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文化在江南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06袁佩玲徐文声

广西城镇建设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建筑苏州文化遗产

□ 袁佩玲 梁 玉 闫 晶 冯 琴 徐文声

在我国不同领域中对“吴文化”的定义持有多种观点,在地理上吴文化被界定为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太湖地区辐射至周边城市,如常州、苏州的特有地域文化。也有人认为吴文化是结合太湖周边地区不同远古时期文化的综合精炼而得,还有人认为吴文化是体现当地人民生活和劳动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表述证实了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吴文化从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建筑风格方面,深入且全方位渗透到吴地人民的日常起居中。本文将叙述与分析吴文化在江南建筑中的应用。

1 国内外具有文化背景建筑的现状对比

1.1 国内外对古建筑保护的认知过程

由于英国是最早完成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面临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对古建筑墙体、色彩等危害,使英国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19世纪后,英国成立古建筑保护协会并颁布保护法令,使英国对古建筑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时至今日,在英国很多城市的街头还能看见维多利亚时期的古建筑,无论是大到圣保罗大教堂,还是小到街头充满欧式气息的红色电话亭。

意大利在1960年便成立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协会,其编制相关的研究报告由政府出台法律法规,从保护古建筑本身扩大到古建筑周围的文化环境,由小到大积点成线,成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让罗马文化一路传承,造就了当地人浪漫的艺术细胞。

反观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建筑保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生碰撞时,拆还是留便成了棘手问题。北京城墙拆除后,便建立新的建筑物。“文革”时期为挖防空洞,地上建筑为地下工程一一让步,许多古建筑也因此被拆毁。现如今,北京的地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建地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地安门到鼓楼两侧沿线的地面上古建筑都因此荡然无存。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选择,古建筑旅游景点开放参观以来,游客不雅行为使古建筑造成二次损坏。该现象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各省市开始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相继出台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条例,针对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文化古建筑保护发展的道路。如青岛政府修缮,企业与私人出资,对优秀的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及修复。园林城市——苏州作为文化名城,由政府拨专款派专人做维修,促进拙政园、留园等古典园林花园的发展,增加园林文化的多样性空间。江南地区对古建筑保护的案例如南京朝天宫、常州天宁寺、无锡南泉古城等。

1.2 国内外对古建筑的保护措施

国外对古建筑保护的实践开始较早,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保护机制相对健全。我国设立专项资金由政府拨款对古城古建筑进行修缮,如苏州古建林立,园林遍布,每年花费数亿元资金进行维修。我国《文物法》明确规定对古建筑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实践中付诸行动,在理论中也不甘落后。“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发展,增加高校开设古建筑保护及维护专业,如同济大学建筑系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等。

2 吴文化在民居中的应用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建筑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意识。文化通过不同类型建筑所要体现的东西也有所不同。江南民居以苏州和杭州最具代表性,受吴文化影响,江南民居墙体为白瓦青灰,使用柔美素雅的黑色或棕色木质,虽以黑白色调为主,却不单调。

吴文化在苏州古民居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苏州古民居依水而建,古朴典雅,粉墙黛瓦,体现吴文化中雅和素的特点。苏州民居院落以天井式庭院为主,与北京的四合院类似,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相互连接,包围着中间的小院子。苏式建筑十分重视细节,苏州民居注重因地制宜、空间布局的融洽、建筑与景相协调呼应,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建筑以“水文化”为核心。河、湖在苏州这块宝地蜿蜒着,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水,苏州居民影响着水,水也影响着苏州居民。小桥流水的设计美化城市的同时也美化了生活,烟雨江南也成了一个梦幻的代名词。

3 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吴文化居住方式与现代化社会不相适应

伴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大规模建筑移植、空间复制以及信息资源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的吴文化居住方式在现代化社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如缺少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较为缺乏,居住环境条件简陋以及交通不便等问题。

3.2 吴文化建筑遗产利用不足

苏式古建筑历经千年文化传承,是文化传播、储存、交流的载体,遗留了丰富的吴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砖雕、木雕、传统服饰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刺绣、剪纸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然而当今文化遗产逐渐被忽略,文化建筑的设计也未能完美地展现吴文化特有的风采。

3.3 缺乏吴文化建筑地域性设计

吴文化建筑是江南地域文化的剪影,但随着国际化建筑样式的日益推广,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不断改变,当代建筑逐渐趋向西方化和形式主义化,缺乏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呈现出“千城一面”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吴文化固有的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在建筑设计中逐渐被忽略。

3.4 传统吴文化传承不够导致过度商业化,缺乏文化底蕴

苏州部分乡村地区相对封闭落后,在乡村封建思想影响的冲击下,优良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

人类历史在追求精神文明价值的过程中兴起了文化旅游。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江苏在“天卜才子出三江”之说中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文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苏州则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迎来众人的青睐,古朴自然、恬淡温婉、简洁雅致的建筑风格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现在许多风景区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造再到对外开放都是怀揣着商业暴利的观念,大力建造人工景区、新式房屋、打造商业街,而忽视吴文化建筑,最终营造“假的文化环境”,不仅缺乏文化底蕴,还导致过度商业化。

4 解决措施

4.1 建设吴文化特色小镇

小镇既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是联结城乡的结合体,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特色产业、生活生产相融合的聚集地。与城市相比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成功避免了传统吴文化脱离现代化的轨道。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水网密布,而吴文化的自然属性与水紧密相连,小镇则依水而建,同时小镇建设结合苏式民居,其包括建筑类型、结构布局、装饰图案、色彩的搭配等方面。建筑主体粉墙黛瓦并配以花雕门窗,建筑装饰采用当地的青砖卵石、瓷片等材质进行装饰,在色彩上朴素淡雅;室外置院造林,古朴自然、恬淡温婉。与此同时,对小镇环境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改造以及现代化保护,完善现代化服务系统,努力实现传承与发展并行,保留与保护同步。

4.2 运用文化遗产,振兴民族工艺

吴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小镇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开发各种传统资源,着力发展江南民间工艺,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小镇将为传统工艺品搭建工艺展示与交流平台,一方面对手工艺系列产品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剖析讲解。同时邀请全国各地民间手工艺匠人参与工艺交流并对工艺品进行改造创新,在不断地改进设计、改良技艺、改善材料的过程中,传统工艺品得到传播与进步,也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更能融入现代生活。

4.3 打造吴文化旅游精品,提升小镇文化内涵

(1)从穿着到饮食,从娱乐到实用,小镇推出吴文化旅游相关特色产品,通过有形的物质载体激活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如缂丝、刺绣、核雕、木刻、太湖三白、苏式糕点、大闸蟹等。

(2)以文化节为契机,每逢佳节组织吴文化主题展演,以昆曲、苏剧、评弹等特色表演以及歌舞晚会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同时支持并鼓励在校学生参与小镇特色文化节或比赛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3)完善小镇文化元素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各种配套辅助设施统一规划,将文化元素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中包括绿化设施、交通工具、餐饮以及住所等。

5 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保护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公民的重视程度不足,我国优良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弘扬,甚至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遗失和破坏。任何一个地区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应该继承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需要在原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古建筑形象特色脱颖而出,在吴文化中孕育的特色小镇将在建筑风格中以提升和延续吴文化为重点,立足自然、人文和发展现状本身,创造了特色地域景观,提高了特色小镇的整体形象,从而促进了特色小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相符合,将地域文化根植于建筑之中,才能营造出最特色最地域最吸引人的建筑。

猜你喜欢

古建筑苏州文化遗产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