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2020-03-07王辉陈飞飞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媒体心理

王辉 陈飞飞

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这些欺凌事件严重影响了学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校园欺凌中女生欺凌现象却往往被忽视。本文我将从校园女生的心理特征、“中性化”教育以及媒体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女生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女生欺凌、心理、中性化、媒体

引言:

通常人们普遍认为女生比男生更听话,女生之间产生了矛盾,能够很容易化解。但实际上女生的暴力倾向并不比男生弱,只是不易被人发觉。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涉及到女生加害者的情况越来越多。

例如2019年7月XX县,两段内容为一名女生被多名女生殴打的视频在微信群中转发。从网传短片所见,被欺凌的女生先后遭多名女孩掌掴、脚踢,甚至用拖鞋抽打。在3分多钟的画面,女生被施暴者打了65耳光,其中包括用鞋打脸。据知情者说,该女生之所以被打,疑因她没有及时回复信息而惹怒施暴者。视频中的事件令人心痛无比,更应该让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恶劣的事情,如何杜绝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女生成为校园欺凌校园其中的施害者,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校园女生的心理特征、“中性化”教育以及媒体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诱发女生校园欺凌的因素。

一、女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对多起女生校园欺凌事件的调查,我发现女生校園欺凌多发生于初高中阶段。初高中阶段的女生处于女性发展的特殊阶段——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女生,情绪起伏较大,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不对称易产生暴力倾向,诱发校园欺凌。

女生的青春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绪发展的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女生情绪波动比较大,这种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学习状态和人际关系。与此同时,青春期女生比男生拥有更强的自尊心,女生更加细腻的情感和易波动的情绪也使其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正是诱发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青春期女生,可能一个眼神或者一句玩笑都有可能都会引起其情绪上的起伏,使其在冲动之下通过暴力方式进行发泄,诱发校园欺凌。

女生在青春期生理得到快速成长,而心理成长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她们对老师和家长仍以儿童的角色对待自己产生不满,实际生活中又难以实现真正的成熟。为了反抗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她们往往寻找的志趣相投的同学作为现实反抗约束的方式。男生之间的友谊在共同参加运动和游戏中获得实现,女生则更加在意通过友谊获得自我宣泄和情绪支持,并且更加难以容忍朋友对这种亲密关系的背叛。在女生校园欺凌事件中,施害者往往是一个关系密切的小团体,当她们中有人产生了施暴的念头,其他同伴以行动表示支持,否则很容易遭到疏远、孤立,甚至可能成为被欺凌者。

二、“中性化”教育

90、00后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对子女的期望较高。尤其是养育独生女的家长,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期待出现混乱,期望孩子既具备女性的体贴、温柔、细腻,又具备男性的果决、坚强、独立,这种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化”的孩子。“女生中性化后,意识里便拒绝承认相对弱势的女性角色身份,为了捍卫自己的强势地位,当现实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就可以不顾角色定位,用典型的男孩子的行为方式——暴力——解决问题。”

“中性化”教育观念,容易让女生对自己的心理性别定位产生错觉,让女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女生产生女性不如男性的心理,自我产生歧视女性的错误想法。当女生产生这种心理,就会想脱离女生这个“弱势群体”的思想,部分女生为了使自己加入像男生一样“强势群体”,就会刻意去模仿男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例如抽烟、喝酒、武力解决问题。

三、媒体的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男生更容易受媒体中暴力因素的影响,女生很少会主动接触暴力影视、暴力网游等不良视听影像。但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的暴力题材类作品也开始增多。近年来,宫斗剧在影视界掀起热潮,不同于男生喜欢的黑帮电影、暴力网络游戏赤裸裸的暴力展现,宫斗剧中展现的是女性之间的明争暗斗,欺凌虐待。这些宫斗剧中女性欺凌对于模仿性极强的中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学习教材,很多校园欺凌现象表现的与影视作品高度相似。

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低俗语言也成为学生校园语言的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但又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对网络上的低俗语言很容易接受。对在校园中的女生来说,如果她们接触了一些网络低俗语言并习以为常,那就会很容易发展为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暴力,进而引发校园欺凌事件。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生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针对女生校园欺凌的特殊性,除了要采取常规的校园欺凌预防手段外,还要采取更有针对的预防措施。学校、家长和社会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家长和学校通过合理的方式塑造女生正确的“双性化性格”;社会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大众媒体环境,净化低俗网络语言。

解决女生校园欺凌非一日之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女生校园欺凌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程玮:《女性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页。

[2]  [美]埃托奥、布里奇斯:《女性心理学》,苏彦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3]  郝栋峰:《对校园女生群体暴力视频盛传的思考》,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8期。

[4]  罗建河、徐锋:《谈女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载《教育探索》201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媒体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重农抑商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The Psychology of the Suitcase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