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 品析人物
2020-03-05李莉萌
李莉萌
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善于发掘主题,开发案例,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解读课文,品析人物。
一、“抓事例”解读法
写文章时,为了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或精神品质,通常会选择具体事例来表达,这样,自己的观点才有说服力,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此类课文,我们可以采用“抓事例”解读法。
如《文天祥》一文,记叙了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三個事例,用小标题归纳为:1.组织勤王军,奋勇抗元;2.不幸被俘,严词拒降;3.关入囚室,宁死不屈。为了把事例写具体,本文最主要抓住了对文天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讴歌了他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观环境”解读法
恰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品质、心情,为刻画人物作铺垫,能使文章更生动、感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描写,解读课文,品析人物。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主要写了为夺下391高地,邱少云潜伏时遭受烈火焚烧,仍然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事。课文先描写我们当时的环境——离敌人很近,说明处在危险的境地;接着描写了大火燃烧的环境,烘托出邱少云的痛苦。课文两处的环境描写为刻画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伟大形象作铺垫。
三、“重点面”解读法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课文,既给人以整体感,又可以让人很真切地品析到人物的品质。
如《商鞅南门立木》一文,记叙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课文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商鞅,而是重点描写老百姓的“言”、“行”。课文前面对老百姓的一个概括性描写就是一个“面”,后面对小伙子的详细描写就是一个“点”,这种描写人物群体的方法称为“点面结合”。本文通过“点面结合”反应了老百姓对商鞅变法前后态度的变化,反衬出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人物形象。
四、“思侧面”解读法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不从正面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写可以丰富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烘云托月的效果。
如《一个这样的老师》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怀特森老师,可是却对我们进行了描写。一是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喜欢——吃惊——愤怒——领会良苦用心”,突出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独特的老师。二是描写了“我们”的行为变化: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科学课之前和之后,“我们”的行为变化:不习惯质疑——学会了新怀疑主义——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我们的生活,再次突出了怀特森老师的独特。文中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我们的行为变化的侧面描写,鲜明突出了怀特森老师的特点。
五、“扣题眼”解读法
文章标题是作者对课文的内容的一种浓缩和概括,因此总会有一个关键的字、词,那就是我们所说的“题眼”。题眼就是一篇课文的“眼睛”,文章的“灵魂”,它直接透射出文章的情感、中心、内容或写作特色。扣课题,从“眼睛”入手,研读悟,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色等。
如《永生的眼睛》一文,读了课题后,我们脑海中会出现疑问:作者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永生的眼睛”具有怎样的深意?我们可以紧扣题眼研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这篇文章以“眼睛”为线索,讲述了琳达一家三口人先后捐献角膜的经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琳达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六、“寻对比”解读法
对比描写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如《穷人》一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作者托尔斯泰巧妙运用了对比描写的艺术手法进行渲染和铺陈,营造出极端的反差,塑造出光彩有力的人物形象,构成小说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屋外环境恶劣和屋里环境温馨对比,体现了桑娜勤劳的品质,桑娜行为的果敢和她内心的矛盾对比,突出了桑娜的善良和淳朴,物质的贫穷和精神的富有对比,突显出渔夫和桑娜富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留两个孩子的高尚品质。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