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武术国际化的翻译与接受
2020-03-08董川,陈玲
董 川,陈 玲
(甘肃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甘肃 兰州730070)
1 中国武术的传播与翻译
中国武术“走出去”作为一个跨文化传播过程,发生在不同文化(语言)之间,自然离不开“翻译”的积极介入。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源语)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译入语)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1]。从字面上理解,翻译是不同文化(语言)地域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是不同文化交融的媒介。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密不可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伦理、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都影响着跨文化传播。“可以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希望通过“翻译”,传播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更是为了提升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2]。归根结底,还是翻译的问题。所以,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首先是一个翻译问题,完美的译介活动可帮助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收到事半功倍的交际和传播效果。
武术翻译(英译)历史相对较为短暂,已有资料显示,《Chinese Gung-Fu》(李小龙;1963)被学界公认为是最早的一部英文著作。到目前为止,武术翻译的来源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来源于国内外官方武术组织,如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研究院、国际武联等;其二,来源于国内外的出版机构,如外文出版社和英国柏树图书公司;其三,来源于旅居海外的华人习武者,如李小龙、黄文山等[3]。该时期,武术英译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翻译类型较为单一,现代武术翻译较多,传统武术翻译较少;(2)翻译内容不均衡,翻译侧重技术而轻文化内涵;(3)不同组织者表现出不同的翻译重心,官方注重竞技类武术翻译,然民间则偏爱传统武术翻译。可以看出,已有的武术翻译实践对民族性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文化自信意识。但不可否认,中国武术的翻译在客观上扩大了武术在海外的影响。
武术翻译是为了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然而,遗憾的是,在武术术语英译中,一词多译、乱译、误译和望文生义等现象较为普遍,这给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了很不利的负面影响。
1)一词多译,译语不统一。在目前较具权威的武术或体育词典中,同一个武术术语,往往存在多个对应词,比如“武术”一词,就存在多种“kung fu”、“Wushu”、“Chinese Wushu”、“martial arts” 等英译版本,翻译用语严重不统一,增加了海外受众的理解难度;
2)乱译、误译现象突出。较为明显的是在对具体拳术名称的英译中,大多习惯将“××拳”翻译为“××Boxing”,将文化内涵丰富的“拳”简单的对应于语义较为固定的“Boxing”,译语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蕴,这显然与事实相违背;
3)同时,望文生义、机械翻译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语境决定意义,武术翻译倘若脱离一定的文化语境,表层形态与深层结构也就难以统一,如有些译作中,将“南拳”中的“滚桥”翻译为“roll bridge”,将太极拳中的“云手”翻译为“cloud-hand”,过度追求形式对等,简单的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意义和功能丧失殆尽。
武术术语翻译的混乱、无序现状,阻碍着语言(文化)信息的基本交流,已经成为了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最大擊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所有语言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反映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武术术语亦然。中国武术滋生于中华传统文化,武术术语是对武术成长智慧的表述与概括,彰显出强劲的文化涵盖力与渗透力。所以,武术术语的翻译并不止于武术术语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其背后的文化元素。而因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等不同,导致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认识和解释便不同,有时,甚至引起误解。因此,中西文化差异是武术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的最大障碍;
2)译者知识结构存在差异。这是从翻译者的角度来解释武术术语翻译混乱的原因,不同译者的理解方式、知识背景、思维习惯等不同,对于同一武术术语内涵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加之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掌握不准确以及表达习惯不同等原因,也就极易造成武术术语翻译的混乱现状。同时,在翻译实践中,部分学者只是具备了相应的翻译理论知识,而缺乏必须的武术专业知识,抑或反之,这都会导致硬译、乱译、误译等现象。毫无疑问,译者知识结构不同是造成武术翻译混乱现状的一重要原因;
3)武术语言较为复杂。武术翻译实践同样受到武术术语自身的束缚。中国武术独特的语言特色和民族文化,增加了武术魅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武术翻译的客观难题。解决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对该问题的微观认识,武术术语是武术生产的产物,表征着先哲们武术生产的智慧。武术术语存在于武术文化之中,具有武哲交融、语义模糊、文学色彩浓以及标准化水平低等多重语体特征,无疑会给翻译带来巨大的文化障碍,再加上西方语境中缺乏相应术语对应词,更是增加了翻译武术术语的客观困难,因此,武术术语的翻译难免不会出现一定的讹误;
4)武术翻译标准的缺失。学者们纷纷肯定了翻译标准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未形成统一的武术翻译标准,这显然与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工作全面深入的发展常态不匹配。武术术语翻译的标准化程度低,缺少相应的武术翻译标准,译者可以依据自身对武术及其跨文化传播意义的不同理解,在翻译过程中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自然会造成武术翻译的混乱现象,甚至是错误翻译。
中国武术的翻译价值在于完成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而混乱的、非标准化的翻译行动势必会造成文化信息的扭曲、亏损与流失。这不仅与武术标准化工作全面深入的发展常态不匹配,同时也会造成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乏力。毫无疑问,中国武术翻译的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
2 中国武术的传播与接受
当今社会,跨文化传播已是一门显学,也一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同“翻译”一样,“接受”也是一个基本的问题。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限的文化[4]。在跨文化传播中,“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5]。”毫无疑问,考察跨文化传播中的接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繁荣的背后不乏隐忧,传播与接受疏离,生产与消费失衡,产生了诸多的现实问题。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要加强对武术在海外的接受语境、接受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等若干问题的研究。
强调接受的同时更要认识自我。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最初的自卫本能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文化形态,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精神要义,在诠释华夏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精髓、演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方面,表现出强劲的文化力量,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名片。为推动“传播”与“接受”的有效对接,我们应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陷阱。在这里,“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对中国武术及其文化的全盘肯定和过于自信。摆脱“自我中心主义”陷阱,其实就是要解决认识的问题。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在了解“接受”之前,首先要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因为,认识上的准确、真实、客观,才能带来积极有效的实践行为效果,否则,往往会产生行为上的盲目性、无效性。
毫无疑问,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应重视接受的意义,从接受出发,就要求 转变传播理念和调整传播策略,“跨国界和跨文化的武术文化国际交流必须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国家体制、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中华武术及其文化的国际化发展[6]。”中华武术的跨文化传播中,既要认清“自我”,更要理解“他者”。如果不了解或者忽视受众的接受语境和需求,一味地把自己认为好的部分送给别人,只会导致跨文化传播的无的放矢,造成行动上的无效。
3 结语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最终旨归是接受,以标准来规约译介行为中的信息增添、失落与变形,这更加有利于目的语境中受众对中国武术的接受与认同。倘若不能科学地构建武术翻译的标准体系和忽略中国武术“走出去”所需跨越的具体环境,以及该环境下的受众对武术跨文化传播内容及其行为的接受、反应、解读,武术的国际化行动注定是局限且无效的。毋庸置疑,在推进武术国际化的美好愿景中,对于翻译和接受的考察必不可少。关于“翻译”和“接受”,这里只是做了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后续研究尚存较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