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0-03-07邹佳辉马寿鹏王惠萍张凌云
邹佳辉,马寿鹏,王惠萍,张凌云
(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甘肃 酒泉 735000)
酒泉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具有发展林果产业的悠久历史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酒泉市林果业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新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达到0.3 万元,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林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总结现状,剖析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促进酒泉市林果业的高质量发展。
1 林果业现状
截止2019 年底,酒泉市林果栽培面积5.33万hm2,其中枸杞3.00 万hm2,葡萄0.87 万hm2,红枣0.27 万hm2,桃、梨、杏1.00 万hm2,其他林果0.2 万hm2;形成了敦煌、金塔、玉门花海葡萄产业带,玉门、瓜州枸杞产区,敦煌、瓜州红枣产区,敦煌、金塔、肃州桃杏梨产业带。年产果品56 万吨,总产值43 亿元。
酒泉市制定林果产品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规程(标准)20 多项,建立林果科技示范园0.1 万hm2,推广标准化生产3.33 万hm2。林果产品注册商标61 个,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6 个,获得无公害林果产地、鲜食葡萄产地认证16 个,获得绿色食品企业认证3 家;瓜州枸杞获得绿色认证面积0.39 万hm2,敦煌葡萄获得绿色认证面积≥0.4 万hm2。敦煌市荣获“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中国葡萄名城”等称号,“敦煌葡萄”荣列“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 强”,无核白葡萄、红地球葡萄获评“中华名果”,注册“敦煌牌”“阳关牌”“敦盛牌”等葡萄产品品牌12 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3 个。
酒泉市现有林果产品加工企业64 家,保鲜储藏企业104 家;合作社289 家,社员1.2 万户。其中:枸杞分级、包装生产龙头企业13 家,枸杞烘干棚(烘干道)70 个,研发枸杞干(鲜)果、枸杞茶叶、枸杞咖啡、枸杞花蜜、枸杞提取物等6 大类20余种系列产品;有葡萄酒企业2 家,葡萄榨汁厂6家,预冷保鲜库795 座、库容≥20 万m3、储存能力≥6 万t;红枣加工企业2 家;杏脯、梨脯、果酒等加工企业8 家,生产能力≥7 万t。
酒泉市创建有“葡萄节”“桃花节”“杏花节”“采摘节”,融合生产、休闲、观光、游乐、度假等多种功能,发展乡村旅游业。
2 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现状来看,酒泉市林果业发展质量较低。一是林果业综合产值相对于发达地区落后较多,2019 年酒泉市林果业综合产值8.07 万元/hm2,远低于宁夏枸杞的22.49 万元/hm2[1]。二是果品间发展不平衡,葡萄、枸杞两个新兴果品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态势较好,葡萄绿色生产认证面积接近栽培面积的45%,枸杞则达到13%,而且均开发有新产品,注册品牌较多,而红枣、桃、梨、杏等传统果品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滞后,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均未得到充分重视。由此可见,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酒泉市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2.1 科技力量薄弱
全市林果专业技术人员119 人,每人平均承担技术服务面积达45 hm2,由于全部为兼职人员,除林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外,还承担着种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用于林果技术服务的精力十分有限。大部分乡(镇)无独立林业工作站,无林果业指导服务的专职技术人员,无法满足千家万户的林果技术服务需求。在机构改革中,部分林果大县将林技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划到农业农村局和自然资源局下属单位,林技部门无机构、无队伍,更加削弱了林果技术服务力量。
2.2 规模化生产滞后
近年来,随着林果产品市场波动,部分果园效益低下,增收困难,个别村镇出现挖苗毁林、弃耕撂荒现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滞后,规模化、机械化进程阻力很大,发展严重滞后,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优胜劣汰矛盾越来越突出。
2.3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具有持续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林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少[2]。专业合作社数量虽多,但“皮包社”、“贩子社”还大量存在,真正具有带动作用、组织群众、服务生产的合作社凤毛麟角,大多数合作社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服务能力弱,作用微弱。
2.4 产品增值空间小
管理粗放型、数量扩张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一家一户小散弱的生产组织方式,造成果品质量不高、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中低端产品过剩价低伤农,高端优质产品供不应求,一冷一热现象明显。拳头产品未形成优质优价,枸杞、葡萄等产品还一直被挂邻近省(区)品牌销售,种植户、中小企业、合作社没能力也不愿意培育品牌,政府部门对品牌的重视不够,区域优势品牌的宣传推介滞后,缺乏平台有效运行和管理林果品牌,拳头产品优质不优价,难以打开中高端市场。
2.5 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
村组干部和种植户对标准化技术生产的认识不足,林果标准化技术生产与绿色、优质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村组干部缺乏有效手段组织、引导小规模种植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种植户为了节约劳动成本,管理粗放,重产轻质,沟灌、疏花疏果、绿色防控等技术落实不到位。县乡技术人员少,乡(镇)林业站人员精通业务的更少,不能全程化服务,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未能覆盖全部林果种植户。
2.6 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酒泉市林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3],加工储运能力不足,产业中介服务组织还很不完善,缺乏果品专业协会、流通协会,缺乏包装服务及其配套预冷贮藏和加工设施,电商平台运营成本高、物流快递贵、冷链物流建设滞后,欠缺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
3 对策
3.1 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
实现林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逐渐向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制定相关政策,在金融、财政上扶持合作社、企业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扶持恒温库、冷链物流建设,推进机械化、信息化生产。积极探索林果产权抵押贷款,为新型林果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解决产品收购、运销、加工等环节的资金需求。引进培育专业大户、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组织联合种植户,抱团发展,以应对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竞争的矛盾,提高林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品牌营销等方面,引导林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切实发挥作用,为广大果农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分级收购,优质优价,倒逼种植户自觉提质增效。完善林果产品保险补助政策,引导林果种植户积极参加保险,提高种植户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2 推进标准化生产
重视标准化生产全程管理。实施“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模式,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推广一批林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加强林果产品质量控制,推广普及良种壮苗、省力化修剪、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标准化技术;指导种植户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实现无公害绿色生产。开展田间果品有害物残留抽检、生产过程抽查和市场销售检查,建立从种植、储藏、运输、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3.3 打造区域知名品牌
充分利用酒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根据各县市气候特点及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全市林果业布局,全面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林果产品创建活动,实行保护和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政策。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品牌营销、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实施“线上+线下”营销战略,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开拓终端市场,扩大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培育发展电商、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队伍,提高林果销售的组织化水平。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拳头产品知名度。依托全媒体、举办节会、外地展销等形式,宣传推介自主品牌;组建全媒体宣传推介机构,鼓励专家学者、企业合作社、电商营销等人员在网络、自媒体、公共社交平台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依托现有企业推介自有品牌,引进专业营销团队,包装运营区域公用大品牌。政府牵头利用全媒体手段进行全方位、多频次的持续宣传。
3.4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
扶持新品种研发。优良的品种是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要在项目经费上给予倾斜,引导林业技术部门、企业积极选育、引进新品种,开展试验筛选。良种苗木是产业的基础,外引的苗木适应性差,价格贵,要对本地企业在良种苗木繁育上给予补助。
高度重视和支持科技研发推广,加大经费投入力度[2],“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品种筛选和重点技术攻关[3],引进林果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挖掘特色果品保健、药用潜力,研发精深加工产品,拉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市县林果技术研究和推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大力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稳定乡镇农林服务中心人员队伍,不断充实专业对口、有一技之长、热爱林果科技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改善专业技术人员断层断档的问题。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组建、壮大农民技术员队伍,开展林果业全方位跟踪服务;建立健全培训考核奖补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 小结
酒泉市林果业发展质量较低,表现在综合产值相对于发达地区落后,果品间发展不平衡。其原因在于科技力量薄弱、规模化生产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品增值空间小、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酒泉林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加强科技支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