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数据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020-03-08吴寅
吴 寅
(贵州省环境科学学会,贵州 贵阳 550000)
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目前我国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具有一定片面性、零散性,环境管理和治理技术也跟不上污染的速度。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体制的深化改革,为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的颁布,为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数据技术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从中快速获取有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有用的信息,进而指导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全面地掌握环境方面数据信息,不仅能对环境问题及时做出治理措施,还能更科学、更准确地制定环境政策。
1 大数据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作用
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大气、水、土地、生物、气候等多方面,相关数据庞大并繁杂,适用性广泛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目前还在研究阶段。
1.1 环境质量监测
“十三五”以来,环境监测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要实现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尤其对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集成、共享、开发与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大数据的环境质量监测关键在于环境数据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形成环境大数据系统[1],建立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判断[2]。
张仁泉[3]探讨了地表水环境质量大数据分析技术路线并列举了4种典型的应用示例。分析流程如下:(1)因素识别:明确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2)数据选择:选择能够反映影响因素状况的数据;(3)数据收集:收集需要收集的指标及相关技术要求;(4)数据整理及关联分析:转换为统一的数字化结构,形成地表水环境质量“大数据”并进行关联分析;(5)模型验证:判断前述工作是否准确,关联模型是否反映内在规律;(6)结果应用。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高效、准确、科学地发现并解决地表水环境问题。
秦皇岛地区[4]利用 HDFS技术,将秦皇岛地区的地面监测数据、遥感监测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在一起,建立起秦皇岛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使相关的业务应用有了一个统一的底层数据支持。李云婷等[5]、戈燕红等[6]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环境污染精准监测与决策平台的建设,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较小的范围内,为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业务贯通,应建立数据共享、质控管理机制。
辽宁省将目前其所有已建成的环保类基础数据信息进行了汇总,涉及大气、水环境、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源等,同时按照一定数据标准规范以及数据模型进行统一组织,按照不同的专题和用途进行分类存储和使用,完成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工作,解决各部门、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7]。
1.2 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环境管理经历了探索、起步、发展、深化和综合改革五个阶段,现阶段的环境管理已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强化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多部门、多要素的协同管控方向转变[8]。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首次提出要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刘华祥[9]指出使用大数据技术实行环境管理创新,能够使环境管理更好符合实际需求,能够使促使环境保护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金晶等[10]从危险废物无害化管理现状分析入手,提出构建危险废物无害化管理大数据应用研究平台的建议,目的是实现依靠数据管理、数据决策和预测性分析的构想。
无论是区域环境的诊断、或者是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以及环境管理目标的制定,都可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其中[11],从整体上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真正实现环境管理创新。
1.3 环境政策及法治
郑石明[14]研究了大数据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环境政策目标分析、环境政策制定分析、环境政策执行分析、环境政策效果分析四大板块,而每个板块都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有效地整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为制定相关的环境政策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持,把大数据应用到环境政策分析中去,可以有效分析环境的特点,从而提高环境政策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有效性,提升政府环境治理的能力。但是建构完善的中国环境法治体系需要不仅仅环境数据的参与,还应该关注经济、人口、产业分布等方面的数据[15]。
环境法学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所面临问题繁多。一直以来,中国环境法律法规在应对具体环境问题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常常存在原则性强、规则性弱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可以为环境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带来新的变革[12-13]。
另外,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公民不愿参与或参与不到以及污染主体不公开的情形。周宇等[16]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为例,在法学实证研究中使用大数据技术指导实践,改善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情况。
1.4 环境影响评价
环评大数据具有以下作用[17]: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服务;提供在线数据共享,提高环评文件编制的科学性,节省环评经费,缩短环评时间;提供宣传教育与信息公开服务,正确引导环评公众参与,提升环评公众参与水平和程度。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将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列为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主要建设内容。而目前各环评单位获取有关数据的方式和渠道不同,导致这些数据参差不齐,可靠性相对差,同时搜集成本高且耗时长。
环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国家法定建设内容。目前,在业务数据、支撑数据以及管理数据方面,已经建设成了相应的基础数据库[18]。虽然环评数据已经具备大数据资源体量大、类型多、数据整体呈现高价值等特点,但是环评数据并没有真正起到大数据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加强环评数据的开放共享以及创新应用[19]。
2 大数据应用在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2.1 环境数据碎片化
由于环境数据种类繁杂、来源不一、载体多样等原因,导致现阶段环境数据信息储存、开发、利用零散化。而且,在中国没有专门负责数据搜集处理的部门与制度,环境数据信息为部门所有,导致现有数据流动不强,使用率低,这两点原因是阻碍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发展的重要问题[20]。
2.2 缺乏数据共享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生态环境数据难以共享是制约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的突出问题,环保系统内部以及环保部门与外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也存在问题,缺少长期共享、合作的机制[21]。因此,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立需要改变过去保密、不可公开的思维,应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22]。
2.3 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白山[23]就此问题提出了两点对策,一是技术性防范措施,包括访问控制技术、网络隔离技术、病毒防治技术;二是管理性防范措施,制定必要的数据管理办法。
3 结 语
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技术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将建成覆盖全方面的生态云管理系统,建立起集采集、分析、对比、预警和快速响应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决策体系。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还应加大大数据领域的科研投入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