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花夕拾》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0-03-08孙丽萍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名著教材文章

孙丽萍

【摘要】阅读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生普遍对阅读缺乏兴趣,尤其是名著这样的大部头作品,学生的畏难情绪较高。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步入初中,首次在中学接触名著阅读,不知道该如何去读,也不清楚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对他们的阅读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七年级第一本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为例,通过教材为依导“真读”,策略为辅促“真思”,活动为招展“真辩”三个方面的阐释,对《朝花夕拾》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企望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字】《朝花夕拾》;阅读教学 策略

阅读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在我们天津,则直接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中考必读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傅雷家书》、《水浒传》、《艾青诗选》、《儒林外史》、《简·爱》共十二部),并不断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近年来,学生普遍对阅读缺乏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名著阅读教学上多花心思,下真功夫。尤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步入初中,首次在中学接触名著阅读,不知道该如何去读,也不清楚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对他们的阅读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七年级第一本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为研究对象,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企望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但是,面对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畏难情绪严重,部分同学表示很难看懂。在初步调查了学生阅读体验的情况下,我决定从三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学生“真读”并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教材为依导“真读”

面对名著阅读,尤其是一部中考必考的名著阅读,我们不能忽略教材上的内容。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附有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为学生正式进入《朝花夕拾》阅读前,对整部书有一个整体感知。因此,依托教材我设计了一节导读课。

首先,介绍《朝花夕拾》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引用名人名家对本书给予的极高评价。 现代作家周作人:“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借以这样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其次,依据教材,将《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进行分类。关于《朝花夕拾》的分类有很多种,部编本教材将其分为两类,每一类都给出了明确的例子。根据教材中给出的例子,我将《朝花夕拾》这十篇文章分别归入这两类当中,为下一步开展方法指导奠定基础。写人记事类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范爱农》。夹杂议论或批判的文章:《藤野先生》、《<二十四孝图>》、《狗·猫·鼠》、《无常》、《琐记》、《父亲的病》。

最后,根据对这十篇文章的分类,我总结了不同的读书方法,并给予学生指导。其实,教材中对读书方法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阐述,即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情况、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章,我们读书时的方法也是略有不同的。写人记事类文章,以《五猖会》为例,着重培养学生圈点勾画、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夹杂议论或批判的文章,以《<二十四孝图>》为例,重点强调讨论交流、主题把握的重要性。

二、策略为辅促“真思”

学生们对《朝花夕拾》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也学习到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去读,去思考。于是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认真思考。

(一)奖励机制激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置了一些奖励措施。比如“有进步”“非常优秀”“棒”等奖励粘贴,小组加分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不同的奖励。这些粘贴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运用。小组加分制,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加不同的分数,一周总结一次,分数最高的一组可以集体免写周末作业当中的某一项。有了这样的奖励机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这为我接下来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课前三分钟讲故事

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每位同学上讲台复述一个关于《朝花夕拾》的小故事,每天一位同学。后面的同学不允许和前面的同学重复。根据每位同学故事概述要素是否齐全,给予三到五分的加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学会了独立思考。

(三)摘抄笔记留感受

每读一篇文章,我都让学生做相应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为三部分:一、优美的字词;二、文章内容的摘要;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我会根据学生们读书笔记的第三部分,自己对文章独特的感受,这一块儿来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奖励。能够有自己想法儿的给加分儿,自己想法有独到之处的,可以给免写卡的奖励。没有自己感受的,摘抄的不够到位的给予相应的减分。这样让学生们逐渐形成一个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小组抽签解文章

当十篇文章都读完后,我们现场组织一次小组抽签儿接文章的活动。每个小组派一位同学来。抽你们将要讲的文章,现场抽到文章题目后,给五分钟时间的准备。小组一起再把抽到的这篇文章学习、研究透彻,然后整体一起上讲台,把这篇文章讲给大家听,并回答学生们的提问。根据各组的表现,给予不同的加分。这一过程真正考验了同学们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概括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达到了“真思”的要求。

三、活动为招展“真辩”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策略的介入,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有所提升,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诉诸笔端,自己保留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夯实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我又设计了一些活動来加深学生对《朝花夕拾》的印象。

(一)演最喜欢的情节

根据学生阅读的兴趣,每组选择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情节,编排成课本剧,允许有适当的改编,并在班级内演出。

(二)品最喜欢的人物

举行一次“品我最喜欢的人物”为主题的作文大赛。学生们将自己喜欢的《朝花夕拾》的人物写出来,并进行品析、评价。学会辩证的看待每一个人物。

(三)论最难忘的情感

阐述自己对《朝花夕拾》文章中所体会到的鲁迅的情感,并选择最难忘的一种详细描述。根据同学们的选择,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组别,大家一起完善自己所选择的情感,并由一人在班级里讲给大家听,并回答学生的提问。可选的主题有: 讽刺帝国主义和军阀镇压人民的残暴;批判当时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爱国情怀的表达;儿时温馨的回忆。

在探究《朝花夕拾》阅读教学的策略时,本文分别从教材为依导“真读”,策略为辅促“真思”,活动为招展“真辩”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我只是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阅读的氛围,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真正做到了“真读”、“真思”、“真辩”,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2.颜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24-127.

3.徐金国.名著阅读应导向真阅读深阅读[J].语文建设,2016,0(9):20-22.

3.董红红.深化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素养——“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J].学刊,2017,0(36):128-129.

4.徐春芳.浅谈“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导”与“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8,0(7):28-29.

猜你喜欢

名著教材文章
教材精读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