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空间中的泰顺廊桥视觉感知分析

2020-03-08黄维杭周逢年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空间

黄维杭 周逢年

摘  要:浙江南部的泰顺被誉为“浙南的净土”“廊桥之乡”,这里有造型风格多样的廊桥,是古代桥梁建造技艺的杰出代表。泰顺廊桥自身的空间结构以及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呈现出泰顺廊桥的不同功能和生活意义以及对区域自然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空间;泰顺廊桥;视觉感知

在浙江温州南部,隶属于温州泰顺县的泰顺廊桥远近闻名,泰顺有着“廊桥之乡”的雅誉。这些廊桥往往架设在群山峻峰之间,藏匿于乡镇市井之中,悬浮在流水淙淙的溪水之上……泰顺廊桥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交通方面,工匠们还根据当地区域自然环境与客观条件的相互关系,运用精湛的造桥技术,将文化、科技、审美、游憩、祭祀等功能融于一体建构在廊桥上。廊桥因其桥梁穿插木梁的榫卯结构类似蜈蚣,又称“蜈蚣桥”。居民们在修建道路时,因山高水长,路途跋涉,会按照一定的路程,建造一座座供行人休憩避雨的风雨亭。修路建亭遇溪水时,便将风雨亭与廊桥结合,桥亭(廊)合一,既解决了通行问题,又解决了休憩问题,一举多得,因此又名“风水桥”。

泰顺县内山高山多,崇山峻岭,九山半水半分田,有着“浙南屋脊”之称。在1958年前,泰顺境内没有一条对外公路,交通的不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贸易和日常生活。居民们为了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促进民间的交流,便依山修路,遇溪架桥,利用大自然丰富的木材资源,创造出来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木拱廊桥。如年岁最长(615岁)横卧在泰顺三魁镇刘宅村村尾的刘宅桥(仙洞虹桥),长24.8米,宽6.15米,横跨溪面9.2米。在泰鼎公路建成之前,刘宅桥是旧时商人赶往福鼎做生意、女儿远嫁福鼎、探远亲的必经之路;而距县城罗阳7.5公里,桥身长41.83米,桥宽5.3米,桥屋19间,净跨34.14米,位于仙居村村尾的平孔木拱廊桥仙居桥(如图1)则是旧时古道的连接点。

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曾家快说:“每一个构件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廊桥的技术特点就是榫卯结构。拱的结构里,木头跟木头之间镶嵌的紧密度非常好。”①廊桥不需要一颗钉子和一块石块加以固定,以穿插木梁的结构方式,形成弧形的主拱骨架搭架在溪水边的墩台上,利用山崖上的天然石块或人工堆砌成的石块桥台给予整座桥梁极高的稳定性。但在承受向下重量的同时,石墩会产生向上的推力,两者之间因力量不均衡会使廊桥失去平衡而时常被毁坏。为此,工匠们便在桥上盖上桥屋,不仅供行人歇脚休息之用,同时还能平衡廊桥主拱骨架的向上推力,使廊桥更加稳固、长久。

一、泰顺廊桥的空间结构及意义

廊桥以桥为基础,桥是作为交通空间诞生的,交通空間包括自身的空间结构和交通性。空间结构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廊桥实体,廊屋在造型上与当地的古民居接近,同时又吸收了寺院、祠堂等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公共建筑空间的造型特点。廊桥屋脊继承了古民居简洁庄重的青砖灰瓦,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灵动的屋顶样式。其中数攒尖式和歇山式最为精彩绝伦,有歇山顶、重檐歇山顶、攒尖顶等,斜脊微微翘高,生机灵动。屋顶正脊装饰图案是具有祥瑞意义特征的动植物图案,如主宰雨水的龙雕、盘旋绚丽的卷草等。泰顺泗溪的北涧桥是旧时东溪村民与县城罗阳的连接桥。桥作为交通空间,以桥为载体的廊便是有相对流动性的停留空间,行人用自己的视听等方式对廊桥进行体会感知,在廊桥的内部形成静动相结合的感官体验。在桥的基本概念上,廊原本只有单纯的风雨亭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廊桥有了更多的功能性呈现,衍生出许多如祭祀、贸易、戏曲等功能性的交流活动。

在空间内部,泰顺廊桥多以封闭式为主,柱子与柱子之间设有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交流。桥的宽度可以使2匹马并行通过。泰顺为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山多靠海,雨量丰沛,廊桥为了不受雨水侵犯,同时为了保护内部结构,在廊桥屋外设立了风雨挡板,从里往外看仅仅只留下用于采光的窗户。泰顺廊桥空间灵动多变,功能与形式兼备,满足使用者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有意味的是泰顺廊桥的建筑空间散发着乡村市井气息,廊桥的空间构造符合地域性原则,尊重地方特征,有利于乡景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晨曦破晓之时,商贩们在廊桥头尾售卖泰顺本地的特色早点或土特产,如米面层、泥鳅汤、绿豆腐、三杯香等;上班的年轻人在廊桥上来回穿梭。农忙时,村民们推着板车穿过廊桥前往农田劳作。余闲时,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廊桥上,拉着家常聊着农间趣事,不时会有上了岁数的老人跪在神龛前,烧一支香虔诚祭拜神像。

如今,在国家“县县通高速”的政策下,泰顺也有了高速公路。公路的便捷使得山间小路逐渐灌木丛生,一些路径除了种庄稼的村民行走外,鲜少有人踏过。因此,泰顺廊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便有了不同的定位和功能,有的家喻户晓,蛮声海外;有的归于田野,散发着古韵古香……

二、景区空间中的廊桥景观

泰顺廊桥,俨然成为了泰顺的代名词。泰顺县为摆脱贫困县的帽子,开始打造旅游品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县政府以被誉为“世界最美廊桥”的北涧桥和溪东桥为主体,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109公顷的泰顺廊桥文化园小型风景区。廊桥文化园主要以休闲度假、生态绿色农业、红色文化等为特色,展示浙南廊桥文化,营建出江南水乡世外桃源的风光。园区的整体格局为“一线、二点、三区”,一线指的是连接北涧桥和溪东桥的交通道路泗水西路;二点指的是景区的主要景点北涧桥、溪东桥;三区指的是连接着两座廊桥的乡镇居民区、特产商业步行街区、入口展示区。

溪东桥(如图2)和北涧桥(如图3)是景区存在的基础,皆属于叠梁贯木拱廊桥。北涧桥为修建溪东桥的技艺人的师傅所建。两桥因距离相近,属同一河流的上下游,所以又被称为“姊妹桥”,溪东桥为上桥,北涧桥为下桥。

整个廊桥文化园景区以下桥村的北涧桥为中心,在东西两条碧溪交流之上,横跨着一座如虹贯日的廊桥,因溪水朝北流向,故名北涧桥。桥总长约52米,宽约6米。如虹状的桥面上,建有长廊式桥屋20间,屋内梁柱等没有过多的雕饰,简朴自然。桥屋面铺设灰瓦,屋脊上卧虎盘龙,重檐歇山顶和八角攒尖角的尾翼飞扬。为防止风雨侵害所设立的风雨板上铺满红漆,犹如一抹红妆,与周遭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在北涧桥的横楣上,有杨道明教授题写的“古建文物,民族精粹”的字样。

廊桥文化园的精妙之处在于北涧桥和东溪桥的木制结构,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园内视野开阔,廊桥即为景区间的纽带。廊桥既是当地人的生活空间,也是供人观赏的景点以及休息场所,是可望可行可游的景观。北涧桥的桥头位于桥的东部,连接着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世俗的人情味道。桥头往下有16阶的石板路,石板路周边有遮天蔽日的千年樟树和乌桕树,两旁是琳琅满目的店铺,有土特产店、石雕石文化店、布料店、杂货店等。行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颇有古时江南商铺的味道。最有名的当为廊桥红茶馆,村民经常至此闲聊家常。溪水上横跨着穿水而过的78阶上下级碇步,与廊桥遥相呼应。站在碇步上能“检阅”廊桥结构。碇步成为了景区空间里的视觉廊道,对廊桥文化园各节点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廊桥投射到水面上的虚影更有一种廊桥古韵的意蕴。

廊桥的桥尾位于桥的西部,共有石阶26步,相对于桥头地势稍低。桥尾矗立着三位栩栩如生的石刻雕像。他们分别是346年前建立北涧桥的首倡者和筹资人陈国隆、林嘉会和宝琳寺明灯大师。先人的雕像在烈阳风雨的侵蚀下已经有些脱落发黄,但仍屹立不倒,散发着中华民族的匠人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

三、村落空间中的廊桥特色

在层峦叠嶂的“浙南净土”的山林里,流水潺潺,无车马喧,那些山涧溪水里的廊桥,与外界的联系也正在慢慢趋弱。正因如此,现代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并没有改变她们的本来面貌,依然保留着旧时浙南山区农耕群聚的特征。古桥与古民居、古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比泗溪等景区空间的廊桥,乡村中的廊桥受外界影响较小,更有村落自身的特色。乡村廊桥虽年久失修,但廊梁上的图案仍清晰可见,装饰古朴,呈现自然之美。村落空间中的廊桥是村民午间的歇息点和遮风避雨的落脚点。

上洪廊桥即宫桥(如图4、图5),又名水尾桥,位于上洪村村尾的洪溪之上,是典型的村落空间中的廊桥。现存的宫桥是1924年重建,距今已近百年的历史,是泰顺现存三座八字撑木拱廊桥之一。桥身长16米,桥面高出水面5米,有桥屋7间,28柱,桥身呈南北走向,屋脊上雕刻着双龙戏珠,象征着吉祥喜庆,是古时县城罗阳连接县境内泗溪、筱村等乡镇以及境外温州、闽北等地区的要桥。在宫桥外部竖立着一块“泰山石敢当”石碑,驱鬼辟邪,护桥恒久。在廊桥中间的柱梁上悬挂着2盏铜色的六角宫灯和数只红亮金灿的灯笼。内部鲜少有装饰,整体朴素。置身其中,檩木、木椽、梁、枋等木建筑构件“暴露”眼前,榫卯穿插,结构精巧。桥中正屋神龛为桥内最鲜艳多彩的区域,龛中有观世音娘娘和散财童子及龙女。神龛两侧有模糊不清的对联和依稀看见的横批:慈航普渡,神龛右侧挂有“观世音神龛六十灵签”木牌。

宫桥内设长椅,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聚集地。村民們将采摘的蔬菜瓜果存放于廊内,等待第二日前往乡镇售卖。宫桥附近的村民有时将自己劳作的衣服晾晒在桥内,有些村民也会将自家的簸箕置于桥内盛放物品,存放几日也无人偷取。可见宫桥便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缩影。宫桥的外观与村民们的衣着一样,朴实无华。村落中的廊桥伴有祭祀功能,是另一个泰顺祭祀的“庙宇”,也是敬拜神明的载体空间。

廊桥在造型装饰上向庙宇靠拢,在形式上增加了祭祀、求福、求子等宗教活动的功能。桥在道家和佛教中象征着生命的初和始,连接着彼岸和此岸,同时,也有风水求子和风水守财的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等同于财富,古人云:得水者为上,因此,为了能改变风水,守住财源,廊桥一般会架设在村头或者村尾的水口处。龙凤桥(如图6)是以祭祀为主要功能的廊桥。在村落下洪村的水尾处修建的龙凤桥,目的就是镇恶煞保福气。桥名龙凤呈祥,寓意吉利祥和。龙凤桥竣工于2014年,在农历2月13日进行了“圆桥”仪式,训练有素的农村小伙们围绕着龙凤桥上演着龙凤狮子灯、药发木偶戏、济公送福等泰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摆“踏桥”酒席,以此祈福保佑龙凤桥稳定坚固、天长日久。龙凤桥桥身的内部空间除了桥面为自然木色之外,整体为木红色,配上其它鲜艳的色彩,明亮轻快,尽显朴素之美。

廊桥结构构件如柱、横梁、斗拱、墙壁、藻井、枋、天花板等均上了红漆或绘有吉祥图案和人物典故。人物典故题材为当地广泛流传的神仙故事和历史传说,如天花板上绘画的刘海戏金蟾、神猿献寿等吉祥喜庆的故事。龙凤桥共有三个层层错落叠加、结构精美的八角形藻井,桥头桥尾的藻井分别为彩画的单只龙凤,灵活生动。正中廊屋上的藻井雕刻着龙凤戏珠,棱角分明,动感十足,其上点缀着金箔,显得金光熠熠、富丽堂皇。龙凤廊桥正中廊屋的神龛里供奉着栩栩如生的11位神祗或半神。村里已婚没有怀孕的大龄妇女或即将生产的妇女,家中亲属会踏上龙凤桥烧上一炷香,向顺天圣母和送子观音叩祷,期望家中香火延续,祈愿催生护幼、救产保胎;即将出远门工作或做生意的村民,也会到此叩拜忠义廉洁招财进宝的关二爷,以期望在外能够健康平安,财运亨通。

四、结语

泰顺廊桥的空间结构关系,体现出泰顺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了泰顺人民对自然的认知,也是区域民俗文化的突出呈现。泰顺廊桥作为媒介,传播着泰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朴素美和造桥智慧。近年来,匠师们依托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根据廊桥的外形、内涵进行了再创造:有的以廊桥木梁榫卯结构为特色建造复古街道;有的以廊桥为原型设计长凳;还有以廊桥为语言形态设计宣传海报的。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早在2009年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到《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作为区域民俗文化实体,泰顺廊桥是艺术和地域文化结合的典范,是泰顺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印记。

注释:

①参见曾家快. 【谷雨·传统手艺】循着祖先留下的印迹和技艺,重现古老的廊桥[EB/OL].[2018-12-2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411k7e6?from=search&seid=9044756524116611389

参考文献:

[1]蒋烨,中国廊桥建筑与文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洪越,泰顺传统民居样式的现代属性[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

作者简介:黄维杭,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逢年,博士,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品牌设计与文化传播、视觉传播。

猜你喜欢

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日常
创享空间
游戏空间
静谧空间
空间碰碰车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