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与超越
——设计运动在设计批评中的角色和意义

2020-03-08

工业工程设计 2020年4期
关键词:群体性客体主体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054

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现象,设计运动既是人类设计系统演变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设计系统不断调整、演进的重要驱动力量。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一方面,设计运动从属于设计系统,是设计大系统中的一员。另一方面,设计运动本身也是一个小系统。从设计运动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来看,设计运动不仅限于设计师的设计生产实践,它还贯穿于设计批评、设计消费等设计活动的始终。

一、设计运动的特质与批评的使命

运动,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它通常指生物身体方面的活动,尤指人的体育活动。作为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运动又有着十分宽泛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运动”词条是这样解释的:(1)(动词)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通常指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说某物体运动场是对另一物体而言的;(2)(动词)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3)(名词)体育活动;(4)(动词)从事体育活动;(5)(名词)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的且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1]在哲学上,它是指世界存在的状态,事物发生的任何变化和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一般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组织、有目的、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英文中,常用“movement”、“campaign”来指人类社会发生的有组织、有目标的群体性活动,如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Campaign)、生态运 动(Eco-Movement)、环境运动(Environmental Movement)、黑人权力运动(African-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等。在第三版的《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中,“campaign”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如社会或政治变革)所实施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2]。在第五版的《牛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中,“movement”作为名词,一是指为了特定目标而在一定区域实施的军事行动,二是指具有特定的社会、商业,或政治目标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作为动词,是指参与或领导某个有计划的群体活动[3]。关于“movement”,第三版的《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对其解释则有六层含义:(1)由具有相同理念、信念或目标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2)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3)战斗或军事训练中,军队有计划地调动;(4)态度、观点或政策的逐渐转变或发展;(5)在某一时间内计划要做的事;(6)乐章,即古典音乐的一个主要构成[2]。第五版的《牛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中对其解释有七层含义:(1)行动或移动;(2)改变位置的一种行为,尤其指军队中有计划地改变位置的行为;(复数)活动、行踪;(3)思想或观念的方向或趋势;(4)数量上的改变;(5)具有共同目标或原则的群体;(6)长篇音乐作品的一个构成;(7)肠胃的运动[3]。

作为社会现象的运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发生是因为人们对现有状况的不满,通过这种社会活动以期达到运动主体的目标,因此,批判性、求变性成为运动发生和演替的内在要求。从哲学上看,这种批判、求变的思维正是这种社会活动的存在状态和本质特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运动的发生又以组织性、目的性、群体性为外在特征。因此,在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运动作为一个专业词语,它的含义基本涵盖了《现代汉语词典》运动词条解释中的第二种和第五种意思,即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体性活动。本研究中的运动一词,是对日常生活中运动含义的引申,具有哲学和社会现象两个层面的双重内涵。具体来说,它的特征体现在指向性、群体性、求变性、批判性。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运动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既有东西方近现代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政治运动、学生运动、文化运动,也有宗教运动、科学运动、生活运动、文学运动、艺术运动等。在设计历史和理论研究中,“设计运动”一词来源于英文,1936年英国学者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的著作“Pioneers of the Modern Movement”中,用“movement”一词来表达“the Modern Movement”、“the Arts&Crafts Movement”等用于描述19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艺术与设计领域在面对工业化浪潮时有组织、有目标的群体性的活动。本文提到的设计运动也属于以上社会现象中的一个领域,也就是说,设计运动与一般的社会运动存在着共同特征,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影响较大的群体性活动,具有一般社会运动的特征和规律,求变是设计运动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设计运动又不是一般的社会运动现象,它的内涵和外延与普通的社会运动存在着显著区别,并受设计活动内在规律的制约。首先设计运动是发生在设计领域的一种群体性活动,它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设计系统内在规律的制约。其次,设计运动的主体、目标和客体等要素由于具有行业的特殊性,与一般的社会运动相比,设计运动的发生和演进方式有其自身发生方式和范围。与一般社会运动中的游行、集会、示威、暴力等方式不同,在学术层面,设计运动以设计新思想的推广传播为特点,在实践层面,更多的是以一批设计师不约而同地进行着理念相似的设计实践活动,如设计组织、设计流派、设计展览等,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设计运动的诉求。第三,设计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使得设计运动与一般的社会运动、文学运动、政治运动的发生和演替动力有着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求新求变、批判性、超越性的特征既是运动的本质要求,又决定了它在批评环节中的价值和使命。设计运动的群体性、指向性及其涉及的领域、影响范围、发生方式和双重属性使得设计运动的批评功能和特征又不同于普通的设计批评。从生态理论的角度看,这种特殊性是由设计运动的内在结构及生态位决定的[4]。

二、运动与批评内在结构的相关性

设计运动和设计批评的发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现象。人们为了研究分析的需要,通常将所有人类活动的要素划分为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目标、活动方式,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活动发生演替的环境之间形成了人类活动固有的面貌和特征。因此,从内容上看,主体、对象、目标和方式构成了设计运动和设计批评的主要相关要素及内在结构,这一系统结构在与设计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

主体,即设计运动和批评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或者是参与者。对于设计运动来说,它的主体范围具有历史性特征,其构成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社会身份来看,设计运动的主体一般以设计的参与者、实施者为主。在手工业时代,以工匠、手工艺人、艺术家为主。工业时代以来,随着设计职业从生产制造行业分离出来,建筑师、设计师则成为这个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6]。

在一些历史时期,社会阶层其他群体也扮演着设计运动和批评主体的角色,甚至对设计运动和批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如18世纪对欧洲设计潮流产生重要影响的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欧洲早期功能主义的重要人物、德国现代设计运动的重要先驱、德国政府官员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7],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Afred Pritchard Sloan),以及商业设计师雷蒙德·罗威(Raymond Loewy)。另外,知识分子、学者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等,历史上重要的设计运动和批评都以他们深远的理论见解而名垂史册[8]。诚然,知识分子、学者是这一主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上以上这些群体既构成了设计运动的主体,也成为相关设计批评活动的主体。

设计运动的本质是求变,其发生的实质是现有的设计现象损害了设计运动主体的利益,或设计运动的客体与主体的愿望发生冲突而引发的以群体性的方式对客体进行改变甚至重构的活动。因此,现实设计生态系统中的种种对设计运动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问题成为设计运动产生的前提,也构成了设计运动的主体的存在意义。农业社会时代,人类文明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从整体上看,除了突发的自然灾害、战争或政局动荡,审美意识、市场、技术、环境之间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设计存在的外部环境系统整体上趋于一种渐进式的变化。因此,在这样的外部大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设计系统也是在平稳的、渐进式的演化中不断积淀、成熟,设计批评处于一个相对平缓、温和的阶段。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社会分工的深化,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而使得过去几千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设计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技术与艺术的鸿沟被空前拉大,外部环境因素的巨变使得原有的设计系统结构开始失稳,相对的平衡被打破。设计外生态的巨变与人类手工业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设计从业者、产品、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些矛盾和问题构成了西方工业革命初期设计运动的对象,即客体。因此,技术变革及其影响不仅成为这一时期一系列设计运动围绕的基本主题,也成为这一阶段设计批评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9]。

从现代设计的历程来看,设计运动的客体涵盖了设计系统的方方面面,有的客体更多源于社会的审美层面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有的客体则更多来自激烈的商业竞争,如流线型设计运动;有的客体则是人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反应,如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等。由此可见,历史上设计运动客体的内容也正是该时期设计批评问题的来源,设计运动客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与主体之间的依存关系同样存在于设计批评环节当中。

所有的设计运动,都有着自身的实现目标。这个目标的产生都围绕着人的因素,即人的需要。按照层次,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照领域,可以分为经济的需要、文化的需要、政治的需要等;按照需要主体,可以分为个体性需要和群体性需要。设计运动目标产生于群体性需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有着不同的需要。古典主义在欧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欧洲历史上,无论是作为思潮,还是风格或运动,古典主义在欧洲都屡屡受到追捧,如中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14 至16 世纪的文艺复兴,17世纪的古典主义潮流,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以及20世纪后半叶再次复兴的古典风。从表面看,似乎是古典主义形式、风格和主张反复出现,但是这些现象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时代设计诉求。与古代希腊罗马古典风不同的是,中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源于欧洲封建生产关系基础的上层建筑中新的诉求,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后新兴阶层反对封建教会权威的社会精神诉求,20世纪后半叶古典风的复兴则是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对现代主义设计批判和反思的产物。由此看出,设计运动的目标是具体的、历史的,这与设计批评标准的历时性规律是一致的。

设计运动主体对客体发生影响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才能进行,设计运动的方式和途径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和中介,是实现设计运动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设计运动中,“主体-方式-客体-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从设计史上看,设计运动的方式和途径因具体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从发生的程度上看,总体上可以分为渐进式和激进式,渐进式的设计运动对原有的设计生态基本持赞同态度,只是通过改进其中的某些方面来实现预期目标,如20世纪的现代主义与新现代主义;激进式的设计运动对现有的设计系统持彻底或全面的否定立场,主张重建一种新的设计生态体系,如20 世纪初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对传统设计的否定和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波普设计运动、意大利的“反设计”运动。设计运动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也正是设计批评方式和途径多样性的必然反映。从根本上说,这是由设计运动和设计批评在设计系统中的生态位所决定的。

三、结语

作为学术范畴,设计运动源于西方。然而,作为一种设计现象和设计发展变革的驱动模式,设计运动并非只是西方现代设计体系的产物,它普遍存在于人类设计发展的历程当中。对于中国当代设计来说,也同样如此[10]。然而,当代中国的设计生态及设计运动与设计批评的生态位决定了这种批判性、群体性、指向性的设计活动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

生态位(niche)来自生物学概念,原指“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4]”,“一个生物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干些什么[4]”。设计运动和设计批评的生态位则是指设计运动和设计批评在设计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设计运动的生态位是由设计运动与设计系统中内部和外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决定的。设计批评也同样如此。如果将设计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政治、经济、科技、宗教和文化等构成了这个系统的外部环境,这些环境因子与设计之间协调互动的关系便构成了设计的外生态系统。设计系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当中,无时无刻不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联。从设计内在结构和机制来看,设计运动与设计批评、设计思潮、设计组织、设计流派、设计风格等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矛盾运动则形成了设计的内部生态系统,即设计的内生态系统。作为设计系统内部的一个构成因子,设计运动或设计批评正是在这样一个内外交织的复杂生态系统当中彰显其生态位。它决定了设计运动在设计批评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影响,决定着其设计批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也决定了当代中国语境下设计批评的紧迫性和特殊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设计所面对的技术革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环境与当下中国设计正面对的新技术革命、经济跨越转型的现实条件存在着诸多历史相似或相通之处。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索设计运动在设计批评中的角色和意义,对于思考、梳理中国语境下当代设计批评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群体性客体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