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应急研发与长效防控“双轨”运行
2020-03-07管浩
文 管浩
应急科研攻关与长效防控成果是抗击疫情的一道屏障。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上海市科研机构在检测试剂研发、应急药物开发和疫情防控三个方面启动了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投身科研攻关,保障防抗疫情急需。
1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批准复旦大学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P3实验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截至目前,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和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两家P3实验室已经成功分离了共计4株新冠病毒毒株,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活性评价提供了重要条件。
病毒分离与检测出成果
疫情爆发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在科研攻关一线对能够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进行筛选和研究。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还特别开通“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项课题”绿色通道,在关机维护时期提前开机,助力科学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微观结构、打开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黑匣子”。
与疫情赛跑,检测手段至关重要。
但由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式严峻,病毒检测产品紧缺成为难题。疫情发生后,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并于1月24日成功通过了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的检验,成为我国法定检验机构检定合格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
该试剂盒以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古宏晨教授、徐宏研究员团队研发的“纳米磁珠”作为提取病毒核酸的核心载体,联合核酸扩增检测试剂,实现针对新冠病毒全自动、全封闭、高灵敏的检测,不仅可大大提高检测通量、缩短检测时间,还可以有效杜绝样品间气溶胶污染,保护医护人员健康。
疫情当前,检测试剂和应急药物在临床上需求紧迫,但是药物的研发是一个相对比较费时的过程。
另外,由于目前新冠肺炎的候选药物都是过去用于其他疾病的药物,在治疗新冠肺炎新药的研究方面,上海科研单位正在组织优势力量,尝试改进这些药物以加快用于临床试验的同时,也在加快新药发现和研究的速度。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还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上海市积极推进一批已上市药物、或者至少已经具备一定临床研究基础的药物,包括羟氯喹等,开展抗新冠病毒肺炎新适应症药物研发。中科院院士陈凯先透露,氯喹在体外研究中已经展示出了很好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已被国家科技部、卫健委作为临床试验药物。
此外,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科技大学成功测定了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的高分辨晶体结构并对外公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攻关团队围绕建立新冠病毒蛋白水解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等开展研究,以期快速发现活性化合物,突破新药发现速度的瓶颈。目前已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体外评价模型的微量化,建立及优化了自动化筛选体系,将有力地推动抗新冠病毒肺炎药物的研发。
疫苗研发为疫情长效防控发力
科研的龙头作用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方面,在疫情防控的长效科研方面上海市科研机构也不断传来新的消息。
随着复工潮的到来,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做到疫情长效防控,保障全国消毒剂的有效供给,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部分消毒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紧急上市的通知。据此,达尔文实验室入驻企业普研(上海)标准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为社会提供了多项相关测试服务。面对武汉诊断试剂的短缺,据达尔文实验室官方报道,其入驻企业近岸蛋白质科技有限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免费提供100万人份,价值500万元的新型冠状病毒诊断原料。
同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吴凡教授承担市科委《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围绕新冠病毒肺炎的传播模式、发展和扩散趋势等开展研究,阐明传播规律、预测疾病流行趋势,研究制定科学的预防控制策略, 为国家和上海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疫苗是主动预防病毒、切断传播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的疫苗主要还是以控制和防止进一步感染为主。因此,科研人员通过对病毒传播机理研究、动物模型建立、基因组变异与进化等领域进行深入探究,为疫苗的研发、控制和完善新冠肺炎疫情提供长效的防控策略与机制。
1月28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与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战略库与干细胞技术临床转化平台”课题子任务—mRNA合成平台成果,推动了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2月7日,该公司CEO李航文表示,候选疫苗已经提前一周制备完毕,需要经过两周动物实验验证,筛选出最安全有效的疫苗,如果顺利,将通过绿色通道申请临床试验。
但是,在筛选潜在有效药物、研制抗新冠病毒疫苗时,又遇到新的问题:谁来“代人试药”?因此,当科研工作者们正在加紧药物研发的同时,提出了对“代人试药”的实验动物模型的迫切需求。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模式生物研发部副部长沈如凌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新冠病毒可以感染人,却不能直接感染大小鼠。易感动物模型缺失,将会大大影响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和药物、疫苗研发等工作的进程。”因此,构建出一种易于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品系,来助力药物和疫苗研发完成临床前动物实验变得尤为重要。对此,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紧急启动新冠病毒小鼠易感模型的研发攻关,加紧研发抗疫实验模式动物。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的模式生物研究团队联合相关科研团队,通过构建新型冠状病毒受体ACE2蛋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方式,获得一批可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该小鼠模型研发成功后,科研人员可以在这个模型上,研发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疫苗,以及治疗和恢复方法,起到代人试药的作用,在后期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筛选研究工作中起到作用,帮助新冠肺炎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
达尔文实验室驰援抗疫前线
达尔文实验室分基地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级众创空间,由鑫壁晟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生命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共建。该实验室的设立是为了有效地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以及对一些创新研究的扶持和协同。
面对武汉诊断试剂的短缺,达尔文实验室入驻企业近岸蛋白质科技有限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免费提供100万人份,价值500万元的的新型冠状病毒诊断原料。同时,为了保障全国消毒剂的有效供给,达尔文实验室入驻企业普研(上海)标准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为社会提供了多项相关测试服务。
高校科研机构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是发现患者、排除疑似的重要手段,对于疫情防控来说也是基础性、源头性的工作。
2月4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承担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围绕新冠病毒肺炎的传播模式、发展和扩散趋势等开展研究,阐明传播规律、预测疾病流行趋势,研究制定科学的预防控制策略, 为国家和上海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流行病学课题组完成《返城人群疫情防控有待进一步网格化管理—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技术辅助疫情防控的建议报告》还为上海市防控决策提供支撑。
科研院所加快研发,助力体温筛查
体温检测是判断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关键指标,因此,面对公共场所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移动状态下快速、准确、及时检测并筛查出非正常体温至关重要。当然,这对于非接触式的红外测温仪来说,已不是困难的问题,不论是立式红外测温仪,还是手持耳温枪、额温枪等红外检测设备,都能准确达到精度要求。在此类设备中,主要发挥功效的就是能达到医用计量标准和参数指标要求的高精度、高可靠和高稳定性、一致性的红外温度传感器。
疫情期间,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加快生产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红外温度传感器,以支撑国内相关厂商生产。同时,其新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已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多地运用,全面提高了筛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