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先读后写、读文本与悟生活习作指导初探
2020-03-05张玉平潘浩
张玉平 潘浩
从整套统编版教材来看,“议论性文章”这个概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如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下册《最苦与最乐》,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为什么这样安排”“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是每位老师备课时思考 的问题;与概念相比,“议论性文章”的提法和以单元组合的形式是第一次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在九年级上册三次的议论性文章“写作”任务里,有两次明确提出“写议论文”而非“议论性文章”,这是由课内教读与自读走向文体写作的显性标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表述为:“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议论文”“议论性文章”两者细微的区别如果学生不搞清楚,课内所“读”与指向所“写”就会让学生习作起来无所适从,习作的质量也可能会大受影响。鉴于此,我将九年级上册两个单元的议论性文章进行整合,从阅读课内文本到尝试写作,分步实施教与学的进程。
一、整合教材知晓概念,关注读写训练标高,为习作奠定基础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强调“优化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能‘沉淀下来多读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让这个理念真正落地。首先,我带领学生通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采用“双线组元”、被安排在一起的“议论性文章”们是否就真得长得一模一样;此环节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把九年级上册写作布点中的“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三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让学生明确相关概念及各自的表达特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性合作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制作简单的表格,对本单元“议论性文章”进行清晰而简单的区分。具体如下: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共同阅读与整合,学生基本能够明白“议论性文章”涵盖的面比较广泛,写法特点也各有异同。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得出一个结论:“议论性文章”的提法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概念的扩展,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有观点,讲道理”。恰恰这种“有观点,讲道理”对即将升入高中的初三学生来讲,无论是培养他们受益终身的阅读与写作习惯,还是与人交往时必不可少的说理习惯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应该就是“为什么这样安排”“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的编写意图之一。
接下来,深度解决“如何引导学生学”的问题。我用一篇教读文章作为范例,从体会并解决教材安排的“阅读标高”做起,让学生深入文本,做到“读”中有数,继而达成“写”时有料。我选取的是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采用了独立思考与细读归纳法。在扫清字词障碍和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课后的“思考与探究”第一、二题,“积累与拓展”第四题。这几道题,是学生能否准确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内容,能否合理使用论据的检测;是引导学生思考并关注论点和论据、形式和内容互为勾连、合乎逻辑的深层要求,也是指向议论文写作或议论性文章写作必须达成的条件。这一环节为学生下一步的习作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提供支架多元整合,补充材料比較认知,把阅读向课外延伸
习作之前,我们要弄清楚写作对象。对“典型化的议论文”和“议论性文章”进行清晰而简单的区分,是习作前又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统编版语文教材告诉我们优化“教”与“学”关系的两个“延伸”中的“课外阅读延伸”再次唤醒了我的灵感——从课外选取资料,为学生提供对比学习支架。我挑选了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理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与课外比较经典的议论文《谈骨气》(吴晗)进行对比阅读。阅读的形式依旧采用小组合作,阅读用时15分钟,之后用15分钟的时间讨论、研究、查资料,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表格最终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接近理想状态。趁热打铁,在这个环节之后,我们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对上述表格进行再次完善归纳。最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典型化的议论文相比,“议论性散文”更具有可读性,有些时候它更为活泼感性,比如毕淑敏的说理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她用文学性的笔法进行描绘、阐述,在论述三间小屋的内涵时不是单纯地讲道理,而是进行形象化地描绘:“……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学生在严整论证说理的议论文单元读到这样笔法的文章,会觉得文采斐然、抒怀畅快,更加能够产生共鸣。
三、走向社会细心观察,聚焦民生视野放大,在实践中学习说理
按照统编教材九上第二单元“单元目标”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学完《敬业与乐业》(演讲稿),《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一专封信》(书信)等四篇议论性文章后(加上七、八年级已经学过的四篇议论性文章),学生已初步了解“议论性文章”和“典型化议论文”的异同,这个节点需落实统编版教材“向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这一理念,趁热打铁把“读”和“写”知行合一、把“读文本”变为“读生活”把“读生活”变为“写生活”是最好的时机,于是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1.每组选定一个能反映社会、学校、家庭生活的典型事例、现象(可图文并茂),用客观、理性简洁的文字概述。
2.为本组选定的事例、现象提炼出论点。
3.为观点挑选恰切的论据:事实、道理论据。
4.用两节课交流。
经过小组合作和组员们的共同努力,展示课取得了成功。
此次的小活动,变指令性写作、枯燥的文体写作为学生自愿论说性活动。学生的观点均来自于他们的现实生活,是鲜活而明晰的,他们的观点更是具有年龄特征和新时代青少年的个性,整体上来讲,学生对于事物看法的乐观阳光、以及积极思辨的说理能力和水平确实让人敬畏。为接下来的单元文体写作(议论文或议论性文体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