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与传承
——谈新中式建筑创作

2020-03-06仲东慧张伯坤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中式创作时代

仲东慧,张伯坤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30)

1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公众对建筑项目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建筑的关注点从原来纯粹的建筑物用性要求转移到建筑审美、情怀等精神层面上来。将中式建筑独特的优雅、古朴气质输入现代生活场景中,形成新的建筑空间,满足公众对意境、韵味等精神层面的追求,通过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提高社会影响力,这种对本土建筑文化的情怀始终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中,只要一有条件就会自行苏醒。

2 时代的诉求

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能否和当下的时代元素相融合,在现代背景下完成自己的演变,形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标记,这是新中式建筑需要解决的难题。新中式建筑需要像过去形成的唐风宋韵等时代经典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出属于各自时代的独特风采,这对建筑设计人员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而我国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建筑设计过于强调建筑物用性,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这一使命并未有足够的认识。当下的许多中国风建筑项目中出现了精致的室内设计,优美的外部景观,而到了项目的主角——建筑单体时,却无法达到精致和优美,这是目前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当前的课题

一般来讲,设计的主要问题是解决设计目标问题和设计手段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前者是创作的前提,而后者是创作的保障。

3.1 创作目标解析

明确具有什么样特征的建筑能够在作为当代传统建筑文化新的载体和代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部分设计人员在做这类项目时生搬硬抄,简单地堆砌设计元素,使建筑设计脱离时代节奏,效果也差强人意。一般对这类项目的共识是:现代中式建筑并不是原有建筑形态的复古翻修,而是想办法把现代的风格和古典元素交融,将中式建筑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体系中,并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新载体在现代重生。因此,中式建筑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文化的传承、生活在当下和现在:建筑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建造一栋建筑,而是建造生活的载体。新的中式建筑要形成新的生活氛围,应能够包容舒适、明快的现代生活空间,并且能够用建筑本身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意蕴逸散的传统建筑精华融入现代生活中。用一种新的、带有文化气息的建筑生活场景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2)戒忌因陈袭旧,力主创新: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随着过去的时代而消失,审美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不随时代进步的建筑显然是无法打动新时代的眼光。对传统设计继承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新设计方法:真正了解传统建筑的意蕴(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意蕴),并用这个时代的设计语言将其承继下来。

3)精品化的趋向:有这类要求的项目一般都有较高的项目定位,设计一般走精品路线。传统建筑的特点,不能说是粉墙黛瓦,就可以粗制滥造,设计中要注意摒弃糟粕,提取传统建筑的精华,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品质。

人们期望设计师能够通过设计将传统的建筑形式重新进行设计组合,形成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而不是简单地堆砌,需要设计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驾驭设计元素的能力,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深度分析后,得出一套“量身定制”的方案。每一个元素都要运用恰当,传达出切合时代的技术信息和生活气息,形成拥有中式特色的现代建筑经典。

3.2 创作方法

对这类现代中式项目的设计目标归纳总结后,可以清楚这是一个在有特定限定的情况下去创新的课题,要有足够的设计手段保证设计出来的作品,在结合了时代的信息后,依然能用建筑本身的形体语言把传统建筑中的沉厚的文化韵味表现出来,并能融入现代生活中。对于这样的课题已经有不少人做了不少工作和探索,从符号化到色彩化等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也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固然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更多的是,设计时过多关注具象的单一元素,忽视对整体创作方式和视觉心理把握,过分放大单一元素作用。结果往往反而适得其反,对创作产生束缚。产生的作品不少纯粹就是符号堆砌或者是复制粘贴。有的更是直接采用文案行销,用文案描述来挑战认知。

3.2.1 解读传统

本文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希望能够汲取它能屡经时代变迁而不易其风的创作模式,总体把握它的创作特点,作为创作设计的突破口,使得设计创作能够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意蕴的同时获得较大的创作自由度,从而能够把时代的元素注入进去,形成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设计创新的统一,在新时代完成对传统建筑文化文脉的延续。

传统建筑在创作上由民间匠人来完成,在创作模式上与戏曲小说等民间杂艺一样,同属民间创作体系。这个创作体系与西方建筑的创作有显著的区别。它是一种在共享架构体系下的开源式创作。通过这个共享架构体系保证艺术作品的共性不跑调,同时通过开源来取得多样性,形成丰富多变的艺术作品。在设计类型上,遵循的是大众化审美的产品设计思路。例如,中国的戏曲在同一个剧种下基本同调异剧,一个剧种下的所有剧目是在同一套宫调、唱腔下不断加入各种剧情,最后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剧目。戏剧情节这么加入、宫调唱腔这么配合,这是可以自由创作的。但是一旦把宫调唱腔换了那就不再属于这个剧种了。即使相同的戏剧情节,在不同的宫调唱腔下,也属于不同剧种。在这套中式特色的创作体系中,它天然具备可以进行自由创作的部分,也有不可随意变更的部分,这种方式保证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创作发展过程。

3.2.2 创作要素提取

传统建筑的创作也同样是这种情况。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各个时代的工匠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入自己的智慧和想法,所有的建筑部件几乎都被更换,但从来没有影响建筑的总体风貌。中国的传统建筑始终在某个基调下,不断创新,不断演化,形成了汉质魏骨,唐风宋韵,形象各异的时代建筑经典。但是基调始终不变,中式建筑历经几千年从没断代。很显然,形成中式建筑主导性形象,不是某个元素,在传统中国式建筑中起到像在戏曲中宫调一样作用的是一套构成体系,只有明确和掌握了这个体系,才能在自由创作的同时基调不跑偏。

这是一套基于木结构特性的营建美学,它根据人对事物的观察习惯和行动路线,形成的动态多重构成关系。对应人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整体性需求、稳定性需求、细观欣赏性需求3个层面——按前后从属关系分别形成三重构成,形成一整套独特的形体处理手法。先是由外飘的上部屋盖形成水平关系体量和台基或地面形成上下耦合关系,在远视距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形体关系,并借组耦地关系,形成巨大体量感,形成第一重构成,满足远距观赏需求。这道构成关系奠定了建筑气势宏远,进深大气的总体基调,构成特征突出,强调与大地的耦合关系;横向修构为主,竖向挺拔感少,即使是高层建筑,也是通过层叠构成来处理,不破坏横向构成,不形成西式意义上的立面。

在这层大的整体关系下,随着人的走近,视觉能够进一步观察建筑构建信息时,则是通过清晰的支撑体系来表达结构逻辑关系,用结构构成来形成第二重构成关系,用力学关系来满足人的视觉需要,并形成力学美感。在中式建筑中,这层关系即使不是构架承重的砖砌建筑,也会用砖碉表达出来,结构不破坏横向修构的总体形体关系,并对总体形体关系形成信息补充。不强调竖向关系而更强调力学关系。

最后,当近到视觉不能看及建筑全貌,只能观察建筑局部时,通过在对应视觉停留点的地方布置丰富的建筑细节,通过细部构成来满足品观心理上细赏把玩的要求。为此,中式建筑在细部处理上积累了角兽、云纹、斗拱等一系列丰富的细节处理方式。中式建筑的立面其实是可以不存在的,设计上过度强调,反而会破坏视觉构成次序。但是作为这套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细部却不可或缺(这也是为什么当下许多简中项目会简出农宅效果来)。这3层构成体系按形体、结构、细部的从属关次序组合成一整套动态构成体系,它伴随着人的活动路径展开,从人的视觉心理和观察事物的习惯出发,迎合人对事物的远观近察以及视觉心里,对建筑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表达和交代。它定下了中式建筑形体的主要基调和特点,与建筑色调共同构成中式建筑单体的两大要素。

中式建筑在用色方面,因为封建机制对用色约束问题,中国的工匠在色彩方面较擅长于对材料本色组合的处理。一般用桐油刷木的深棕色、木材原色和粉墙黛瓦等材质的自然色组合,形成主体色调,再加上环境色拔亮。定下中式建筑特有的古朴、自然色彩基调。

4 设计应用

中式建筑独特的构成手法和色彩处理方式两大要素奠定了中式建筑单体整体大气,气势宏达,局部构成层次丰富多变的整体基调。加上古朴而不失明快建筑色彩,形成了富有文化沉淀韵味的建筑,尽管建筑平面单一,但是建筑形象绝不乏味。把握住这两个要素,就可以放手去创新,尽管现代建造工艺和材料和传统的工艺材料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设计中遵循住这一法则,即使加入现代或者西施元素,只要构成法则应用得手,也一样可以把现代建筑设计出古朴古香,而又现代感时代感十足的建筑来。从一些具体细节操作上来讲:(1)不能有太强的立面感,实践中大片的白墙容易破坏构成次序,建筑的体量感来自屋盖,而非墙体;(2)必须有很强的上下耦合构成,尽量由屋盖来形成体量感;(3)注意环境的加成,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形成院筑融合的组合关系。目前,在许多项目中都已有应用,均取得了不错的项目效果,希望在设计人员的共同探索和设计下,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的时代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再一次焕发出他的风采,并且形成新时代的建筑文化。

猜你喜欢

中式创作时代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一墙之隔》创作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