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磁州窑瓷枕枕面上的花卉装饰研究

2020-03-08徐子佳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1期

摘  要:磁州窑是宋代以来中国北方兴起的一个巨大的瓷窑体系,特色鲜明,分布广泛,影响深远。以河北省磁县为中心,沿漳河、滏阳河流域有众多窑口。磁州窑的瓷枕在宋金元时期比较流行,以金代最盛。磁州窑瓷枕造型多样,且枕面装饰丰富。花卉是磁州窑瓷枕枕面上最为常见的装饰内容,其造型样式精巧、组合规律独特,与瓷枕造型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磁州窑花卉纹饰枕的审美韵味,传达出磁州窑工匠追求自然之趣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磁州窑瓷枕;花卉类型;组合样式;自然之趣

磁州窑是宋代以来中国北方兴起的一个巨大的瓷窑体系,具有鲜明的民窑特色,广泛的分布和深远的影响。陶瓷枕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主要用于陪葬。唐代晚期至北宋初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北宋中后期至金代,很多窑系都有瓷枕器物的烧制,造型丰富,装饰复杂[1]。磁州窑的瓷枕流行于宋、金、元时期,以金代最盛。瓷枕枕面的装饰纹样以花卉居多,通过花卉类型的选择与组合样式的巧妙安排使得磁州窑枕面的花卉装饰与瓷枕造型相辅相成,共同成就磁州窑瓷枕独特的审美价值,显现出磁州窑的工匠们成熟的艺术水平与宋金元时期河北地区百姓对于日常生活器具上的审美追求。

一、磁州窑瓷枕简介

关于磁州窑的记载,清人许之衡在《引流斋说瓷》中说道:“磁窑出磁州宋时所建……大率仿定居多……”中国古代文献中所指的磁州窑是指宋元时期河南彰德府磁州境内的窑厂。宋代之前的磁州窑只有观台一处窑口,北宋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百姓对陶瓷需求量的增大,磁州窑这个时期已扩大到了整个漳河河曲地区。金代后期,宋金战争使得官窑摧毁,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用瓷的需求不断提高,磁州窑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元代后期,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磁州窑的工匠带着精湛的烧造技艺去往南方,磁州窑就此停烧,未再复兴。

磁州窑烧造的器物品类众多,而瓷枕因其造型多样且枕面装饰丰富而极具代表性。磁州窑的瓷枕造型大致分为九种,即长方形、银锭形、叶形、如意型、兽型、人形、八角形、椭圆形、亚腰形、扇面。瓷枕的纹样装饰也大多依托不同的造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花卉是磁州窑瓷枕枕面中较为常见的装饰,花卉的种类、组合遵循着特定的规律,呈现出磁州窑独特的风格样式。

二、磁州窑瓷枕花卉纹样造型详析

根据瓷枕枕面花卉植株的数量,磁州窑瓷枕花卉纹样造型可分为單株花卉造型和多株花卉组合造型。

(一)单株花卉造型

磁州窑的瓷枕经常可见枕面仅有一株带叶花卉,一般位于枕面的中间,周围装饰内框线,有的随型,有的造型与枕面轮廓不一致,根据花卉的种类,可分为以下三种:

1.荷花

磁州窑的荷花造型大多出现于瓷枕的戳记中,出现于枕面的不多,在笔者收集到的瓷枕中,仅有三件在枕面出现荷花装饰。另外,这三件瓷枕枕面的荷花与荷叶位置有所不同,有以下两种位置关系:

(1)左右关系。荷花荷叶呈左右分布,例如:T5⑤:463瓷枕(如图1),长19.3cm、宽26.3cm,前高11.6cm,后高8.2cm,端高12.1cm,为黄白胎,细而疏松[2]335-337。枕面的荷花、荷叶造型较为简单,均采用划刻技法,荷叶可见正侧面,荷花整体呈圆形,底部呈圆弧状。荷花、荷叶之间有明显间隔。

(2)上下关系。一般为荷花在上,荷叶在下,例如:Y3①:312,瓷枕(如图2),长14.5cm、宽21cm,前高9.4cm,后高7.5cm,端高8.8cm[2]338。枕面划花,上方为荷花,下方为荷叶,荷叶为下覆造型,荷花则向上盛开,呈现出自然花卉的灵动之美。在磁州窑的众多窑戳中也是上荷花下荷叶的样式。另外,荷花荷叶呈上下位置的还有收藏于磁县博物馆的八角形白地黑花荷花纹枕(如图3),长30.5cm、宽22.2cm,高12.3cm,采用白地黑花装饰技法[3]204-205。与Y3①:312瓷枕不同的是,这件花卉的组合之中,描绘了一株完整的荷花形态,包括荷叶的卷曲状态,荷花、荷叶的茎等。画面虽然加入了更多的细节内容,但是并不破坏整体的视觉效果,保留了荷花荷叶的特有美感,并以如意型内框做边缘装饰,配合荷花整体造型,使得花卉与瓷枕造型相得益彰。

荷花与荷叶的组合,在磁州窑的枕面装饰中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在其他的瓷窑中,也能看到荷花的造型,如介休窑宋白釉腰圆刻花瓷枕[4]45(如图4),枕面有荷叶两株,左右对称,荷花与荷叶在根茎处还有带子缠绕,传递出人为的造型倾向。相比较而,瓷州窑的荷花荷叶未曾出现过“系带”造型,并且磁州窑的荷花并不具有对称特点,而是于自然率意之中见荷花的含蓄之美,得趣于自然。由此可以看出,磁州窑的工匠顺应自然、欣赏自然之趣的审美态度。

2.牡丹

磁州窑的瓷枕装饰中经常可见牡丹花卉。造型样式基本为花卉于枕面中间,花茎带叶,牡丹花卉的出枝处一般在枕面的左右两侧,而不会出现于下方,枕面边缘有随形内框,一般为一粗一细的线条边框,装饰技法一般为白地黑绘技法,枕体采用白釉,以黑色绘出牡丹花造型以及枕面内框,以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但是磁州窑的牡丹花卉的黑白处理有所不同,有以下两种情况:

(1)框内填涂黑色以衬托白色花卉。枕体采用白釉,以细线划刻出牡丹花的轮廓后,在花卉周围填涂黑色,使得牡丹花的周围为褐色或黑色枕面,衬托着白色的牡丹,同时牡丹的枝叶也是白色,整体呈现出黑地白花特点,如出土于磁县观台镇的八角形白地黑花花卉枕[3]214(如图5)长28.5cm、宽19cm、高10cm,其八角形内框线为黑色底,在此之上为白色牡丹,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牡丹花蕊加入细线划刻更加生动自然。

(2)框内为原釉色,花卉为黑色。如1996年河北省邯郸市军分区家属院墓葬出土的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椭圆型枕[5]183(如图6),高7.8cm-11.2cm,枕面长29.2cm,宽20cm。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白釉泛光。枕面为一粗一细两条随行边框,中间为折枝牡丹,用笔细劲。白釉枕面为黑褐色花卉起到重要衬托作用。黑褐色花卉色彩采用细节处理,具有真实美感,同时不显沉闷,表现出自然花卉图样的自然之美。另外,在花蕊处、花叶处也能看到颜色较深的黑绘技法,突出代表为腰圆形白地黑花枕[3]172(如图7)长28.5cm、宽18.7cm、高9.8cm,花卉中花蕊、冶子都处理为全黑色,但是花蕊、叶子的轮廓却处理得极为精细,虽不似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椭圆型枕[5]183以细线填充花蕊、叶子,但以明确的花卉明暗对比,呈现出花卉的细节对比,具有更加明快的视觉感受。

3.菊花

菊花题材一般出现于磁州窑椭圆形枕中,且均采用白底黑花技法,枕面菊花侧重表现花瓣的层次。枕面周围一般划刻随形细线边框。具有代表性的为腰圆形白地褐花枕[3]180(如图8)(杨永德先生收藏),长24.5cm、宽20cm、高12.5cm,胎质细而坚,呈灰白色,施化妆土,透明釉。周壁白釉无饰。采用白地黑花装饰技法。菊花在磁州窑的花卉装饰中数量虽不多,但花卉的造型却十分成熟且形成定式,菊花花瓣成为枕面中空间层次最为丰富的表现内容。花叶的点缀使得菊花图案更加灵动,增加了花卉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磁州窑的菊花装饰周围很少出现较粗的内框线,这种处理在磁州窑的菊花枕中显得尤为明显,从瓷枕的整体风格来看,菊花的花瓣层次的多少、所占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枕面的花卉效果,因此较细较浅的内框线更能凸显出枕面的菊花。

在单株花卉造型中,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造型样式为“花卉+缠枝卷叶造型”,这种造型大多出现于磁州窑的扇形枕、如意型枕中。缠枝花卉的造型大多为花卉在中心,周圍一圈为缠枝草叶,形成较为繁缛的风格,同时在枕面边缘也饰有随行细线划刻边框,如如意形绿釉缠枝牡丹花纹枕[3]48(如图9)与Y3①:321[2]293扇形枕(如图10)

(二)多株花卉组合

磁州窑瓷枕枕面另有多株花卉组合装饰,组合样式具有规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根据多株花卉的组合类型,可分为以下两种:

1.花卉聚集形

枕面有多个同类花卉缠枝汇聚,形成与瓷枕的轮廓一致或其他较为规矩的团花造型,如宋代腰圆形白地刻剔花枕[3]156(如图11)。出土于磁县观台镇,收藏于磁县博物馆,长35.5cm、宽23cm、高16.5cm,枕面上为聚集的团花造型,整体为如意型,与枕面边缘的如意型双线框形成空间层次。其中心的花卉共有七朵,最中心有一朵、如意型的六个圆弧位置各有一朵,形成团花汇聚的审美样式。靠近花团的如意型双线框处理得较为简洁,使得枕面花卉造型不显拥挤,与椭圆型边框的繁复纹饰相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宋代白釉剔花豆形枕[5]183(如图12),1961年河北省磁县观台窑址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高9.3~10.3cm、长30.5cm、宽22.9cm,白釉剔花装饰。这件瓷枕的花卉造型也是团花状,花团呈如意型,由四朵折枝花卉组成,花卉排布于如意型的四个角,形成平衡稳定的构图样式,花团外还饰有三条如意型边框,与豆型枕面形成对比,增加视觉的汇聚性。

在缠枝花团造型中,较为特殊的为亚腰型T11⑦:137枕(如图13),可复原,长12.8cm、宽22.4cm、高12.6cm,珍珠地划花,白釉泛青绿[2]158。枕面的花卉以划刻技法形成连续缠枝样式,花卉的空白处饰珍珠地,枕面无细线框装饰,但是花卉的造型却呈现出与枕面和谐的边界特点,花卉底部的珍珠地装饰在花卉的空间位置中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与限制范围的作用。

2.花卉分布于四角

花卉分布于四角的情况仅见于磁州窑的长方形枕中,这里的花卉并不是枕面的主体物,画面以人物故事、动物故事、历史故事为主,且枕面常见如意形内框,分布于长方形四角的花卉在形态上有的完全一致,如元代白地黑花飞鹰逐兔图长方形枕[5]215(如图15),枕面开光内绘飞鹰逐兔图,绘黑褐色彩。枕面四角的花卉均是相同造型,花枝带叶,花茎于如意角内框的左右两侧伸展,属于均衡的构图样式。有的磁州枕面的花卉则并不相同,但遵循着左右或上下一致的规律特点,如长方形白地黑花人物故事枕[3]102(如图14),出土于磁县城北大营村,枕面绘人物故事,四角的花卉呈左右对称,周围为细密的草叶纹,如意型开光内是人物故事图,画面中亭台楼阁、绿植茂密,与四角装饰呼应。

三、结语

在瓷州窑的枕面花卉装饰中,花卉以不同的组合和样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枕面效果,通过汇聚、分散使得枕面装饰具有审美层次体验,呈现聚散有度的和谐之美。虽然有的花卉在枕面中并不作为主体,但辅助着整幅枕面的构图,遵循着具有鲜明的风格样式的装饰规律,这使得磁州窑的花卉枕面在有限的空间中传达出永恒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索德浩.陶瓷枕的分类、演变及相关问题[M].文物春秋,2004(2):18-30.

[2]北大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张子英.磁州窑瓷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段青蓝.介体市博物馆馆藏宋金介休窑瓷器[J].文物世界,2016(1):44-46,73.

[5]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河北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徐子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品鉴定与市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