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高质量园林绿化苗木的思考
2020-03-06袁启华罗殷白正甲杨宝祥
◎ 袁启华 罗殷 白正甲 杨宝祥
林木种苗是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苗木生产水平的高低,品种、结构是否合理,苗木数量、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园林绿化苗圃的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基本形成了生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结构多样化、经营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初步实现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苗木生产从培育传统的、单一的大路苗木,发展到提供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多类型苗木。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有苗圃1243 个,苗圃实际育苗面积达到22.18 万亩,苗木种类(品种)达到970 余个,形成了以国有苗圃为先导、个人及股份制为主体的苗木生产体系,为打造“绿城环绕,鸟语花香”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坚实的苗木保障。
然而,随着北京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的速度、规模、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生物多样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园林绿化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这些对创建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景观、对苗木产品的品种、规格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园林绿化苗木的生产、培育、经营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实现园林绿化苗圃的高质量发展,生产、培育更多的优质苗木,不断满足园林绿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广大育苗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现就如何培育高质量苗木,实现园林绿化苗圃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实施土壤改良
苗圃土壤质量的高低,是培育优质苗木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改良苗圃土壤,是苗木生产、经营的首要任务。据调查分析,北京园林苗圃土壤总体质量不高,土壤物理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低,按北京地方标准《园林绿化种植土壤标准》中的理化指标衡量,大多苗圃土壤处于三类或更低水平,远远满足不了培育高质量苗木的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大多数苗圃的经营理念存在偏差,重产出、轻投入,没有认识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对土壤改良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开展园林苗圃的土壤改良工作,建立土壤改良长效机制,是园林苗圃培育高质量苗木的首要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土壤改良的长期性、有效性、环保性,确保土壤改良贯穿于生产育苗全过程。要因地制宜,根据苗圃土壤的现实情况和实际检测结果,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重点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上下功夫,在方式方法上多措并举。比如,可视苗木生长周期制定轮作周期,让土壤得以休闲,切忌连作;也可结合深翻熟化,增施以绿肥、农家肥和长效有机肥,土壤黏重的可适当掺沙客土;还可以进行林间种植地被覆盖与耕作相结合,林间地被覆盖植物应选择择产量大、生长快、肥效高的植物,以豆科植物为主,结合浅耕除草作业,实现绿肥就地还田。
二、坚持节水灌溉
水是苗圃的命脉,是苗木生长的根基。但北京水资源严重匮乏,苗木生产用水量又相对较大,节水和用水的矛盾较为突出。长期以来,苗圃的灌溉,多以漫灌为主,浪费较大,水的利用率低。近年来,一些国有苗圃进行了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但由于节水设施建设成本过高,灌溉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等种种原因,多数设施处于损坏或闲置状态。北京市发布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要求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统领,把节水贯穿到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对不落实节水管理责任,造成浪费用水、无用水计划或超过用水许可量等要进行处罚。由此可见,未来苗圃发展“节水、治水、用水”情况将成为苗圃能否继续生存发展的关键一环。
面对长期存在的水资源匮乏的严峻形势,坚持科学精准灌溉将是未来培育高质量苗木的发展方向。在未来苗圃的建设中,应把节水工作放在首要地位来抓,要提高苗圃生产管理人员节水意识,加大水资源利用创新,加强节水制度建设;要把节水灌溉和节水设施建作为苗圃基础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节水设施工程建设上,要因地制宜,加强科技引领、技术创新,保证质量;要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的节水理念、节水设施设备、节水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在加以吸收利用的基础上再创新。
三、提升科技含量
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提升苗圃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是培育高质量苗木的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大多数苗圃在生产经营中,习惯于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忽视科技在苗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少、科技运用少、科技含量低,导致苗木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都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生产培育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高质量苗木,必须坚定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把坚持科技创新贯串于苗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引进、推广、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加大科技新产品的应用。就苗木本身的生产培育过程而言,主要包括苗木种植种类的确定和新品种的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培育、苗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不同规格苗木合理密度的确定、苗木繁殖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提高等。在苗圃经营方面,包括土壤的改良、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理、有害生物防治、水肥的高效利用、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防治、苗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等。
四、突出经营特色
苗木培育具有生长周期长、受到市场需求影响大的特点,因此,突出特色、细化分工是实现苗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当前我市苗圃行业的苗木生产分工明显不足,导致苗圃经营存在短期行为,无法形成特色。受市场影响,一些苗圃往往盲目跟风,什么价格高种什么,存在一窝蜂现象,甚至出现恶性竞争。为避免这种现象,只有立足长远、形成合理分工,突出各自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根据苗圃的经营主体的性质进行分工,私营苗圃土地使用权限短,地租压力大,而苗木培育周期长,可生产周期短的苗木或半成品苗木。国有苗圃更多的应承担私营苗圃无法实现的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良种培育,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等社会责任。其次,要从苗木产品的培育上进行分工,具体来讲就是有培育种子的、有培育小苗的、有培育大苗的、有培育草本的、有培育乔木的等等。这样有利于集中技术、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产业化链条。第三,要从政策上引导,提高规模化苗圃创办标准,以相应的团队是否具备、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水资源利用是否节约、环境保护措施是否达标等标准来衡量,从而迫使苗圃经营突出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培育大规格容器苗
在北京的绿化美化建设中,全树冠、带土坨、大干径的大规格苗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期的刚需。但目前大规格苗木的培育大多数仍然沿用传统方法,生产周期长、缓苗期长、起苗时间受限制,土球苗木包装耗时费力。相比传统苗木培育方式,容器苗育苗周期短,运输方便,成活率高,可以四季移栽,栽培可控性强,是培育全冠高质苗木的最佳选择。但目前大规格苗木容器化的培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实际生产中仅是将大规格土球苗、裸根苗简单移栽至容器内进行培养,无法满足高质量、高水平快速发展的绿化建设需要。根据多年对容器育苗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培育大规格容器苗,是一项培育周期长、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立足长远,统筹安排。要建立从种子处理开始到大规格容器苗木出圃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技术体系,要从苗木的种子或芽苗植入容器内开始,随着苗木生长发育,逐步将苗木由小规格容器移植、更换至与苗木生长相适应的较大容器内,直至培育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大规格容器苗。尤其是要注意根据不同苗期选择合适的控根容器,大苗期尤其要注重容器对树根的保护和控制作用,减少出圃时对根系损伤。此外,规划建设好方便、快捷的水肥供给、保障系统,比如滴管、喷灌、小管出流等设施,也十分重要。
六、强化林木有害生物防治
林木病虫害,是影响苗木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防治林木有害生物,是培育高质量苗木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防治方法是以化学防治为主,长期化学药剂的使用,使得许多害虫天敌被化学药剂杀死,一些害虫甚至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以致于病虫害不仅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反而危害更为严重,苗木也容易发生药害,不但影响苗木品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苗圃苗木的无公害防治是培育高质量苗木的必然趋势。有害生物防治要坚持综合治理,多措并举。一是要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合理规划苗木树种、品种的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如:品种分区域交叉栽植,起到隔离病虫害的作用,柏类树种要远离蔷薇科苹果属植物,以防止锈病交互寄主;林下实施天然乡土地被覆盖,为天敌转寄提供食源;土地轮作深翻、浅耕,利于消灭地下害虫或病菌,等等。二是加强物理防治。苗圃可进行人工修剪、树干涂白、安装诱捕杀虫灯、引诱剂捕虫器等。三是要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无论是微生物防治、寄生天敌防治或者捕食性天敌防治都不失为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如防治白皮松蚜虫,可适当投放瓢虫、食蚜蝇等天敌,再在林下覆盖乡土地被以吸引天敌和提供转宿食源,长此以往,“以虫治虫”积年累月,形成相对平衡的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