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报情况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

2020-03-08李涓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报资源配置改进策略

李涓

摘 要:当下,新媒体所营造的传媒环境与传统媒体环境相比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校报作为高校舆论宣传传统阵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调研发现:高校校报总体呈现出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配置不断向新媒体转移的趋势。如何坚守校报在高校主流媒介的地位,需要采取可行的手段加强编辑队伍和记者队伍建设,保障与全校师生的顺畅沟通,在内容、渠道等多方面进行媒体融合发展的尝试。

关键词:高校;校报;资源配置;改进策略

高校校报担负着解读方针政策、传递交流信息、构建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师生的重要职责,反映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潮流。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校报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在纸媒式微的今天,校报作为高校进行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主流媒体的地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深入了解目前高校校报的真实情况,使校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笔者对全国12所高校校报进行了调研。

12所高校校报调研情况分析

调研范围基本覆盖了各种类型的高校,其中综合类3所、理工类1所、师范类1所、农林类1所、政法类1所、医药类1所、财经类1所、民族类1所、语言类1所、艺术类1所。

调研内容包括办报方式、人员编制、出版周期、发行情况、版面设置、稿费等。从调研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校报总体呈现出资源配置不断向新媒體转移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编辑人员配置紧缩。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高校校报编辑部仅设专职编辑2人~3人,有的甚至仅有1名编辑。第二,学校记者团队人员流失。目前,大部分高校记者团队主要服务于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公众号,而学生对校报的参与热情不高。因此,大部分高校校报缺乏一支专门的可作深度报道的记者团队。第三,出版周期变长。大部分高校将校报的出报周期从周报调整为旬报、半月报。本次调研的12所高校,有8所为旬报或半月报,仅4所高校为周报。第四,发行数量减少。新媒体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挤压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校报阅读群体人数的减少,也导致发行量不断下降。调查发现:在综合类院校中,部分高校将原来20,000份的发行量缩减至10,000份;专业院校发行份数一般不超过5,000份。高校校报发行份数与在校师生人数之比的平均值为1∶3,有的高校仅为1∶6。第五,稿费偏低。偏低的稿费难以使撰稿者获得劳动价值的认同,无法激励广大师生的撰稿热情,有碍于获得优质的稿件。此次调研的12所高校中,稿费标准不统一,最高为200元/千字,最低为45元/千字,大多数高校普遍低于纸质媒体的行业稿费标准的100元/千字的最低标准。

高校校报改进策略

在新媒介冲击下,平面媒体受众面窄、时效性弱、模式陈旧等局限性日益凸显。校报改革应当从准确定位、扩充信息含量、注重深度报道、灵活版面语言、推进媒体互动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具体到实际操作的层面,可以通过以下方案进行改进:

第一,发挥高校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优势,提供权威优质内容。尽管目前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新媒体挤压,但是作为纸媒,校报具有存史铭志的功能,能真实记录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因此,高校校报的地位是新媒体无法取代的,牢牢守住校报作为高校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是高校宣传工作的底线。第二,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一是扩充编制。积极争取增加专职编辑,使专职编辑人数达到同行业平均数。二是提高校报编辑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第三,建立好校报通讯员和学生记者队伍。要办好校报,一支专门服务于校报的通讯员和学生记者队伍必不可少。通讯员和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可以扩大稿源、丰富校报信息、帮助编辑办好校报。调查发现:目前,校报亟待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通讯员队伍。一是建立专人负责的通讯员队伍,丰富和提升校报稿源的数量和质量。二是通过与高校新闻学院合作等方式,组建一支能作深度报道的学生队伍。将校报转变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让新闻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新闻采写的实操技能,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建立后备采写编辑队伍。第四,建立高质量稿件供给体系。建立高校舆论宣传指标体系,将舆论宣传思想工作纳入二级学院的工作评价体系中,把学院提供稿件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对其进行宣传思想评价的重要依据。鼓励二级学院积极撰写稿件和新闻线索,以此保障校报稿源的数量和质量;理顺校报与二级学院沟通渠道,建立科学、完善的稿件供给体系。在二级学院确定学院通讯员,统一组稿,统计投稿数量,开展内部评比,做到分工明确、奖惩分明,激发二级学院新闻采写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展相关培训,以提高二级学院新闻采写人员的新闻素养和写作水平,促使其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第五,形成与读者的良性互动。校报应提供给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为了解学生对校报的真实态度,拉近校报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校报的可读性,吸引更多读者,校报工作人员应及时掌握全校师生的阅读习惯、关注问题、校园生活,才能使校报更贴近全校师生。因此,可以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大家评议、共同评选等方式,让广大的师生参与到办报、审报、评报的活动中来,将校报编排得更具可读性、更为丰富形象,贴近校园生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合力,促进校报的建设和发展。第六,拓宽发行渠道。大多数高校校报目前采取的发行方式主要为三种:上门发行、信箱发行、邮寄发行。上门发行主要是直接将报纸送至学生宿舍;信箱发行是将校报投递到教师和学生的信箱里;而邮寄发行主要用于兄弟院校同业交流。从发行方式的效果看,上门发行是最为准确有效的发行方式,大部分学生获取校报主要通过上门发行的方式。但是,上门发行易存在投递盲区,并且在人力和物力上成本较大。要做好校报的有效发行,可以增设校报投放点,在师生必经的地点,人流比较集中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餐厅等地的出入口放置报纸。第七,促进校报与其他媒体的融合。高校媒体包括以校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还包括以校园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新媒体由于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形式新颖等特点,成为校园“新宠”。高校校报如何通过融合技术、内容、渠道的优势,开启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如何融合?唯有创新。一方面,采取“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通过“资源整合、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途径,形成高校宣传合力;另一方面,校报记者团成员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锻炼和提升专业素质,了解各种媒体语言的差异和优势,成为能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为电视拍节目、为网站提供图片的“全能记者”。

参考文献:

[1]张明平.融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52-54.

[2]王爱萍,张攀峰.论校园媒体在推进高校教育科研中的作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65-66,94.

[3]马绍孟.找准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J].红旗文稿,2013(18):10-12.

[4]郭晓.立标准 明基调 讲方法—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艺术教育工作的启示[J].艺术教育,2013(10):6-7.

[5]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6.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校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校报资源配置改进策略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20年的校报情缘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高校校报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对策研究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