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SPL法在城市街道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2020-03-08袁家麒陈建生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1期

袁家麒 陈建生

摘  要:以扬·盖尔的“以人为本”公共空间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为基础,将PSPL调研法应用于上海钦州北路街道,从街道道路剖面及交通流线、街道立面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活动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对其进行街道空间质量综合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城市街道设计;公共空间品质;PSPL法;公共空间分析;公共生活调查

一、引言

欽州北路(桂林路—宜山路段)地处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属城市I级支路,双向两车道。道路两侧建筑立面繁多、业态种类丰富,主要包含有医院、学校、住宅楼、商务办公楼、宾馆和商业综合体,且沿街小商铺门面繁多。繁杂的公共空间功能布局,造就了人流混杂、高峰时段车流拥堵的常态。虽人来车往不缺生气,但有质量的公共空间十分有限。来往人员的行为活动主要出于刚需,少有人员驻足停留,人群缺乏更深层次的交往行为,这主要归因于较为低下的公共空间品质。本研究试图运用PSPL法进行调研,希望通过调研结果分析研究,对该路段提出科学、合理的公共空间品质改进设想和建议。

二、调研实施方法

(一)PSPL调研法综述

PSPL调研法(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由丹麦建筑师扬·盖尔提出。它是一种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状态的评估方法。该方法旨在通过了解和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特点,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公共空间设计和改造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创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满足市民开展公共生活的需要。

(二)PSPL调研法步骤

PSPL调研法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公共空间分析板块、公共生活调查板块和最后的分析总结建议环节。公共空间分析的目的是调查分析当下目标公共空间的质量并挖掘分析具有潜在价值的空间。公共生活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分析人们在目标公共空间中的生活形态和行为活动状态。在上述两个版块的调查完成后用文字和数字可视化图表进行汇总分析,对如何改善目标公共空间品质提出设想和建议。

(三)PSPL调研法实施

本研究以三人小组形式开展调研工作,在实际开展调研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地图标记、现场计数、实地考察和访谈这四种方式。根据组内商讨,分工实施如下具体的调研工作计划:

在公共空间分析板块中,主要安排有3项调研内容:

1.对调研路段的道路剖面进行测量和分析;

2.对调研路段的临街建筑(群)功能和立面质量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

3.对调研路段面积较大(可驻足停留)公共空间的数量、面积和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测量和分析。

在公共生活调查板块中,主要安排有3项调研内容:

1.对调研路段的交通类别方式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

2.对调研路段的市民行为活动进行观察统计和跟踪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对人流量趋势、去向跟踪和停留驻足情况的数据调研;

3.对调研路段进行主观的感知体验,并对往来行动人员随机抽样访谈,记录结果并分析。

在进行两大板块的数据整理后,制作数字可视化图表,分析总结调研路段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和市民公共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先进案例和文献,给出调研路段街道公共空间品质的改进设想和建议。

三、调研成果分析

(一)街道道路剖面及交通流线分析

1.街区道路剖面定点分析

通过实地定点调研,收集街区道路剖面的数据。在该街区中,定点测绘结果如图1所示,此为该路段道路剖面的平均值,人行道3米上下的宽度较为适宜,但部分区段非机动车的停放占据人行道1.3米后有所阻碍。非机动车道的宽度较为宽裕,提供的通行机能在大多数时间段较为富余,但部分区段在非机动车道上划有大量机动车停车位,阻碍了非机动车的通行,借道现象普遍,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机动车道为双向两车道,宽度适宜,满足大多时间段的交通流量,但高峰时段趋于饱和。

2.街道交通流线分析

通过实地定点调研,收集街区车辆类别的数据。在该街区中,定点测绘结果如图2所示,钦州北路主要交通类别大抵分为汽车、电瓶车及自行车。其中主要交通类别为电瓶车和汽车,各占了交通类别总量的44.5%和35.1%,其中非机动车占了59.4%。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域非机动车平均使用率较高,这就使得交通隐患问题呈明显化趋势。同时,调研中还发现公共汽车B280自柳州路方向往桂林路方向行驶,每辆间隔时间20分钟经过钦州北路前半段,更增加了钦州北路的交通负担。

通过调研及询问,针对钦州北路道路剖面及交通流线分析,进一步对钦州北路街道立面空间环境及人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调研分析。

(二)街道立面空间环境分析

1.街道立面功能分析

通过实地定点调研,收集街区立面功能的数据。在该街区中,定点测绘结果如图3所示,此为该路段主要的立面功能情况分布和类别。从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住宅、医疗、商业是该路段的重要结构组成,路段功能的繁杂性导致了往来人员成分复杂,路段服务对象多样化。停车点较多且分布均匀,占用非机动车道的停车位也很多。有诸如学校这样高峰特大人流流动点需要特别考虑。另外,市政电力设施的排布也对部分区段空间的功能和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2.沿街底商分布及类别分析

通过实地定点调研,收集沿街底商分布及类别的数据。根据图4,发现以下问题:此为该路段的主要沿街底商分布情况及类别,沿街底商的泛滥对该路段的各方面影响比之沿街立面更甚,在此田尚坊区段的商业不作计入。可以发现,沿街底商基本以柳州路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发散并逐渐减少。底商多集中于高层住宅底层,也是该路段的往来活动重要区域。沿街底商类别众多,以餐饮居首位,类别多与此处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集的住宅使得房产中介的数量较多;因为医疗卫生的区段功能也会有较少见的医疗器械用品店。底商排布多样、杂乱,缺乏整合并且立面形象杂乱,缺乏形式美,色调丑陋。部分底商占用区段公共空间致使空间品质不高。综上,沿街底商的立面形象、空间使用、功能分布是该路段急需改善和调整的。

(三)人的行为活动分析

通过实地定点调研,收集人流密集区域内人的行为活动方式的数据。根据图5,可以看出,在以上人流密集区域内,8:00—10:00、15:00—17:00,人的行为活动相对比较活跃,主要是以接孩子的家长为主,人流去向也多为附近小区。田尚坊及六院附近人流去向相对复杂,多为就医及就餐人群。根据图6,可以发现,各个小区附近候车人群较多,坐歇人群大多分布于田尚坊及街头绿地,躺卧人群、玩耍儿童及商业活动人群大多集中于田尚坊附近。笔者发现少量的休息设施被闲置在一旁,较少有公众使用。通过分析,发现钦州北路街道在空间布局上过于宽敞,被阳光照射的范围较广,遮阴设施缺乏,同时供行人休息的公共座椅等倚靠设施,经长期风吹雨打,比较简陋,容易让行人有不舒适的感觉。因此,若非有商业意图或有极大的主观性目的,行人通常不会在街边花长时间逗留。

(四)感知体验与访谈分析

在主观的感知体验方面,小组成员游走于调研路段的各处区域及公共空间,对市民步行的通畅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如图7、图8)。其中发现一些优点,譬如人行道与底商店面的高差位置均设有无障碍人行坡道,充分关怀残疾人士。不尽人意之处主要包括一些障碍物阻断了人行通路之间的连续性。

特别严重的缺陷位于调研路段中市六医院出入口的两侧,医院有关部门为阻断入口附近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乱停放,在人行步道放置了模块化花坛进行隔挡。这样的行为既没有完全起到作用,也极大程度影响了人行步道的步行通畅度,非机动车的乱停放仍存在,花坛的放置进一步降低了该区段公共空间的质量。

对于调研路段往来人员的抽样访谈主要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由于调研工作量和时间的限制,问卷的发放量有限,仅具备相对的参考价值。根据收集的调查问卷,主要整理了来自公众的如下信息和建议:

在随机询问的路人调研中,多数为居住在周边的市民,他们经常会在晚饭后来此购物或散步。大部分人对街道的卫生情况和治安状况都比较满意。在街道公共休闲娱乐方面都认为存在不足,需要改进,应适当增加休闲活动设施和休憩功能设施。对于道路的交通状况能够接受,对于小组提出的以单行道解决交通压力的假想表示不能接受。综上,市民所意识到的公共空间不足主要集中于缺少可供休闲娱乐的驻足空间。

(五)总结梳理

通过运用PSPL法,从公共空间分析和公共生活调查两个版块梳理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交通相关:机动车的占道停车现象;教育功能区高峰时段的通行压力大;医院功能区的停车和行路难;非机动车的停放杂乱和被迫危险借道。

2.商业相关:田尚坊经营措施的不完善;临街底商的业态杂乱,立面形象不佳;商业临街配套的休憩功能设施极度缺乏。

3.公共空间相关:居民的休闲活动场地较少;面積较大的公共空间场地被用于停车和堆放物品;服务性、功能性、景观性设施都较为缺乏;公共空间缺乏使市民惬意交往的质量。

4.节点相关:节点主要讨论重要的场地出入口。其一是市六医院的出入口大量的进出车辆堵塞交通,需要制定合理的规章或引导措施,或是重新布局该处的入口设计。其二则是中学校门的出入口,直接敞开于街道边缘,缺乏缓冲和疏散,常在高峰造成道路的通行机能瘫痪,需在入口位置或设计上进行重新的调整。

四、建议和设想

(一)理论建议

开放性是街道公共空间建设中的着重点之一,目的在于空间的高效利用,涉及到交通、绿化、基建等多个方面,针对临街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小型绿地及广场道路界面的开放共享,视线通透、疏朗,增强其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对话及渗透性,从而提升使用者的空间体验感,增强活力。

街道公共空间需要层次的营造,这是对多种空间形态的整合,从而达到层次丰富、层层叠加、相互渗透的空间。使其更多样、生动,能够给空间使用者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对心理氛围营造产生积极的作用。丰富的层次应该充分考虑人们在空间内部活动时的需求,在保证完整性的前提下互相渗透,从而创造一个有目的的空间过渡。

在街道公共交往空间中,地面铺装是对空间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可以限定空间的范围,增加空间的识别性及美观性,其多样的色彩、样式、材质也可以很好地衬托环境,增强临街景色的美观度。对于街道公共空间而言,绿植的覆盖率是其环境指标的重要衡量影响要素,街道空间应与街道绿化共同规划设计,用以相互提升功能性与美观性。街区绿植具有隔音减噪、美化环境、界定空间等作用,营造优质的临街景观,提升街道公共交往空间的自然性与舒适性。

建筑的高矮、大小、形态、建筑群的布置形式等都是形成空间围合形式的主要因素,而对外部空间影响的主要要素在于围合空间的界面与元素风格上。对整条街道来说,建筑界面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有节奏、有层次的面,在竖直方向上引导着整个街道公共空间,不仅是元素风格,若有条件进行立面垂直绿化的营造,将会提升整个街道公共空间的生态品质。

除了街道公共空间整洁性和安全性的环境营造,未来更需要对其科技智能化方面的营造,其中主要包括空间设备自动化技术、后勤信息化技术、空间智能化技术等方面,这些方面对应的是设施自动化系统、消防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智能网络系统、信息化系统多个管理系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空间的使用舒适度及便利度,提升人们对于空间的认同感,从而影响空间品质。

以上是小组成员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后所引用的一些可供参考的提升街道公共空间品质的普适性理论建议,作为设想指导。

(二)改进设想

在本文的最后,结合调研分析成果和理论依据,小组成员共同商讨,提出了一些针对调研路段公共空间品质的改进设想。

在交通方面,主要提出在特定时段的单向限行策略,即在学校出入口出现大量潮汐人流时段(上下学时段)采取有时限的机动车单向通行和不得停靠措施,让车流持续地循环流动,不造成通行机能的瘫痪。对于机动车的停车难,可依照西方先进城市,不再增加停车点,禁止在非机动车道上占位,进行更高额的收费管理,被动缩减机动车的流量,以达到空间资源更有价值的利用,但成效需要时间。非机动车的停放可借鉴日本采用地下停车井技术,空间资源更高效利用且管理有序。自行车慢行系统因为较宽敞的非机动车道也有了增设的可能,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也是对于绿色出行生活方式最好的宣传(如图9)。

在商业和公共空间方面,首先,需要重振田尚坊商业区的活力,应在面积足够的区域设立富有吸引力的景观、休闲一体化设施作为核心聚焦点,有效地让人群聚集。其次,丰富灯光、景观小品、水景,不仅仅是将道路公共空间作为交通,而是打造为能吸引周边居民漫步的线型公园,充分利用其下沉空间和立体廊道,打造地区标志。多处公共空间可设置形式丰富的座椅景观设施,提供休憩、休闲。不仅服务于来往商业中心的顾客,也给等待放学孩子的家长和辛劳的外卖从业人员一份关怀和贴心,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在座椅的设计上应有一定的色彩美和形式感,使其成为公共空间的活力与焦点(如图10)。此外,加强周边配套的服务性设施,例如在休憩设施的周围临近设置自动贩卖机、垃圾桶,设想即使原本只是匆匆路过的行人也会见到自动贩卖机而突然有兴趣买些零食或小歇片刻,如此便增多了市民的驻足停留活动,为市民在公共空间的交往活动创造机会,提升了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力和品质。

在出入口节点方面,市六医院的出入口可参考中山医院设置地下出入通行道路,并非需要增设地下停车场,而是要重点放在如何引导车流出入以缓解对调研路段通行机能的影响。学校的出入口应考虑后退并设置空间给予潮汐人流缓冲和停留,而不是直面临街道路,让道路来承载额外的交通压力。另外,校车大巴的停靠应设置专门区域,停于校内,或沿街设置岛式站台,而不是随意停靠去阻碍非机动车的通行(如图11)。

围绕这些方面的问题,小组成员总结得出以上初步的改进设想,为日后可能的具体设计实施作出準备。

参考文献:

[1]赵春丽,杨滨章,刘岱宗.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J].中国园林,2012(9):34-38.

[2]汪丽君,刘荣伶.天津滨海新区小微公共空间形态类型解析及优化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8(11):140-144.

[3]沈雷洪,蒋应红.“城市修补”语境下的街道设计要素探讨[J].城市问题,2020(6):37-46,72.

[4]刘翠,刘娜.基于界面优化的街道活力营造——以上海多伦路为例[J].城市建筑,2020(1):31-34,38.

[5]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出版社,2017.

[6]维斯林克.互联、灵活且意义非凡:设计智慧城市的正确方式[J].风景园林,2020(5):41-51.

[7]李晔.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3):78-81.

[8]金云峰,陈栋菲,王淳淳,袁轶男.公园城市思想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内生活力营造途径探究——以上海徐汇滨水空间更新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9(5):52-56,62.

[9]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袁家麒,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陈建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