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的防治策略
2020-03-07段含斌
段含斌
(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广东 广州 510620)
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是指在油气管道附近通过施工、采挖、耕种、偷盗等人为活动,对管道结构或性能造成破坏,主要表现为:一是直接导致管道破裂,引起管道泄露、火灾或爆炸事故,威胁管道周边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一定经济损失;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管道本体或防腐层造成刮痕、压坑或破坏,进而引发腐蚀、应力、裂纹或疲劳等,最终导致管道破坏[1]。
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是危害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危险源之一,也是管道失效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随着全国油气管道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及油气管道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问题已经日益凸显,这给管道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第三方破坏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第三方破坏类型
1.1 打孔盗油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法人员在油气管道上采取打孔盗油的案件频发,损害着国家利益和油气管道安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打孔盗油案件具有作案手段隐蔽性强、善于伪装;作案组织尤为严密、团伙作案,成员关系密切;特殊人群参与盗油日渐增多,季节性明显;以及手法熟练、专业性强等特点[2]。因此,非常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有效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以保护管道安全。
1.2 管道占压
在管道建设期间,由于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多重原因,管道敷设不可避免的要经过经济发达的人口稠密区域;在管道运行期间,随着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活动加剧,不可避免的也要在管道周边逐步形成新的人口稠密区域,这成为管道占压破坏的根源。以国内某管道企业为例,已经查明3万余处占压隐患所占油气管道的总长达2232公里,而且在其占压治理过程中,旧患未除、又填新患,这给管道日常维护和管理带来诸多困难[3]。占压区域人口稠密,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引发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严重威胁着管道安全运行。
1.3 第三方施工
在国家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以及管道沿线老百姓对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中,与现行油气管道交叉或近距离并行干扰的公路、铁路、电力、通信、水利以及第三方油气管道逐渐增多,现行管道周边的第三方施工活动势必也会不断增多。在第三方施工活动中,如果油气管道保护不及时、监管不到位或周边出现野蛮施工,将极可能造成管道破坏。第三方施工已经成为油气管道高发的破坏类型,已成为了管道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2 第三方破坏原因分析
2.1 油气管道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关于油气管道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初具雏形,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法律规范依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和待完善的空间,如表1所示[4]。在实践中,由于未能形成统一的油气行业法律规范等原因,量刑标准不统一、执行部门不相同、监管职责有重叠或法律规范存漏洞等问题时有发生。在惩戒打孔盗油、清理非法占压和遏制野蛮施工等防治工作中,管道企业期待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其第三方破坏的防治管理作法律支撑。
2.2 油气管道外部冲突不断加剧
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油气管道在建设期间只是对经过的土地进行了临时用地补偿而未进行明确的征收,而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对管道安全控制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进行各种限制,直接导致与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发生激烈冲突[5]。这样既激化了管道企业与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矛盾,也成为了恶意占压和野蛮施工等蓄意破坏行为的诱因,极不利于企地共建“平安管道”,也不利于发动周边群众保护管道。另一面,随着全国油气管网的逐步成形与地方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管道建设运行与地方规划建设不协调问题逐步凸显,管道周边不可控因素逐渐增多,同样对管道企业防治第三方破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3 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主要体现在:
(1)巡检工作不及时、不到位。管道企业因未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管道巡检,从而使油气管道发生故障后无法在第一时间得以有效解决,从而造成安全事故。
(2)管道桩牌设置维护不满足要求。国家法律法规对管道桩牌设置维护有较为具体的规定,企业因为设置数量不足、设置选点不合理或桩牌维护不及时,导致周边群应不清楚管道具体位置而意外伤害管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对油气管道宣传力度不足。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中,管道企业应当严格履行管道保护普法宣传的义务,如果因企业宣传不到位导致周边群众不了解管道的重要性、被破坏的后果以及企业的举报奖励政策等,将无法真正调动周边群众共同保护管道。
(4)政企联防、警企联防机制未建立或运行不畅。管道沿途外部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等极为复杂、因地而异,其不可控因素众多,如果企业不能充分借助政府和公安的力量,将很难针对破坏管道的行为进行精确有效地打击。
(5)第三方施工管理不当。在预控阶段,企业如果未及时对接或对接不当,将从源头上带来破坏风险;在施工阶段,如果没有严格按照向地方政府和管道企业报批的管道保护方案落实管道保护措施,势必为管道埋下安全隐患。在验收阶段,如果因施工破坏的桩牌未得到修复或因改变地形地貌造成巡查维护盲区,管道在被第三方破坏也将是迟早的事情。
(6)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不及时。在第三方破坏专项预案的初期编制中,应急程序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这需要企业通过定期预演来予以修正,并随现场情况、物资设备情况以及人员配置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和验证。由于油气特殊的物理特性(易燃、易爆、易扩散),第三方破坏处置不力造成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将不言而喻。
3 第三方破坏防治策略
3.1 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统一量刑标准、划清监管界限、梳理监管职责和消除监管漏洞,确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保护管道不被破坏提供完善的法律环境。
(2)强化源头控制措施。在管道建、运行和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时刻与地方规划部门和管道主管部门保持沟通,以及时调整管道路由或调整城市建设规划,从源头上消减因管道选线不合理或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第三方破坏。
(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一是通过有效巡查,及时发现第三方破坏并及时制止。二是确保桩牌数量充足、维护到位,减少因无知而导致的以外破坏。三是加大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管道沿线居民法制意识和保护意识;同时,建立检举奖励机制,激发群众自觉保护管道和举报破坏行为的积极性。四是建立政企、警企联防机制,定期开展联防联动,通过行政强化对管道保护的监管,通过打击破坏管道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管道周边破坏势力进行震慑。五是强化第三方施工的全过程管理,确保油气管道保护不留隐患、不留盲区。六是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救援预演,减少事故损失。
3.2 强化相关设施维护管理
(1)强化关键部位的水工保护措施。在管道穿沟渠等覆土较浅的地方采取筑提填土、修建挡墙和混凝土硬化等措施,对易于遭到车辆碰撞、人畜破坏的局部管道或不易被发现的隐蔽处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均可以延长第三方实施破坏的时间,加大第三方破坏的难度,为发现和制止破坏行为提供时间。
(2)强化第三方施工的隔离警示。在第三方施工现场,结合实情在管道两侧5米范围内布置物理隔离措施(彩钢板、钢管栏杆或钢丝网等)、增设临时加密桩和警示牌、拉设警戒线和张贴安全标语,既可以防止破坏管道,也可以进行管道保护宣传。
(3)强化相关人员的个体防护。对管道巡护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如防刺服、防弹衣强光手电等,可以增强作战能力,减少不法分子对他们的人身攻击和伤害;同时配备登山鞋、登山杖和遮阳帽等,以满足户外巡护作业的需要。
3.3 深化管道科学技术的应用
(1)安装报警监控装置。在管道重点部位安装可燃气体浓度报警、烟雾报警、火光报警、泄漏报警、移动或固定监控系统等,可以快速提供准确的第三方破坏数据,这有助于企业的应急响应,也有利于公安部门案件侦破。
(2)增加防腐层检测仪。当管道防腐层遭到损害时,检测仪发射机便会发出信号,接收机对接收的特殊信号进行探测,探测出将要被破坏的位置,进而对第三方破坏位置精确定位,即可可以用于事前预防,也可用于事后查找。
(3)利用GPS强化监管。企业要求巡查人员携GPS在管道上方巡查,可以非常便捷的辅助企业对巡护人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监管,比如查询在人员线时间、核实关键位置到位率、查找巡线盲区和判断是否越界巡查等,这种技术手段将大大提升管道巡查质量。
(4)推广无人机巡查技术。一方面,无人机巡查可以部分替代人力巡线,在节省人力和节省巡查时间上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在人力无法达到的山地、河流、沟谷和湖泊等地,可以利用无人机巡查消除管道巡护盲区,确保巡护全覆盖。
(5)强化内检测技术的应用。通过内检测技术对管道本体进行内部检测,重点查找几何变形和金属漏失,企业对检测情况进行缺陷分析、风险评价和完整性评价,并采取针对性的消减措施,确保管道本质安全。
4 结 语
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防治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管道企业多措并举,加强油气管道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联手地方政府和公安、发动周边群众共同保护管道,形成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防范”工作思路,有效遏制第三方破坏的发生,才能确保管道安全运行、保障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