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采高孤岛综采工作面回采技术研究
2020-03-08刘照辉
刘照辉
(平煤二矿,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矿井大型设备设施及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应用,二矿己组煤层的回采由普炮采逐渐发展到综合机械化回采,由不规则小储量采面逐渐发展到长走向、大储量工作面回采。受不规则工作面采空区的影响,工作面回采期间的难度增加。经过相关工作人员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成功解决了低采高孤岛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遇到的技术难题。
1 概况
己17-22082综采工作面回采属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己17煤层,走向长1450m,采长180m;煤层厚度为1.4~1.9m,平均采高为1.7m,局部受断层影响出现薄煤带。煤层直接顶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厚1.0~2.1m)、煤线(厚0.1m)和粉砂岩(厚1.5m)互层,总厚度为2.5~3.6m;底板为2.5m灰色砂质泥岩。煤层自然发火期为3~6个月。
工作面采用ZY4000-12/25型液压支架支护顶板,MG250/600-AWD型采煤机落煤,SGZ-764/500型运输机、40t改造型转载机配合SD-800型胶带输送机运输煤炭。
2 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该工作面上部和下部均为采空区,属典型的回采下分层孤岛工作面,且煤层底板松软、遇水膨胀,需要研究巷道变形机理、解决支护问题。
(2)工作面巷道变形严重,若移动变电站及设备列车布置距工作面较远,工作面设备和液压动力供应受液压降和电压降影响,难以保证工作面额定的压力和电力供应,因此需要解决液压系统和供电系统布置问题。
(3)出于节支降耗、提高材料复用率的需要,需研究解决巷道内拱形钢梁棚维修及回收复用问题。
(4)革新回采工艺,研究解决低采高三软煤层有效控制端头、巷道超前及工作面顶板支护问题。
(5)解决工作面推进期间管缆长距离吊挂拉移困难、容易损坏的问题。
3 解决办法
3.1 矿压观测
设置固定专职监测工,记录工作面支柱载荷观测、巷道围岩变形观测、液压支架活柱下缩量观测及顶板离层在线观测结果。技术人员及时分析数据,总结矿压规律,掌握采面推进情况,适时预报巷压及顶板支护效果,并及时采取加强支护措施,从而达到对顶板进行有效监测监控的目的。
3.2 顶板管理
(1)巷道顶板支护及后期维护。分析孤岛工作面巷道顶压和侧压都较大的原因,采取以下措施:①工作面顶板为复合顶,局部为己16煤层回采后形成的锈接顶板,不适合采用锚网(锚索)支护;比较刚性梯形金属支架支护与柔性拱形钢支架支护的优缺点,优选拱形可缩性支架支护。②支架间距缩小为0.5m,增加支护密度。③煤壁泄压。对于局部侧压较大的地段采取松帮卸压,同时加强支护。在原支护棚基础上采取每隔8~10m在两帮变形的棚腿处松帮,超过变形的棚腿范围,然后在棚腿里侧架设三角木垛,顶底结实,增加支护强度。④超前工作面50m拱形支架打中柱加强支护。
(2)工作面端头顶板支护。工作面端头既是压力集中三角区,又是顶板支护的软弱区,设备多、控顶面积大,容易出现反复松动的情况。对此,采取“两对四根”花边工字钢梁,迈步使用,以加强端头顶板支护。
(3)工作面顶板支护。工作面回采期间,工作面支护采用及时带压擦顶拉移支架,确保支架初撑力;杜绝空顶及端面距超过200mm的现象发生,及时利用竹笆、木料或钢网片等闭帮控顶、堵漏。①及时支护。采煤机割煤后不超过4架支架(约6m)的距离内,及时移架,后推移输送机。移架后及时护帮护顶,防止煤壁片帮或出现空顶。②超前支护。正常移架期间,若出现顶板破碎不能维护或严重煤壁片帮问题,采煤机割煤前移架,减小梁端距或使支架顶梁前端紧贴煤壁,减小顶板裸露面积。③带压擦顶移架。移架时,单体液压支柱配合拉架,即支架仍保持一定的工作阻力,顶梁紧贴顶板带压擦顶前移,并坚持“少降快拉、及时升牢”,以减轻移架时顶板岩层的活动,降低因移架而造成的顶板破坏程度。④铺网护顶。在支架顶梁上铺金属网片,防止破碎顶板漏矸伤人。⑤支架前梁上方架走向梁支护。在煤壁靠顶板处掘一梁窝,将走向梁的一端架在煤壁上,另一端架在支架的顶梁上。如果煤壁容易片帮,则煤壁上不适宜或不能掘梁窝,可在紧贴煤壁打临时贴帮柱代替煤壁梁窝支撑走向梁,走向梁上铺金属网下,使支架在走向梁及金属网的掩护下前移。
3.3 回采期间两巷超前钢梁棚的回收
超前工作面10~15m替棚,替棚时先临时支护,再回腿回梁,即利用Ф300mm×3000mm圆木配合单体液压支柱(一梁三柱)替掉原拱形钢梁棚。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待木棚进入切顶排,及时回收木梁及棚腿。
3.4 液压系统设计及设备排放
(1)运输巷设备设施布置。①控制工作面采煤机、前后部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的组合开关,工作面通信、控制工作面照明开关等布置在转载机落地段。将上述设备安装在转载机上方固定的盖板上,强化胶带输送机的承载段后,随转载机机头整形框架一同拉移。②管缆吊挂在转载机上帮特殊加工的管缆吊挂装置内,与转载机同步滑移。
(2)回风巷设备设施布置。工作面回风巷掘进期间每隔300m布置一个车场,铺双道,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距工作面二次动压影响范围外,把设备列车和移动变电站布置在车场内的辅助轨道位置,即在动压来临巷道严重变形前及时拉移到下一个车场。
3.5 分析解决工作面压力降
长距离供液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管路损失(主要是管壁流动能量的损失);二是压力波动引起的管路脉动(压力不稳造成管路颤动损耗的机械能)造成的液压能损耗;三是杜绝工作面液压系统跑、冒和滴漏现象造成的液压能损耗。
3.6 液压系统管理
(1)液压系统布置。①距工作面超前20m范围内,在泵站侧Ф50mm液压管路和支架的Ф38mm液压管路相连接处安装一个NXQ-L40/320-A型液压蓄能器,减少因管路压力不稳造成的管路压力脉动能量损失;②进液、回液液压胶管采用DN系列液压胶管,由传统的Ф25mm和Ф32mm分别变为Ф38mm和Ф50mm,加大管路直径,减小液压能的损耗;③液压泵由WRB-200/31.5型改为大流量液压泵WRB-315/31.5型,确保工作面压力供应;④液压件,液压胶管的公称承压能力在35MPa以上,管接头处承压能力不小于35MPa;⑤回风巷长距离液压管路系统每隔50m设置一处截止阀,控制液压管路,以便更换胶管或密封件,减少泵液流失;⑥工作面设置两趟高压供液管,工作面上半部分支架操作时,下部停止高压供液,反之,停止上半部分支架供液。
(2)效果检验。受供液距离较长影响,无法取得合理的理论计算数据,为此,进行了移架速度的测试,经测试后发现液压泵站布置在超前100m外,在巷道允许变形范围内,经改造后的供液系统能够实现追机分组移架,进而满足生产需要。
3.7 供电系统
(1)分析工作面负荷分配。通过变电站的容量计算和选择,馈电开关、磁力启动器、电气设备选型及电缆的选择,分析电压降,确定额定供电距离。
(2)移动变电站布置在紧随设备列车外、距工作面的供电距离不超过300m位置,减少了工作面供电距离,确保了工作面的供电电压。
3.8 解决管缆吊挂拖移问题
针对因超前管缆铺设布置较长而造成长距离吊挂拉移困难、容易损坏的问题,实行分段解决措施。里段巷道变形相对较严重的范围,在工作面超前50m里段创新设计简易可滑移管缆吊挂装置,解决了复杂条件下管缆吊挂拖移问题;50m外布置4辆特殊加工的“花车”组成的电缆列车组,并分成两组,编号管理,1号组负责装运里段回移的管缆,2号组负责装运外段管缆车推进结余的管缆;管缆车外段使用电缆钩按规定吊挂,以备下次移动设备列车和移动变电站时重新吊挂使用。
4 结论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达到了有效管理工作面顶板的目的,实现了安全无事故的管理目标;供液、供电系统安全可靠,没有因供液压力不足而影响工作面液压支架正常工作面,也没有发生供电施工而影响生产;优化工作面回采工艺,提高了工作面推进速度和回采效率,该工作面平均月单产达到8.2万t,创已组综采工作面最好月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