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中的“以心会意”
2020-03-08颜成丽
颜成丽
内容提要:书法鉴赏要透过形象感知其艺术特点,而书法鉴赏中的“以心会意”就变得尤为重要。这样的审美观照过程以融神凝思为准备、以心会意为途径,从而窥见其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
关键词:“以心会意”;鉴赏;书法
一、融神凝思
(一)正心诚意
书法鉴赏“以心会意”的前提是融神凝思。正如《大学-首章》中所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观者须具备平心静气的情感倾向和仔细赏习的心理准备,从心神入书会意开始书法鉴赏活动:这般操作犹如“解衣盘礴”般精神高度集中。优秀的书法作品必定是形神交融合一而饱含感人魅力的,泯其形迹,遂能引起观者共鸣。正如画论中所说的那样:“隐造化之情实,论古今之迹奥,发挥天地之形容,慰藉圣贤之艺业,岂贱隶俗人得以易窥其端倪?盖有不测之神思,难名之妙意,寓于其间矣。”[1]观者倘若不融心神,怎能窥探其中的奥妙?
(二)—心—意
书法作品通过外在审美形式得以传达内在的思想感情,然而这个过程需要观者“融神通会”而一心一意。黃庭坚有言,赏书“观之入神”实为凝神着思,一心一意领略古人书法之妙处。“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可以心契,非可言宣。”[2]欣赏书法若是三心二意,不经过深思深视而只是流于表象,是难以感受书法之精髓的。书法之“玄妙”在于它是主体情感和客体审美特征融合的产物。书法创作创造意象,审美体验因此得以物化。观者以己之心会其书意。
宗炳有言,“万趣融于神思”,意指万物造化的妙理意趣融入审美主体的自由想象,从而达到畅神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审美上的自觉。
二、“以心会意”
(一)以书通心
书法品评要综合反映一个人的学、才、志、情,观者须以书通心。唐代虞世南书法内含刚柔,萧散洒落;欧阳询字如操刀戟,险绝紧凑。字为心画,终究还是要表达书者内心所有。正所谓“通汇之际,人书俱老”,要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深入思考、长久思索是其所必备的。书法鉴赏要达到“通汇之际”亦然。《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我们摒弃杂念,在“澄怀”观照中,才能与创作者进行最真诚的对话。我们透过物质形象体会书法作品的内在意象,用心去体会书家的内在感受,体会书法作品所内含的精神;追寻其书者学问、见识、气质,并融入自身鉴赏感悟,从而与书者产生情感和审美上的共鸣。“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2]在书法创作的时候,书写者能在书者主观意识的控制下表现书家的心性情感。再则,创作的过程就是“心”与“意”相结合的过程,点画、笔墨皆有性情。王羲之、张旭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大家,其共同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善于融神凝思,学习前人书之精华。
(二)以心会意
目观、目鉴之后便是取意,观赏者基于自己的审美观、书法观、文化观观照作品的点画之美、墨色变化、间架结构、章法布局。观者与书者“神会”的过程,着眼于文字造型的视觉艺术书法,从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墨色中感知书家的精神世界和创作情感。然而观其书“意”,又必然落实在宁静的心理状态下对书法进行审美直觉观照。正是由于书法艺术本体意象所具有的不可言传、 “玄妙”以及幽深莫测的特征,观者才须以宁静的心理去观照作品,面对书法作品凝神静虑。观者从书法的外观形象“笔”窥探书法缥缈虚无的内存形象——“意”。
书法的艺术审美异于文辞和功利性的审美,我们沉浸在书法作品给我们呈现的美的境界中,流连忘返于有意味的点画线条中以及点画的组合关系中。点画和点画之间的组合成为我们鉴赏书法的媒介,从而体会书法家给我们呈现的情感符号以及书法中的意味。例如顿挫、飞白的线条会给人以苍凉刚健的感觉:润泽、圆浑的线条会给人以青春滋茂的感觉。若是观者缺少对线条的感悟,便也缺少线条的心理归位。书法的鉴赏何尝不是对书法作品的再创造呢?这样的审美是纯粹的,需要观看者全神贯注。当然我们不否定文辞的美给书法鉴赏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心会意”的过程就是暂且忘却沉重的肉身,能平心静气地得到一种灵魂的超越。黄庭坚通过摹拓本《兰亭》,窥见了王羲之气韵冠映、清真风流的笔意[3]。颜真卿的“《蔡明远帖》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伏膺,沈传师北面”[4]。观者从《蔡明远帖》中看见了颜真卿高蹈出尘、逸气纵横的内在意气,这正是源自书者腹有圣哲之学、胸有道义的人格魅力。观前人书法领会心之妙用, “如见其挥运之时”。“以心会意”的审美过程是感受书法本质的重要途径。
三、小结
书法鉴赏须“以心会意”。本文从融神凝思做好鉴赏准备, “以书通心”连接起观者与书者,最终“以心会意”,达到书法鉴赏的目的。书法鉴赏也是观者从鉴赏主体出发,感悟作品,对书法作品进行再次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拙.山水纯全集:论用笔墨格法发气韵之病[G]//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674
[2]张怀瓘.文字断[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228.
[3]王中焰,杜玉印黄庭坚书论[G]//徐利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292-193
[4]黄庭坚山谷论书[G]//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62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