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微电影”创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0-03-08乔鹏程白志萍
乔鹏程 白志萍
当今社会,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等终端广泛普及,直播、小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扑面而来,深受大众喜爱。以“校园微电影”活动为契机,我们结缘微电影,从初识、赏析到尝试、获奖,一路风雨一路歌,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喜悦。
一、浓厚的兴趣和氛围是微电影创作的阳光雨露
校园微电影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内容、新探索。几年来,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微電影深受师生们喜爱,但他们主动创作的热情却不高,究其原因是缺乏影视制作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缺乏视频采编设备和经费保障,加之缺乏写剧本、拍摄、配音和剪辑等多项综合技能人才,周期长、头绪多,因而大家都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现状,我们从营造氛围入手,多措并举,县校联动,召开全县微电影创作专题会议,制订活动方案,给予适当的经费保障和奖励支持;发挥教育频道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开办微电影展播栏目,推送观看校园微电影优秀作品《爱的阳光》《暖》《唤醒》等20余部,让师生感受微电影的魅力;组织我县获奖微电影《如果岁月没有家》《扶你一起走》创作团队10余人走进12所校园,手把手宣传交流,消除师生思想疑虑。我们通过动员师生、家长积极参与微电影创作,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展示教育成果、师生风采,人人争做学校代言人,真正让微电影创作走进校园、贴近师生。
二、优秀的团队和智慧是微电影创作的肥沃土壤
一部成功的校园微电影背后一定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是微电影创作的基石。组建团队是第一要务,也是重点难点。我们携手澄城中学创作的《如果岁月没有家》,以梦想、友情、青春为主题讲述了三个平凡高中女生在追求梦想时的努力拼搏和友情的摩擦碰撞。该创作团队是一群95后高中生,他们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讲团结、重协作、求实效,作品开机拍摄、剪辑到出品基本顺利,只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但前期组建团队、策划剧本、挑选演员和协调灯光、道具、手绘、舞蹈、音乐等资源却困难重重,耗时三个多月……
为了拉练队伍,我们选送学校10余名影视爱好者,在县电视台《澄城人》栏目跟岗实习互动一个月;两次聘请县电视台专家举办剧务、剧本创作、分镜头拍摄、美化剪辑、配音录音等专业知识培训;聘请县域内优秀影视媒体人,手把手指导后期剪辑、配音和制作等内容,积极探索“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合作模式,以培训为带动,我们借力校园电视台,挖掘师生中热爱艺术的表演爱好者,组建微电影兴趣小组,培养准导演和演员。
演员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优秀的作品离不开好演员。为了寻找“千里马”,我们在学校进行海选,寻找气质形象独特、喜欢表演、情感丰富细腻的苗子,然后从角色特点、语言对话、动作表情等方面开展日常训练。作品主题确定后,我们构思情节,缩小范围,每个角色选定2-3名人选重点培训,多次模拟场景、试镜比较,挑选最适合的演员。分场景拍摄中,我们营造环境氛围,激发演员个性活力,真实自然演绎,在平凡中显真情、抒情怀。
三、鲜明的主题和情感是微电影作品的艺术生命
优秀的微电影不是让人大笑或是大哭,而是要给人内心一种撼动和撞击。微电影叙事要简短精巧,主题要鲜明清晰,深刻而有思考价值,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细微之处显真情。同时,在人物的设定上不宜过多,2-3人适宜;人物的塑造要以动作为主,语言为辅;分场景不宜过多,要各有侧重,避免拖泥带水。
创作剧本时,我们聚焦校园生活、素质教育、留守儿童等热点视角,讲述育人故事,展示师生风采或办学特色,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紧扣微电影传递信息、宣泄情感、引起共鸣的特点,构思作品框架,突出主题立意,塑造角色,演绎剧情。
《如果岁月没有家》以梦想、友情、青春为主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澄城当代高中学生的真实生活与情感追求,弘扬了积极向上的青春正能量。《扶你一起走》聚焦农村教育,学校、教师真情帮扶贫困家庭的儿童上学,凸显了“让爱心在希望中绽放,让希望在教育中成长”的主题。《老师不是超人》取材实验学校优秀教师原型,凸显了新时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生如子的崇高品质,也反映了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需要全社会携手育人的困惑。
阔步教育新时代,我们将一如既往,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形式积极探索,汲取微电影创作灵感和营养,以更加年轻的思想、理念和情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微电影作品,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的职业情怀和担当。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电化教育中心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北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