思维、意志等能动性的统称。彭漪涟在《逻辑学大辞典》中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能动的。意识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意识能动性的内涵
意识能动性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两个方面。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即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通俗地讲,当某人认为某事对其极为重要时,他就会想办法努力完成。在此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负面事物的诱惑和误导,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发挥正确的意识能动性便极为重要。
(二)意识能动性的外延
意识能动性有时又称主观能动性,但二者在外延上有明显差异。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和“做”两个方面,意识能动性仅指“想”。这里的“想”指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在反映事物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同时,也对人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更多地表现在实践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具体到高校学生体现为他们对专业知识、人生哲学、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可。
二、基于意识能动性的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意识能动性在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对实践主体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丰富、充实和拓展大学生精神追求方面,思政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也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代际特点。例如价值取向自我化、社会责任感薄弱化、进取竞争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理想道德观念强、实践执行能力弱、人文知识面宽广、纵深思辨能力差等。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有利于为祖国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圆满完成高校教书育人的崇高目标,在通识课和专业课中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必要且迫切。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特殊性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与普通文理科课程存在很大差异,艺术类学生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群体特征,因此基于传统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政教学改革对他们而言就更为重要。高校艺术设計类课程的专业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艺术性、技术性及观念性三个方面。艺术性是此类课程和专业学生的首要特征,多年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独特的创意思维和独立的思考模式,但对艺术的推崇会导致学生产生接受其他知识的无形壁垒。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技术性特征,并非指简单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是更高层次的创作实践要求。许多大二、大三学生都在做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兼职,试图在毕业前得到更多的创作和实践机会,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维可用“天马行空”一词简单概括,这也是他们难能可贵之处,不走寻常路才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观念性具体表现为对设计大师的崇拜和追随,对独特创意的痴迷和探寻,对人生理想的执着和坚持。正如叶茂中所言,“我们就是因为有一个一个的愿望,然后才逼着我们上路、奋斗、努力!”
(三)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完善与提升的需求性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虽然特殊性明显,但也不能脱离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独立存在,更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共性”。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应聘时,虽然主要考察个人创意和执行能力,但传统文化积淀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用人单位筛选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比其他课程更需要进行思政教学改革,这不仅是课程本身完善和提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长远发展着想。一个既有独立创意能力,又能与团队成员配合的设计师,才符合当代优秀设计师的标准。
三、意识能动性视域下的“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广告美学”是运用美学基础知识、美术相关能力研究广告作品中美、美感和艺术美的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在1750年鲍姆嘉通正式提出建立美学学科之前,美学与逻辑学、伦理学共同构成了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美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均与哲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哲学家也是美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这两个领域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广告美学”课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思政教育的内容。广告本身的艺术属性和审美教育功能也决定了只有符合时代审美趋势的广告作品才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宏观改革探索思路
2014年教师节前夕,習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勉励广大师生时提出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与韩愈在《师说》中指出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相似,即要求高校教师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融入课堂,感染学生,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在此过程中,激发和调动学生意识能动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意识能动性也极为重要。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将“教学相长”视作教学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
“广告美学”课程是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必要理论准备,也是其终生从事广告职业的必备素养。教师通过对具体广告案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广告美学的规律和表现法则,帮助学生在广告创作中培养自觉运用美学规律的能力。这是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侧重实用广告美学规律和技法的讲授,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及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广告美学原理和审美心理规律。“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宏观改革探索思路立足于课程定位与专业特色,在提升学生设计技巧及拓展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二)微观改革探索路径
在“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内容融入等方式,采取教师讲授、理论分析、师生讨论、课堂练习、学生讲述、教师点评等授课形式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具体章节改革措施与路径如下表。
四、意识能动性视域下的“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总结与反思
“广告美学”课程与其他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相比既具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表现在需要美术基础、设计基础的前期积累和大量作品的阅读、思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理想。特殊性为本课程需要理解和应用的美学思想、设计技巧等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实际应用难度较大。艺术设计类学生个性明显,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可以为同类课程提供参考范本。
(一)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在多年的“广告美学”讲授过程中,尤其是思政教学改革以来,教师授课效果、学生理解深度获得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加强了美学理论对广告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学生学会处理美学、广告学、心理学、文化学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及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需求的高等教育宗旨;强化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
“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为高校其他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参考经验。例如,要想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将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落到实处,通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真正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改革应注重框架设计,避免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进专业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需体现思政的鲜活性,教学评价要坚守思政底线,通过课堂讲授和课下实践等形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改革措施反思
课程思政改革对授课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意识能动性视域下的宏观要求更是加深了“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难度。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时,切不可脱离专业知识体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教师单向灌输的情况时而存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应该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内容中,稍有脱离便侧偏为教师的“独角戏”。第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仍需加强。虽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传统授课中,学生以“听”为主的状态有所改善,但只有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第三,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实操能力,虽然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展示,但尽力开拓思维空间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擅长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发挥意识能动性对社会经济生产和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这其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更不容忽视。育才先育人,成才先成人。通过对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思政改革,将当下高校学生薄弱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日常教学和考试考核中,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将有助于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开拓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作者简介:高兰英,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设计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广告学、文艺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