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感创”教学路径探微
2020-03-08陈美华
陈美华
【摘 要】“感创教学”不仅注重音乐的“感”,更注重音乐的“创”。教学目标是“感创”音乐教学的原点,教学实施是“感创”音乐教学的关键,教学方法是“感创”音乐教学的核心。通过“感创”的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感创教学;路径探微
音乐教学,说到底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音乐的审美,其二是对音乐的立美。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音乐感知,更要重视学生的音乐理解、音乐思维、想象、创造等。“感创教学”不仅注重音乐的“感”,更注重音乐的“创”。所谓“感”,也就是感知、情感、通感、感触等;所谓“创”,也就是创意、创编、创造等。“感创”教学,能解放和舒展学生的本质力量。
一、教学目标:“感创”教学的原点
小学音乐“感创”教学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其二是音乐教材,其三是学生的经验。统合三个方面的内容,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才能让音乐教学切入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感创”教学目标,尤其是突出音乐要素,比如音准、节奏、节拍等的要求。要突出音乐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联,从而力图让音乐教学达到“感创无痕”的效果。
“感创”教学目标,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感创目标”往往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音乐感受、体验”,二是学生的“音乐再造、音乐创造”,等等。比如教学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我们制定了这样的“感创”教学目标: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了解鼓乐的演奏特点以及各民族民间鼓乐的风格,产生对鼓乐探究的兴趣和意愿;能通过看、听、奏等系列与鼓相关的欣赏活动,听辨鼓的不同演奏方式,跟随鼓乐律动,感受鼓乐特殊的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通过对鼓的不同演奏方式的体验,积极创编,尝试用身边物品进行演奏,选择特定场景。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牵涉到学生的“感”,又牵涉到学生的“创”。在“感创”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能获得审美愉悦经验,形成音乐编创能力。
二、教学实施:“感创”教学的关键
学生任何一项音乐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感创”教学实施是感创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感中创”在“创中感”,应当让学生“边感边创”“边创边感”。如此,“感”中有“创”“创”中有“感”,“感”与“创”才能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整个的音乐“感创”教学才能变得丰富多样。
比如教学《非洲鼓魂》(苏少版六下),笔者设置了两个活动:一是聆听音乐,让学生在聆听中加入合适的拍手节奏、踏脚节奏,体验手、脚协调的韵律美,加入声势动作。通过聆听,曲中鼓的固定音型和声势动作的固定节奏,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共鸣;二是欣赏非洲鼓的视频表演,直观地理解非洲鼓乐。通过分组的非洲鼓乐表演,让学生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的自由、热情、轻松的韵律,让学生的身心随着音乐轻舞飞扬。“感创”的音乐教学,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欣赏、创造能力。“感创”的音乐教学,在引导学生获得感性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创美品质。如在“感创”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认识到,在非洲,鼓的功能和用途多种多样,除了用于音乐外,还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
“感创”的音乐教学,不仅关注教学目标,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学习方式等。在“感创”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音乐知识、音乐审美等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高品质的音乐“感创”,不是节奏、旋律等的机械模拟,而是深化学生音乐学习、体验音乐文化、精神的一种手段。
三、教学方法:“感创”教学的核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感创”的音乐教学,重视师生的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比较法、探究法、发现法等,激发学生创意性表现。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外在的活动,也要重视学生的内在活动。外在的活动,主要指学生的身体性参与,而内在的活动主要指学生的心理性参与,包括音乐思维、想象等活动。
“感创”的音乐教学,不仅看学生“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更要看学生“想”了什么、“想”得怎样,还要看学生“创”了什么,“创”得怎样。“感创”音乐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审美感知、理解、想象,更重视学生的审美表现、创造。比如教学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的《什么结籽高又高》,笔者借助其曲调,引导学生自編歌词、对山歌。如此,让学生既成为一个歌者又成为一个编者。将班级学生分为两大组,体验对山歌的场景。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对山歌的热烈气氛,能感受、体验、欣赏到壮族“三月三对歌节”的盛大场景。为了激发学生的“感创”欲望,笔者还设计了“最佳创作奖”“最佳演唱奖”等,鼓励、激发学生积极的感创。学生在“感创”学习中,不仅能掌握民歌独特的唱法,而且能领略蕴含在民歌中的独特文化。而这,正是“感创”教学的魅力所在。
从音乐的学科特质出发,遵循学生“感创”音乐的特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知、体验、表现。如此,不仅能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丰盈学生的音乐精神,润泽学生的音乐生命。
【参考文献】
[1]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2] 廖家骅.从“欣赏”到“鉴赏”的理念变革, 《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