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思政课的方法与途径初探

2020-03-05刘洁梅

师道·教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用书班规育人

刘洁梅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根本宗旨在与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教材的整体设计和内容编写都是围绕着上述要求而定。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上好思政课?它有何途径和方法呢?

一、认真研读教学用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1.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用书对教材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作了详细的说明,旨在培养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促进小学生与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材编写特点有系统性、全面性,教材内容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理念上注重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行的关系,既是“教本”也是“学本”;3.依据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采用分散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落实法治教育。如,六年级上册开展以宪法精神为系统的法治教育,突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4.教材的微观结构中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设计,是教材的重大突破;5.《教学用书》给予教师有九条整体性的教学建议,实用性强。

教师只有认真去学习领会教学用书,才能避免和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并在微观(即课堂教学)上不偏离宏观(教学用书)的指导,为把握思政课育人的方向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优化课堂活动

面对既是“教本”也是“学本”的教材,教师的“教”要有新的思路,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教”为“学”服务。因此,教师的“教法”应体现层次性和侧重性。

1.突出教学的层次性。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层次依次递增,每一篇课文均由2-4个二级标题组成,每个标题为一课时,每个标题正文栏目包括“活动园”“交流园”“小贴士”“知识窗”“相关链接”“阅读角”“故事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导”的作用,而不是说教式教学,在相应的教学认知、行为反思、情感体验等活动中学习新事物,培养丰富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得到提升。如果一个学习活动是以范例作为引入,那么在这个范例后面,会留有让学习者结合自身经验学习的提示、方法和空间;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开放性的,那么活动过程就是学习者整理、加工和提升自身经验的过程。如,第七册《这些事我来做》中,内容有“家务擂台赛”“愿做哪种人”“不让做怎么办”“与家务活签约”,课堂中我们进行叠衣服、收拾书包、整理书柜、小剧本扮演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做家务的益处,学会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坚持做家务劳动的精神,这就是学生一个自身提升的过程。

2.通过教学活动,体现课文教学的侧重性。现行的教材,每篇课文在明理和活动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明理型课文其教学侧重点应放在明理上,而活动型课文的侧重点应放在活动方面。如,第七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中的“班规”两字体现本课重在理。教学时教师要讲清楚班规的作用,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制定班规。难点是如果有人破坏了班规了,该怎样处理。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明确班规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材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因此,教师不能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课,不能把道理、观点生硬地塞给学生。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

三、因课定活动,提高育人实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不单单是思政课时的教学,它寓于各科教学活动之中,各科的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生活体验。特别是各科的活动章节,是各科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它对巩固所学课文内容、伸延课外知识,发展人的全面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活动章节教学自始至终突出学生自主参与性,体现趣味性、实效性,以达到育人的最佳效应。它可以是小品、课本剧、讲故事、数字趣味游戏等。我们要不拘一法,因课而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让学生在进行自说、自演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情节、维妙维肖的表演,去唤起“观众们”的共鸣,领悟体会其教育意义,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

教无定法,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园地里,我们要不断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立德樹人,以德育人,探索出最优的育人途径,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用书班规育人
Create Rules For Your Classroom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班规要科学合理
吃书与用书
关于农家书屋用书出版的几点思考
“另类班规”不妨宽容视之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