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膈下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四黄散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2020-03-06何振芝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二聚体

何振芝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中医院 茂名525400)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危重程度不一,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该疾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发病后可累及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严重者甚至累及全结肠。临床症状表现为脓血便、腹泻、里急后重、腹痛,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下腹部位存在明显压痛感,经结肠镜可观察到黏膜存在多发性浅溃疡、水肿、充血,细颗粒状隆起且伴随脓血性分泌物和多发炎性息肉。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激素、抗感染药物治疗为主,但难以达到根治效果,后期复发率高[1~2]。中医药治疗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3~4]。本研究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四黄散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及《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中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便血、腹泻、腹痛时间超过6 周;年龄满18 周岁;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肠梗阻及肠穿孔;恶性肿瘤及中毒性巨结肠;心脏病及肝肾功能障碍。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23~58 岁,平均(40.5±5.6)岁;病程6 个月~11 年,平均(5.8±2.5)年。观察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26~55 岁,平均(40.5±5.2)岁;病程6 个月~10 年,平均(5.3±2.1)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国药准字H20143164)口服,1 g/次,4 次/d;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国药准字S10950032)口服,420 mg/次,3 次/d。观察组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四黄散外敷治疗。膈下逐瘀汤组方:当归、党参、延胡索、赤芍、炒白术各15 g,牡丹皮、川芎、乌药、枳壳各10 g,香附、桃仁、甘草、红花各5 g。如患者存在严重脓血加秦皮、白头翁各15 g;如患者存在严重畏寒情况加桂枝、炮姜各10 g。将以上中药材制成颗粒,1剂/d,2 次/d。四黄散组方:大黄、黄连、黄柏、黄芩各25 g,研磨成粉剂加蜂蜜进行调制,敷贴于腹部位置。两组连续用药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2)临床疗效。以《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和《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为依据,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命体征趋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黏膜病变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经肠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溃疡病灶完全消失;有效,经肠镜检查,黏膜恢复2级及以上;无效,经肠镜检查,黏膜恢复低于2 级或出现恶化加重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

D-二聚体(μ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血小板(×109/L)治疗前 治疗后50 50 tP 299.6±66.2 301.4±62.4 0.139 9 0.889 0 146.5±65.2 186.3±54.6 3.309 2 0.001 3 2.37±0.58 2.38±0.61 0.084 0 0.933 2 1.42±0.69 1.89±1.34 2.204 9 0.029 8

2.3 两组黏膜病变疗效比较 观察组黏膜病变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黏膜病变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疾病,发病率不受年龄限制,其中又以20~30 岁青壮年群体最为多见,且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5~7]。目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临床尚无明确定论,可能与感染、遗传、环境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相关。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多通过病理组织学及肠镜进行确诊,主要表现为脓血便、腹痛、腹泻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脊椎炎、皮肤红斑、口腔溃疡、心肌病变、肝脏病变等,病程较长,反反复复,治疗难度较高。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剧还可能引起中毒性巨结肠、活动性病变及癌变。相关资料统计,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率在10 年内可达3%,10~20 年达75%[8]。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及手术等,不仅治疗时间长,见效慢,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痛苦,加大患者经济压力[9]。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痢疾、便血”范畴,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寒湿、湿热内蕴肠腑,气滞血阻、腑气不通所致,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为原则[10~11]。膈下逐瘀汤记录于《医林改错》,主治肾泻久泻、膈下瘀阻气滞。方中赤芍、当归、川芎具有养血活血功效;丹皮、红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等功效;枳壳、香附、乌药、延胡索可起到行气止痛作用;炒白术、党参可益气健脾;再配合秦皮、白头翁、甘草等,可使患者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对肠壁循环起到改善作用,从而使溃疡快速愈合。四黄散主要由大黄、黄连、黄柏、黄芩组成,其中黄芩可使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并对肠管蠕动起到抑制作用;黄连具有麻痹、镇痛作用,还能使白细胞吞噬力提升,抑制癌变;黄柏可更好地保护血小板;大黄对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可起到抑制作用。诸药合用发挥抗血栓、抗凝、改善微循环作用。目前,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局部灌肠为主,操作难度较高,且药物仅能达到患者乙状结肠部位,针对降结肠或以上病变患者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四黄散外敷通过皮肤吸收可改善患者肠道病灶,且毒副作用更小。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与活化因子ⅩⅢ产生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纤溶过程标记物与降解产物,具有非特异性特征。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呈高凝状态,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组织出现溃疡、坏死,因此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同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毒素等细菌、基底膜胶原等产物,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研究表明,膈下逐瘀汤加减内服和四黄散外敷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腹泻、腹痛症状,达到活血止痛效果,同时还可使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降低,改善患者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肠壁微循环,避免高凝状态,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最终促进患者溃疡创面愈合,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00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不同用药,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观察组黏膜病变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膈下逐瘀汤加减内服和四黄散外敷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二聚体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
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
肠疡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5例结肠镜象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