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初心使命 切实增强“四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
——新华社践行“四力”报告会暨2019年新闻学术年会综述

2020-03-06谭林茂李成申琰

中国记者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社四力新华社

□ 谭林茂 李成 申琰

2019年12月19日,新华社践行“四力”报告会暨2019年新闻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讲话,总编辑何平主持会议,副社长张宿堂宣读社党组《关于在全社开展向西藏分社学习深入践行“四力”的决定》。西藏分社代表及中国记协、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作了发言。

本届年会主题为“践行初心使命切实增强四力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与会同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对照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紧密结合当前传媒业发展趋势,深入研讨,积极为新华社事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履行“喉舌”“耳目”职责

蔡名照在讲话中指出,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年来,新华社深入贯彻总书记要求,把增强“四力”作为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实施“四大工程”“五大能力建设”,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全面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中,西藏分社将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作为践行“四力”主战场,出色履行了党的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书写了新华人忠诚信仰、不懈奋斗、不辱使命的亮丽篇章。

蔡名照要求,要以西藏分社为榜样,进一步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锻造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好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一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地履行新时代新华社职责使命,让“新华社记者”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二要厚植扎根人民情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精神,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发挥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扎下新闻业务之根、人生价值之根、为民情怀之根。

三要强化社会实践锻炼,把实践当作最好的课堂,深入基层一线锤打和磨练,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成熟起来,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四要永葆拼搏奋斗本色,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满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艰难环境中锤炼思想作风、磨砺意志品格,在重大斗争和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

五要增强履职尽责本领,立志当“好记者”“大记者”,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勤于钻研、锲而不舍,掌握一流职业技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真正成为新闻工作的“专门家”。

六要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坚持内容创新为本,挖掘更多感人故事、生动案例、典型人物,运用更加丰富的新闻样式、话语方式、传播形式,不断扩大新华社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蔡名照强调,践行“四力”,各级领导干部要落实好“表率工程”,履行好“首席编辑”“首席记者”职责,带头到最边远、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去采访调研,既要亲自采写稿件,又要加强对年轻记者的“传帮带”,把抓业务和带队伍结合起来,推动更多优秀记者尽快成长起来,使全社队伍始终保持活力、走在前列。

何平指出,全社同志要按照名照同志讲话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西藏分社为榜样,在增强“四力”的新闻实践中不断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不断从“高原”向“高峰”攀登,更好地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在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西藏分社段芝璞、张京品、普布扎西、王沁鸥、陈尚才等5位代表结合本职工作,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在雪域高原践行“四力”的故事和体会感受,生动鲜活,情理交融,让与会者深受感动。中国记协、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对西藏分社深入践行“四力”给予高度肯定。

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抢占新时代传媒发展创新制高点

2019年新华社党组作出了实施三项改革、六项业务建设的部署。三项改革,即是要理顺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深化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这些改革都紧紧围绕党中央对新华社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支柱性工程。六项建设,是要建设智能化编辑部、现代化分社、海外全媒体编辑中心、大数据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智能化业务大厦。这六项建设都是事关全社长远发展的重大创新性工程,对于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抢占新时代媒体发展创新的制高点具有重大意义。

□ 2019年12月19日,新华社践行“四力”报告会暨2019年新闻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

在12月19日下午的分论坛“智能化编辑部与现代化分社建设”上,与会同志围绕在新闻实践中践行“四力”、发挥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探索新的产业形态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出席分论坛并讲话。在听取与会同志发言后,刘思扬强调,践行“四力”是基础,要夯实“四力”基本功,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采编队伍;转变观念是关键,要按照“融合发展、移动优先”要求,源源不断打造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优质内容产品;人机协作是趋势,要推动技术工作由保障向引领转变,大幅提升新闻生产传播效率。希望大家把问题抓在手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新媒体中心陈凯星、音视频部孙志平、北京分社骆国骏、新疆分社陈晓虎、参考消息报社廉海东、音视频部张平锋、新华网刘冬、参考消息报社王亚宏、湖北分社李鹏翔、国际部彭茜、教育培训中心李成等论文作者作了重点发言。

(一)践行“四力”新要求

与会同志分享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先进事迹发掘报道的“成功密码”,指出:新闻品格和政治判断是引领报道的“航标”;红色基因和红色气质是滋养报道的“沃土”;践行“四力”和不懈传播是夯实报道的“基石”。国内分社增强“四力”要把握好三个维度与境界:一是要从重要节点报道维度提升“四力”融创境界,二是要从敏感领域报道维度提升“四力”专业境界,三是要从舆论监督报道维度提升“四力”品格境界。

与会同志认识到,在5G时代视频表达必将成为主流,短视频将成为视频文本的主流传播介质,形成新的传播格局。传统主流媒体只有紧紧抓住短视频这一“风口”,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实现战略突围。全媒体采编人员培养和教育培训工作应遵循全媒体发展规律,从舆论引导能力、整合传播能力、跨媒介叙事能力、用户思维与“网感”、数据分析能力等方向不断深入,全面提升采编人员的通用能力、可转移能力和独特能力。

(二)增强智能新驱动

与会同志认为,智能化编辑部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它在发现、采集、生产、分发、反馈五大环节首次实现新闻生产全环节创新,包括智能技术体系、智能产品体系、智能硬件体系、数据支撑体系和机制制度体系这五大体系;推出了媒体机器人、AI合成主播、现场云、时政动漫平台和“鹰眼”智能监测系统这五套生产系统。新华网致力于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知识化转型发展,将其充分融入到“超级编辑部”项目建设之中,赋能设备、移动化、视频化、内容创作、数字化生产。“超级编辑部”未来应在探索未来媒体形态,构建数据生态,人机协作、磨合团队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与会同志指出,北京分社等在持续推进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包括:优化架构,理顺机制,培养全媒体采编人才;明确定位、苦炼内功,探索融合报道科学采编流程;巧用外脑,做大增量,实现优质内容传播价值最大化等。湖北分社搭建的“5G传播创新实验室”这一创新平台已成为新技术应用的“磁力场”、新产品策划的“孵化器”、新业态研究的“梦工厂”。主流媒体应大胆创新探索,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对创新产品的展示推介,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探索业态新布局

与会同志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现已处于与社会现实全面接轨的“高速成长期”,主流媒体应积极进入区块链赛道。可以依托新闻研究机构与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合作研究;开设跟踪聚焦区块链行业的媒体或栏目,服务引导这一蓝海产业健康发展。音视频业务体系亟需优化,要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加强采集协同,以“增”“调”“合”的方式调整人员结构,以5G、人工智能、4K、8K等前沿技术为抓手再造生产流程,强化用户连接。

与会同志认为,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的崛起重塑了美国人的新闻阅读习惯,但存在高质量信息的搜索效率低下、算法偏见和假新闻等缺陷。这给纸媒留出了时间与空间,传统媒体的专业知识和公信力应是其在新形势下安身立命之本。报纸“杂志化”或许是未来适应新阅读习惯的一条发展路径。《纽约时报》、BBC等传媒机构在“声控智媒”方面进行了初步应用,但在个性化内容、互动方式、广告植入模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传媒机构可与科技公司“联姻”或组建技术团队,开发适合“声控智媒”的智能音频产品。

三、加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增强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

新华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外宣机构,长期以来在党和国家外宣事业中发挥着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进程,为加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热切期盼,为加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新华社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加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12月19日下午的“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新路径新探索”分论坛上,与会同志从新华社事业发展实际出发,围绕涉华国际舆论热点重点,就如何增强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新华社副社长严文斌出席分论坛并讲话。在听取论坛发言后,严文斌指出,增强国际话语权,必须努力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必须优化传播方式,不断丰富拓展传播渠道;必须加强议题设置,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必须着眼肩负的职责使命,为实现社党组内外并重战略目标多做扎实工作。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姜岩、北美总分社周效政、非洲总分社李生江、欧洲总分社翟伟、福建分社顾钱江、对外部黄燕、新闻信息中心孙玉遐、国际部刘丽娜、新华网夏小鹏、对外部张正富、国际部杜健、辽宁分社徐扬等论文作者现场或通过视频作了重点发言。

(一)探索总书记报道对外传播新范式

与会同志指出,国家领导人形象塑造要最大程度符合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要抓住总书记出访的契机,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

与会同志主张,要围绕重大节点主动设置议题,运用小切口大主题的生动叙事方式,深入国内外基层针对目标国讲故事;要创新话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要发挥小语种专业调研优势,探索打通内外、多语种联动的组织策划模式。

(二)抓住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难点

与会同志认为,“西强我弱”的国际传媒格局并未改变,要避免与西方媒体打消耗战。从战术层面上,国际传播可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可以把非洲总分社作为新华社国际话语权建设的一个桥头堡,使非洲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可靠的根据地。要增强国际舆论斗争的针对性,应抓住主要矛盾,让传播更有效。如在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要抓住国际议程设置、国际舆论主导控制、国际理念贡献、国际事务定义等关键领域;在中国形象的塑造权方面,要抓住以西方新闻规律的形式表达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这一关键,以生动深入传播中国信息为根本,以解西方之疑、释西方之惑为关键。

与会同志还以中美贸易摩擦报道为例总结了一些对外传播具体策略。一是要始终保持报道的底气和自信;二是要跳出大城市,脱离“舒适区”,将报道与加强“四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听民声、察实情、抓“活鱼”;三是要巩固自采、涉华和英文报道,强化创新和融合意识。在摄影、视频报道中要充分运用无人机拍摄、4K高清、网络和海媒平台直播等技术手段。

(三)培养国内分社专业化英文记者队伍

与会同志认为,打通国内国际报道是大势所趋,新华社在融合内外报道方面具有三大优势:健全的报道网络、强大的报道力量以及内外交流机制。要从机制融合、平台融合、人才融合三方面着手,将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传播效能,通过物理融合向化学反应转变。地方新闻对外报道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以小见大、细节丰富、宣传味淡、人情味浓的故事较受欢迎。分社记者具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强大的采访突破能力,在报道多样化的中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海外受众了解真实的中国,逐渐改变其误解、偏见和错误认知。

与会同志意识到,培养专业化的英文记者队伍是落实社党组内外并重要求的关键环节。分社要因地制宜,完善机制、营造生态、探索路径,努力提高分社记者从事英文报道的专业本领和成就感。须在提升能力、增强意愿和讲究方法上“三管齐下”,不断释放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增强中国新闻国际话语权

与会同志认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互联网加速定义全球舆论场,这是当前增强中国新闻国际话语权面临的鲜明时代特征。增强国际话语权需要新路径新探索。要保持定力,保持清醒与冷静;要回归传播规律,围绕“独”“新”“融”三个字久久为功。要增强对外报道的有效性,转变观念,创新传播手段、方法和话语表达,借嘴说话,善用社交平台推出可视化产品和图片故事等。在对外传播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国一策”“因国施策”,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新闻产品的普适性,从内容、形式、话语上找到对外传播对象国的“最大公约数”。视频化的内容产品具有生动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适合开展对外传播的产品形态。

与会同志还分析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国际热词,总结其成功传播的背后原因、传播特点和规律,分析其对提升我国媒体议题设置能力的几点启示,包括:扶助学者,发挥学界舆论引领;内外并重,放大媒体扩音作用;认识价值,看清客观风险警示;加强调研,做好我方议题对冲;分清对象,抓住关键少数受众等。

猜你喜欢

分社四力新华社
再创新高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视界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