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脱贫逐梦人

2020-03-08王萍傅斌刘萍

江淮法治 2020年23期
关键词:村民党员人才

文/王萍 傅斌 刘萍

一个当初人心涣散、负债累累的“问题村”,如何变成经济富足、乡风和谐的“富裕村”?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的华丽蝶变,正是黄铺村村民在领头人——全国人大代表、村党委书记王绍南的带领下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

王绍南在接受媒体采访。

宽阔平整的沥青路通组达户,绿树掩映下的民居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的油茶树硕果累累……走进安庆市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然而,以往的黄铺村并不是这样。“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环境脏乱差”曾是黄铺村的真实写照。不仅环境差,村集体经济也十分落后,2005年并村时的黄铺村,村集体账面负债达149万元。

一个当初人心涣散、负债累累的“问题村”,如何变成经济富足、乡风和谐的“富裕村”?黄铺村的华丽蝶变,正是黄铺村村民在他们的领头人——全国人大代表、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带领下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靠着坚守的初心、不懈的奋斗和敢闯的勇气,王绍南带领村“两委”抓党建、促脱贫、兴产业,彻底让黄铺村“旧貌换新颜”。

以党建为引领,带领村民创新发展

“黄土山、乱石岗,几棵枞树斜着长;田难兴、地难问,在家不如出门混。”这句形容以前黄铺村的顺口溜听着让人心酸。位于丘陵地区的黄铺村山多,当地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说法。2005 年,黄铺村由3 个村撤并而成,辖64 个村民组,共1812 户7238人。由于土地贫瘠,种地效益不高,青年劳力多外出务工。2005 年,王绍南开始担任黄铺村村委会主任,2008 年4 月至今,王绍南担任黄铺村党委书记。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便意识到,必须找到一条出路,让村庄有生机,乡村才有希望。

2006 年,王绍南带领村民抢抓3个千亩林业基地落户黄铺村的机会,苦干3 个月,为村集体创收70 万元,掘得“第一桶金”。2008 年,安徽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启动,王绍南敏锐捕捉到这一契机,建成标准化厂房1.4 万平方米,引进20 多家企业,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0余万元。

近年来,王绍南以党建为引领,带领村民创新发展,采用“村社一体、村企共建、企户共享”模式发展黄铺村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成功探索出党建强村、产业富村、党建与发展相融共进的道路,有效带动村民增收,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黄铺村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村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

王绍南说,这些年的经验表明,要让村子真正发展起来,关键要强化党的基层组织,让党员成为模范,让村民能更充分地感受到党组织是真正关心村民的生活,真正带头搞建设。黄铺村村党委下设4 个支部、15 个党小组,共218 名党员。如今在黄铺村,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党的组织生活正常开展,时时处处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使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党员意识、党性觉悟不断增强。

村民们告诉记者,王绍南立人先立己,以身作则,引领示范,建立健全村干部考勤考核等制度,做到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迅速激发了全体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为有效听取村民声音,王绍南从制度建设抓起,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将村级的“四议两公开”拓展为“五议三公开两参与”群众工作法,增加党员议事会初议、实施过程公开和理事会参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环节,让党员群众全面参与进来,村里的事情都让村民作主、向村民公开。

“这一切,离不开黄铺村对基层党建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探索,离不开村党委和218 名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通过狠抓基层党建,村里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村民们才能脱贫致富,快步奔向小康。”王绍南说。

脱贫致富,当好“筑梦人”

黄铺村2014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6 户712 人,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是王绍南时刻思考的事。

要想富、先修路。王绍南从生活和生产两方面通盘谋划,提出“两化”目标,生产路网全部实现“硬化”、生活路网全部实现“黑色化”。通过多年推进,全村已硬化路面163公里,其中沥青路面40多公里,基本实现“户户通”。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18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累计整修当家塘600余口,实现全覆盖。

“村里改造当家塘时,数九寒冬他第一个脱下鞋子跳下水,带着村民一起干。”说起王绍南的勤勉与实干,村民们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告诉记者,他每天早上5 点多起床,上班前到所有施工现场看进度、验质量,晚上下班后再转一遍,十几年如一日。

如何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是村“两委”干部工作的“重头戏”,也是王绍南的“心头事”。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产业发展是根本。只有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广大乡村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近年来,王绍南带领黄铺村开展“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里摸清可变资本、确定权属估价、选准产业项目,将分散的田地集中流转。村里成立了黄铺村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按照“组界确界、户界确亩”的办法,由村合作社分步将农民的田地、山场流转到村集体。

引来“活水”,带动就业,脱贫致富,一切向好。为做好经营文章,让产业振兴起来,黄铺村还成立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对流转的土地,一部分由村集体公司经营,发展900 多亩花卉苗木基地、2500 多亩油茶基地、2000亩优质水稻,带动农户参与、签订入股协议。一部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10 余家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桑葚、蓝莓、瓜蒌、葡萄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入股拿分红、务工增收入。通过“三变”改革,解决“分散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问题,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98 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

王绍南(右)和村民谈心,了解村民脱贫情况。

“2017年就脱了贫,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2014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黄铺村村民林运华高兴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丈夫过世,还有孩子需要照顾,家庭却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林运华家的情况,王绍南看在眼里、记挂在心头,多次上门探望,鼓励她要依靠党的扶贫政策,好好干事,争取早日摘掉“穷帽子”。

2016年,王绍南帮助林运华报了一个免费的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班。林运华鼓足干劲,当年就养殖了近千只鸭子,第二年盈利近2 万元,2017 年成功“摘帽”。

“为使脱贫成效惠及每个贫困户,我们建立了‘村干+党员+理事长’包户制度,召开党员大会进行现场认领,与贫困户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王绍南介绍。同时,黄铺村创新扶贫模式,每个贫困户优先承包10亩以上鱼塘,党员联系帮扶,确保稳定脱贫。在走访村民时,王绍南发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农户打击很大,于是在村里发起成立了60万元的大病救助基金,动员党员、村民和爱心人士等捐款,不足的部分由村集体兜底,有效防止脱贫后的返贫现象。

乡村振兴,当好“追梦人”

如今,黄铺村编制了“双环并举”的发展规划,内环打造景点式新型农村社区,外环分片建设产业示范区,发展特色农林产业。黄埔村距离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不过20 多公里,地处5A级景区天柱山南麓。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王绍南又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依托天柱山和村内美丽乡村、特色农林基地,全力打造“最美乡村·黄铺田园”乡村旅游体验区,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我们打造田园综合体,让黄铺村成为农民和游客的乐园。”王绍南告诉记者,未来的黄铺村将是一个有花有果、四季皆景的地方。

村民们都说,从开办工业园区到建设美丽乡村,从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到探索村社一体,在王绍南的带领下,黄铺村的发展无一不是抢抓机遇先人一步。“他正在谋划把‘共享单车’、民宿引入黄铺村,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如今的黄铺村,已成为安徽省乡村振兴的典型,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绍南,依旧匆忙穿梭在田间地头。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王绍南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调查研究,为提交议案建议做准备。去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他就“加快建设农村养老设施”等提出了建议,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他就乡村人才振兴、村民医疗互助等问题提交建议。“这些建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的。”王绍南说。

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对技术要求高,但这方面人才十分匮乏。王绍南在调研中发现,每年黄铺村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有五六十人,可回乡的不到10 人,不少学农的毕业生都没回来。乡村人才问题如何解决?王绍南跑遍全镇的农业工棚,走遍全市的培训学校,带着问题做调研。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最紧缺资源,也是黄铺村发展面临的困惑。”为此,今年王绍南向大会提交了一件关于重视乡村振兴过程中村级人才问题的建议,提出因村制宜配备发展人才、因业制宜招引技术人才、因地制宜培育乡土人才,“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制定定向培养相关政策,并将农业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

王绍南表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好农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是推动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建议,政府一方面需加大驻村人才下派力度,根据村级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安排产业人才、技术人才到村挂职或任职,带动村级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另一方面还需重视本土人才和干部的培训,除了整合现有涉农资源,培训人才,还应加大村干部养老保障力度,解决后顾之忧。

同时,王绍南建议出台支持政策,定向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到村任职并解决好晋升通道问题,让大学生愿意到基层来。让乡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猜你喜欢

村民党员人才
我是党员向我看
人才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