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今墨:生在贵州的“北京四大名医”

2020-03-08陈丹

大众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名医医术西医

陈丹

施今墨的祖父曾在云南和贵州做过官,1881年3月28日,施今墨出生在贵州贵阳,故取名“毓黔”。

施今墨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及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在平安医院、协和医院、儿童医院、铁路医院等北京各大医院工作,还担任北京医院、北京医学院顾问等职。

施今墨对呼吸、心血管、消化系统的病症和糖尿病、肠胃病、妇科病等均有研究,是我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

为病母从医,二十岁独立问诊

年幼时,施今墨的母亲经常疾病缠身,于是他立志学习医术,师从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也就是他的舅父。刚开始学医的施今墨只有13岁,虽然年幼却天资过人,加上自身努力,20岁的时候已经通晓中医理论,可以独立行医了。

不过,由于父亲认为仕途才是正道,于是施今墨在从医的道路上几经波转,先后在山西大学堂、山西法政学堂、京师法政学堂学习。在京师法政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之后,也正式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以行医为掩护,实则多在奔走革命事业。革命成功,推翻清政王朝,再经历篡权、军阀混战,施今墨深感社会腐败与官场的倾轧,遂弃官从医。

1 9 2 1年他自己更名“今墨”,取义有三:其一,纪念诞生之地,“今墨”同“黔”;其二,崇习墨子,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与贱,施爱不分富与贫;其三,要在医术上勇于革新,要成为当代医学绳墨(今之墨准之意)。施今墨在法政学堂以及后来参加同盟会革命从政时,都经常为人诊病,那时便已小有名气。此时一旦专心医业,精研医术,立刻医名大噪,誉满京师,门前经常摩肩接踵,车水马龙。

振兴中医靠高质量中医人才

1925年,孙中山在京卧病,施今墨应邀参加会诊,提出中肯建议。1930年,出诊西安,为杨虎城将军诊治,药到病除,载誉而归。1935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了考核办法及立案手续。北京第一次考核时,当局挑选医术精湛、民众信誉好的医生负责,施今墨和肖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被举为主考官,负责出试题及阅卷,“北京四大名医”之说便是如此得来。

在从医的路上,施今墨也是几经坎坷。为了振兴中医,施今墨曾经开过医院,也办过药厂,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然后他才意识到,想要振兴中医,必须有高质量的中医人才才行,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呢?答案是培养。1931年,施今墨筹办了华北国医学院,大力提倡中医需要革新: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学院课程设计上,理论以中医为主,讲授《内经》《伤寒》《金匮要略》《难经》和《温病条辨》。还不忘西医,生理、病理、药理、解剖、内外科、细菌学等课程也给安排,并加开日语和德语课。华北国医学院开办16届,第一届40人,共培养中医600余名,贵州名医袁家玑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195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施今墨时说:“施老先生,我想请您当老师,谈谈祖国医学发展问题,这是当务之急的事。”施今墨当即表达了他振兴祖国医学的愿望和中西医结合的主张。周总理听了后说:“在新中国,中医一定会有新的发展、新的变化。中医不但要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要把它介绍到国外去,让西方懂得,中医是人类医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开放与务实

施今墨出生士绅之家,医学得自家传授,深受传统医学漫长文化传统的熏陶,骨子里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但是他早年接受的是新式教育,青年时代投身革命,与孙中山、黄兴等先锋人物为伍。经历了时代的精神洗礼,施今墨在中医上坚持个性,具体的做法可总结为“开放”与务实。开放是不守中西门户之见,兼容并蓄,务实是开放的同时并非杂糅放任,而是在态度上务实。通俗的说,怎样有利于病人,就怎么办。他的随笔中曾写道:我本是中医的革新者,不革新便无進步……在社会上,仅认为我是一个能治病的大夫,浅之平视我矣。

在创办华北国医学院的时候,中医的争论就非常剧烈,很多人将“中医”赋以民族主义色彩,用来对抗西医“科学”话语。而主张“中医革新”的施今墨就遭到了攻击,被认为不中不西,饱受质疑。不过施今墨不为所动,他曾说:我40年来一贯主张,就是让中医药彻底地受一次科学的洗礼,然后才有普遍的用处,才可以永远的存在一切;中西医的纠纷、不团结都可以没用了。甚至在创办《文医半月刊》之后,他仍然呼吁:吾人研究学术,应将畛域之见除去。无论中医西医,其理正确,治疗有效者,皆可信任之;反之摒弃不用可也。为了推动中西医的结合,施今墨在《文医半月刊》上刊登了《中西病名对照表》,甚至还研制出了“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丸”“高血压速降丸”等,这些药都是西医病名命名的中成药,令当时的中医界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他也非常看重医学理论,1957年,在《科学院设立中医学理研究所的意见书》中,施今墨依然大声疾呼:“在领导全国科学研究工作的最高学府科学院却没有成立中医学理论研究所是不正常的。”

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在病重时,他还一再叮嘱:“我虽今后不能再看病,而我的这些经验,对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来,让它继续为人民服务”。1983年,《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出版,一代大家的心愿得以告慰。

(编辑/侯帮虎)

猜你喜欢

名医医术西医
两手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洪昭光:中西医将相和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五禽戏
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看清初的物质文明和生活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讳疾忌医
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