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020-03-07李松
李松
议论性散文的《兰亭集序》的教学很难。因为魏晋名士行为怪诞,思想怪异;诗化的语言,美丽却难以疏通;加上文言文教学本身的枯燥、知识点归纳繁杂等原因,师生都叫苦不迭。微课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视频为主要载体,具备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教学特征,在破解《兰亭集序》这节课的难题上,可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可以引入魏晋风度的讲解,拓展学生的眼界,深化思想,化解时代和思想上的隔阂;还可以切分课文,化大为小,避免课堂的沉闷;同时也可以利用微课总结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筆者在执教《兰亭集序》时,各方面充分利用微课的帮助,避免了课堂的枯燥无味,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和魏晋时期思想的了解,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一、利用微课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来都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存在;“书圣”王羲之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的代名词。在这个名家名帖动辄价值上亿的年代,学生无法不怀着崇敬期待的心情走进课堂。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崇敬和期待指向的是作者和字帖,而不是文章本身,更不是我们的课堂。学生的期望越高,执教的压力就越大。如果我们的课堂没有精巧的设计和有效的组织,学生很有可能会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内感觉索然无味。无论如何,学生的兴趣都应该是课堂上宝贵的资源,关键是如何引导利用。
考虑到这些,笔者在导入诗词时,做了一个“书圣”和“天下第一行书”的微专题:把王羲之的“东床快婿”“换鹅帖”等轶事典故和字帖在后世的传承和影响,包括后人的仿作情况做了简单的梳理;又引入视频资料,将兰亭雅集的背景、过程等做了一个简要而又直观的介绍。这个过程既将学生的崇敬的神秘感转化为真实的常识积累,让学生朦胧虚无的感受落到实处,又让学生对文中涉及的流觞曲水等古代习俗,魏晋时期高蹈出世、寻仙求道倾向于虚无的消极怪异思想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理解魏晋风度打下基础。最后再加上任志宏先生深情的朗读,使学生对作者和字帖的崇敬期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常识积累。这些相关知识的积累,也把学生对作者和字帖的崇敬期待导向了对文章本身的期待。
二、利用微课切分课堂,化大为小
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由于语言的隔膜,时代背景的差异,使得课堂常规的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变成了对字词句的疏通与整理。对学生而言,课堂就是单调乏味而且冗长的文言知识的讲解与归纳。在教师看来,一节文言文课堂,往往在十分钟后,近一半学生就已昏昏欲睡,强打精神听讲的同学也是疲惫不堪,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让人担忧。
笔者执教《兰亭集序》时,充分利用微课的灵活性机动性的特点,将整篇文章切分成三个片段,化大为小,各个击破,有效地解决了课堂冗长乏味现象。
《兰亭集序》与普通序文不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片议论抒情性的散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鉴于此,笔者在执教时按照情感的变化梳理文章,将之切分成“雅集之乐”“人生之痛”“千古同悲”三个片段,逐个梳理。“雅集之乐”展示宴集的盛况,体会与会客人心情的舒畅;“人生之痛”重点体会乐极生悲,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千古同辈”是本文的难点,重点结合导入环节对魏晋时期崇尚老庄,大谈玄理,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务实际,消极虚无思想的介绍,理解作者批判的缘由,帮助学生端正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课堂设计,既保留了各个部分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将文章的思路清晰呈现出来,又化大为小,将30分钟的课堂分解为三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堂,充分发挥了微课机动灵活的特点,有效解决了传统文言课堂冗长沉闷的问题。
三、利用微课拓展背景,深化思想
魏晋风度在中国思想史上实属“另类”,怪诞任性、高蹈脱俗、虚无消极成为主流,一直隐藏在国人思想背后的道家思想走到了前台。超然物外,自由不羁成为时尚,儒家的救世济民之志反而隐藏在背后。但这种思想对于长期受到显性儒家文化熏陶的学生们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存在。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理解多半局限于课文的字句,教师的讲解虽然大部分会涉及到“魏晋风度”,甚至会拓展一些魏晋名士的轶事奇闻,试图让学生理解魏晋思想,但对于学生而言不过是徒增笑料罢了。
所有的理性认识都来源于感性认识,见识的广度有益于思想的深度。鉴于此,笔者执教这一部分时,特意缩减了师生对话的成分,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通过看和析的方式,大大扩充了课堂的容量。引入百度百科“秒懂”视频讲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对魏晋风度有整体了解。然后利用投影方式引入老庄和《世说新语》里的关于生死的观念,让学生对道家尤其是魏晋名士“一死生”“齐彭觞”全身避祸的生死观念,寻仙求道、追求长生的生活方式有较为清晰地认识。为了引导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笔者还引入了许多与之相对的生死观念,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这样清晰的对比之下,学生对王羲之批判的背景和原因都有了深刻正确的认识。利用微课的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见识,在博识的基础上使认识自然深化,在不事雕琢的教学过程中达成了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四、利用微课总结,合作探究
《兰亭集序》的文学性强,思想深刻,这是不可忽视也难以回避的教学难点。但是仅仅关注这些难点,课堂将变成大学语文课堂,学生的文言知识的掌握难以落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也得不到训练,课堂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高中生的实际。但是文言知识、文言现象的总结一直都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最枯燥乏味的部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归纳;又要将文言文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形成对本课文言知识点的全面有效总结。这种情况下,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时,微课又成了有效的解决手段。
笔者在执教时,根据文本的特点,将任务分为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合在一起)、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三类,按照任务将同学分为三组,然后组内再分小组讨论,每小组推选代表总结发言,其他人补充修正,经过充分讨论后,最后利用微课视频展示总结。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总结的阶段做到了准确高效。
其实,微课的利用方法还有很多种,与常规课堂的结合方式也应该有很多种。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微课的利用一定要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达到课文的正确解读,避免利用微课的形式,营造虚假热闹的课堂。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合理利用,一定能够利用微课的帮助,给常规课堂增色添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