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魂”抑或“复兴”?
——对儒家思想生命力的调查和反思

2020-03-08田永胜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认同度儒家思想儒学

田永胜,黎 安

(1.岭南师范学院 国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中国政法大学 社会学院,北京 102249)

一、问题的提出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成为规导和约束民众的“习惯法”,对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近一百年来,随着“制度化的儒家”(1)干春松认为“儒家的制度化”包括四个部分:孔子的圣王化、儒家文献的经学化、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儒生与权力的结合。参见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大厦的倾覆,国内外学者对儒家思想究竟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作用还是早已死亡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美国学者列文森认为儒学不仅在针对现实的思想理论上失语,同时也无法影响社会现实,“只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1]347以“儒学复兴”为基本立场和理论追求的三代新儒家思想家们(2)1921年至1949年为第一代,代表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等;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1980年至今为第三代,代表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分歧。余英时认为“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死亡……儒学死亡之后已成为一个游魂”。[2]229但同为新儒家的张君劢却认为,儒学能够复兴的根本原因是它本身含有“永久存在的性质”,[3] 96杜维明也认为“儒家思想存在作为中国主要思想力量再度出现的真实可能性”。[4] 10国内学者对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状况的判断也有很大的分歧。陈来认为:“儒学并未死亡,它在离散之后作为文化心理的传统仍不自觉地以隐性的方式存寓于文化和人的行为之中。”[5]宋志明认为,中国儒学的栖息地一个是家庭,再一个就是心灵深处,“尽管封建君主政体解构了,但是这两个栖息地没有消亡,这正是儒学在中国社会生存的空间”。[6]但也有很多学者否认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作用。如:张岱年认为:“儒学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过时。当代新儒家企图复兴儒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7]朱维铮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儒学从戊戌维新以后就死了,“没有看到哪一个家庭像儒学的……没有看到有一个真正的精神气质里面是属于我所熟悉的过去历史上的儒学的”。[6]李承贵认为目前的儒学热仅是表象:“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实际上遭遇着非常大的困境”,包括主体的困境、存活的困境、认知的困境、能力的困境、实践的困境。[8]国内外学者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的现状和前景的论争,主要是哲学界的学者比较关注,而且迄今没有定论。

社会学界对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的关注非常少。刘新玲[9]、吴超等[10]、涂爱荣[11]、陈红和易立新[12]、王政军[13]以问卷调查方式研究了儒家孝道对部分大学生的影响,认为大学生对孝道观念认可度高,对传统孝道观有诸多继承,但在践行孝道方面普遍存在差距。周治金等通过实验法表明,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14]张欣如通过儒家文化与家风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发现内地大学生对儒家道德的了解和认同度都比较低。[15]田永胜对广东省两所高校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认知、认同情况做了调查研究。[16-17]这些研究只涉及儒家思想某个方面对个别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并未涉及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已是“游魂”或将“复兴”这么宏大的主题。本文以广东省10所高校4177名大学生对儒家思想认知状况、认同度和日常践行状况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测量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儒家思想、儒家道德等的认知、认同情况以及实践儒家思想的情况,根据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内化影响程度检验儒家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并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3)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由孙立平最早提出。参见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研究论纲[J].社会科学研究1990(6):86-92;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1(2):213-223。视角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前景。

二、大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态度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样本特征

我们将“儒家思想对青年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影响程度”操作化为“社会成员对儒家思想的学习、认知理解、态度和践行”这四部分。并根据这四部分设计了调查问卷,约55道题95个变量。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十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既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985高校的大学生,也包括211高校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还包括广州大学、深圳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嘉应学院等二本院校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全国大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学习、认知、认同和践行状况。

2019年,笔者对调查员进行系统培训后,以统一的问卷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上述10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5 515份问卷,收回4 177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75.7%。有效问卷分布如下:广东工业大学411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34份,广东药科大学376份,华南理工大学382份,广州中医药大学326份,中山大学427份,嘉应学院604份,华南师范大学492份,广州大学457份,深圳大学268份。女生1 741人,男生2 436人;大一1 396人(33.4%),大二2 242人(53.7%),大三446人(10.7%),大四80人(1.9%),大五13人(0.3%);文科1 510人(36.2%),理科1 229人(29.4%),工科954人(22.8%),医科484人(11.6%)。

调查使用Excel录入有效问卷数据,统计数据经交叉核查、汇总后再次检查矫正,最后将准确的数据导入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的儒家思想教育和认知状况

近代以来,我国在追求国家强盛的过程中,积极引进西方的课程体系、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但相对来说就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们并未接受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

在被问到“你在哪个阶段学习过儒家经典”时,大学生的选择是:小学前(11.1%)、小学(50.6%)、初中(80.8%)、高中(81.2%)、大学(16.6%)。此外,还有1.5%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学习过儒家经典。根据现在的教材情况,我们可以推测大学生们接受的儒家思想教育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等课中的一些篇章,而并非是系统的儒家思想课程教育。

这个推论也从如下三个方面的调查数据得到印证:首先,大学生对儒家名人的认知度不高。能够准确认知儒家名人的情况如下:孔子(98%)、孟子(88.1%)、荀子(48.5%)、董仲舒(48.8%)、朱熹(37.8%)、王阳明(24.9%)、王夫之(15.9%)。其次,儒家经典的学习途径以课本为主。大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儒家经典的比例为91.2%,其余的途径按照从高到低的比例为:课外书籍(45.0%)、电视(39.0%)、网络(21.3%)、报纸杂志(10.7%)、其它途径(6.3%)。最后,儒家经典的阅读率很低。88.4%的大学生没有完整阅读过任何一本儒家经典,只有11.6%的大学生完整阅读过一本及以上的儒家经典。

(三)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度

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思家提倡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倡导道德修养,期望达到“圣人”境界。儒家思想发展到汉代,董仲舒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破心中贼难,破山中贼易”(《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明代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本次调查挑选了不同时代的儒家思想家们的代表性思想,以了解大学生对这些儒家思想的认同度。我们对大学生是否学习过儒家经典与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度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大学生对儒家思想认同度占比 /%

上表显示,学习过与没有学习过儒家经典的大学生在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方面,只有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3句儒家思想名言有显著差异(P<0.050),其余的10句儒家思想名言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0)。无论是学习过还是没有学习过儒家经典的大学生,对除了“养心莫善于寡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存天理,灭人欲”3句儒家思想名言之外的10句儒家思想名言的认同与非常认同都超过了50%。

在调查是否在学校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育时,18.4%(770人)选择“不清楚”;10.3%(429人)选择“没有”;71.3%(2 978人)选择“有”。对大学生是否在学校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育与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是否在学校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对儒家思想认同度占比 /%

上表显示,是否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对11个儒家思想的认同度有显著差异(P<0.050),而对“三纲”的认同度无显著差异(P>0.100)。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对12句儒家思想名言(除了“存天理,灭人欲”)选择“非常认同”的比例高于不清楚是否受过儒家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对9句儒家名言(除“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养心莫善于寡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存天理,灭人欲”)选择“非常认同”的比例高于没有受过儒家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对10句儒家思想名言选择“认同”的比例高于没有受过儒家道德教育的大学生。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调查数据支持余英时“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的论点。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制度化的儒家思想教育、学习和训练。当代大学生并不像传统中国的读书人那样为了考取功名而一门心思钻研儒家四书五经,只是从课本或家庭接受过零散的儒家思想教育。

第二,虽然制度化的儒家已经消失,但是儒家思想在以90后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中认同度仍然较高,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列文森认为:“儒家思想在产生它并需要它的社会开始解体之后,变成一片阴影,仅仅栖息在少数人的心底,无所作为地被像古玩一样珍爱着。”(4)J.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转引自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按照这种儒家思想已经丧失生命力的观点,并未系统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对儒家思想比较陌生,也未必认同。但调查发现,即便没有系统受到儒家思想教育甚至没有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度仍然比较高,而接受过儒家思想、儒家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度甚至更高些。

第三,无论是否接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大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3句儒家思想名言中,“养心莫善于寡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存天理,灭人欲”3句儒家思想名言的非常认同和认同之和低于50%。其余10句儒家思想名言的非常认同和认同之和都超过了50%。当代大学生认同度不高的这3句儒家思想名言,恰恰是儒家思想中不切合现代社会的思想。消费主义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大学生们深受其影响,因此很难认同“寡欲”甚至“灭人欲”的观点。至于“三纲五常”这种强权专制的思想更是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也不可能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同。

第四,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度与是否阅读过儒家经典的相关度较低,而与是否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相关度较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并非来自阅读儒家经典,而更多的来自于习俗和教化。“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关系’‘人情’‘礼尚往来’等等诸如此类的高度‘中国化’的社会互动模式,建构起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道德与伦理规范”。[18]可见,儒家思想本身蕴含的普世思想、周边人的言传身教,这才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仍焕发生命力的根源。

三、大学生对儒家思想践行状况分析

仅仅考察儒家思想的认同度,尚不能证实儒家思想已经摆脱了“游魂”或“博物馆化”的状态。只有儒家思想仍然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某种程度的遵循,才可以说儒家思想作为传统的思想资源仍然活在当代中国。因此,本文进一步重点考察了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的状况。

(一)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追求状况

马克斯·韦伯断言儒教要求不断地、清醒地自身控制以保持绝对完美无缺的圣人尊严,但维护“面子”与外在举止仪态恰合身份具有审美的性质因而本质上是消极的。[19]273但是,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圣人”等道德高尚的人,这可以促进个体人注重道德人格的养成和日常道德修养。本次问卷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在赚钱、当大官、有幸福的家庭、健康长寿、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成为名人等人生目标中,选取认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的比例。

图1 选择“人生最重要目标是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比例 (%)

上图显示,各种形式的儒家思想熏陶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选择“道德高尚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的比例。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教育显著提升了大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动力。

(二)大学生的家庭道德状况

孝敬父母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特色,也是儒家道德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调查大学生对父母的孝敬程度时设计了3个问题:知晓父母生日的情况、祝福父母生日的情况、处理与父母分歧的方法。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对儒家道德不同了解程度大学生孝敬父母的行为对比

上表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得比较好。了解和非常了解儒家道德的大学生,在知道父母生日、祝贺父母生日、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与父母沟通及听从父母意见三个方面的比例,都明显高于不太了解和一点都不了解儒家道德的大学生。此外调查数据还进一步显示,受过儒家思想熏陶(包括学习过儒家经典、完整读过儒家原著、在学校受过儒家道德教育、通过其它方式受过儒家道德教育等)的大学生在孝敬父母方面,明显好于没有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日本的经济崛起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使得探讨儒家伦理和东亚经济奇迹之间相关性的文章一度成为理论热点。[20]11本次调研也重点考察了是否受过儒家思想熏陶与在日常生活中诚信、待人接物之道、参与公益活动等践行之间的相关性。

1.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人的诚信、信用,并且把“信”列入“五常”之一。从图2可以看出,接受过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做得更好。

图2 选择“日常生活中完全或基本能做到遵守诺言”的比例(%)

2.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通过“克己复礼”克服约束傲慢、自私、愤怒等心态,成为谦谦君子直至圣人。从图3的数据看出,受过儒家思想、儒家道德熏陶的大学生,在约束不良情绪自律方面,明显比没有受过儒家思想道德熏陶的大学生做得更好。

图3 选择“每次都能克制傲慢自私愤怒等不良情绪”的比例(%)

此外,统计数据进一步显示,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大学生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更有可能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

3.儒家思想是围绕“仁爱”的核心思想扩展开的。从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董仲舒的“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王夫之的“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促使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关心民众疾苦,赈贫恤患,救助老幼孤寡,甚至不惜性命为民请命,为社会谋福利。图4的数据显示,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公益活动。

图4 选择“一年内参加过一次以上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比例(%)

传统社会解体后,儒学的组织、社会结构、各种可以依靠的结构都不复存在,由此,杜维明认定“儒学会在知识分子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下生根”。[21]115但是,本次调查的数据都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潜移默化地践行着儒家思想伦理。而且,接受过各种形式儒家思想和伦理熏陶的大学生比没有接受过熏陶的大学生做得更好。因此,本文认为,普通民众,而非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儒家思想的遵循和践行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力所在。

四、现代化转型视角下的儒家思想前景

综上所述,关于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非左即右的极端化观点并不可取。列文森“儒教已经作为古董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只是静态地看到上个世纪特殊时期儒家衰败的历史,而忽视了儒家复兴的可能性。尽管传统社会支撑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生活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儒家思想并未像余英时认为的那样成为“游魂”。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儒家思想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潜存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着显著的社会化作用。儒家思想能够“复兴”到何种程度?结合本次调查的数据,本文从现代化转型视角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第一,儒家思想的“复兴”表象是伴随着我国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出现的。与英美这些“原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不同,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不是由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内生发展而来,而是受到发达国家的外部刺激而引发,是一种“挑战—应对”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的初期,外来文化作为“现代、革命”的先进文化,成为改革派和革命派手中强有力的批判武器,猛烈冲击旧有传统文化。当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初显成效,民族和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往往会带来一个传统“文化复兴”的阶段。譬如二战前的日本,1960年代的韩国,1970年代的台湾等。近些年来,我国也出现了儒家思想的热潮,各地高校先后建立很多儒家研究机构,不断举办各种儒家思想的学术会议,很多中小学开始推广《三字经》《弟子规》等儒家传统读本,民间团体也自发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论坛。这些都可以视为现代化中后期“文化复兴”的一种表现。

第二,儒家思想的“复兴”根植于儒家自身的伦理价值和社会化功能。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急剧变迁,造成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社会失范”状况。面对“价值缺失”的严峻情况,儒家思想提倡的个体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就体现出积极的社会化意义,这也是儒家思想“复兴”的重要原因。本文的调查也显示,儒家思想在年轻一代的社会伦理建设方面颇有建树。那种对儒家思想前景持悲观态度的学者,根本没有认识到儒家思想本身所具备的合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一再肯定儒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启发。因此,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提倡下,儒家思想的弘扬已经形成了由政府、学界、民间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的蓬勃态势。

第三,儒家思想的“复兴”受制于“制度化的儒家”坍塌的困境,不可能重现早先那种国家意识形态的辉煌。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中的制度结构在当今社会早已荡然无存,儒家思想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强有力的政党意识形态,人们已经不可能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学习和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人们学习和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已经完全与科举、做官等无关。本文的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因此,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儒家思想能够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甚至鼓吹回到传统中国制度化儒家的状态。那些倡导“儒教中国”的文化保守新儒家,忽视了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对传统中国的巨大改造,高估了儒家可能起的社会作用,没有认识到已经降为民间文化资源之一的儒家思想能力有限,很难重新上升为国家意志,也不可能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最后,儒家思想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兴”取决于儒家思想面对现代化冲击下的生命力。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能够发挥多大的社会作用?能够“复兴”到何种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儒家思想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儒家思想与现代性的切合度、儒家思想倡导者推陈出新的行动力。本文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那些较为切合现代性的儒家思想的认同度很高,而对一些不符合现代观念的保守儒家思想认同度较低。面对急剧现代化变迁的中国社会,儒家思想如何作出合理的回应?面对现代人的生命困惑,儒家思想如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些工作,不仅取决于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学者们的学术开掘能力,而且取决于焕发新颜之后的儒家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社会化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思想的“复兴”仍然是一个漫长而未知的过程。

猜你喜欢

认同度儒家思想儒学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浅析提升航海类专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