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乐学”体育课堂的构建
2020-03-05黄茜茜
黄茜茜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如在跳绳项目中,有些孩子能轻松跳到150个以上,而有些则处于零基础;有的孩子在坐位体前屈测试上能够轻松拿满分,而有些一直处于负数状态。面对不同的起点,体育教师如何能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给学生们播下“乐学”的种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体育核心素养与“乐学”课堂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因此,体育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是技巧的训练,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注重品德的培养,这也是体育课应该追求的目标。为了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当中,构建“乐学”体育课堂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二、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乐学”体育课堂的关系
“乐学”课堂的构建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规则意识较差、善于模仿、表现欲和好胜心强、渴望得到表扬、会积极举手与教师互动,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特点,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选取适合孩子的游戏、情境、比赛等,不断制造惊喜、创新,让孩子保持对体育课堂的浓厚兴趣,同时注重课堂常规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教师要注意安排分层教学,不适宜过量运动,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导致孩子们对体育运动产生恐惧、逃避心理,影响运动积极性。
三、一年级“乐学”体育课堂的构建策略
1. 师生关系和谐化
第一,从意识上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第二,一年级学生还有很多幼儿特征,因此教师要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审视自己的教学,多用激励性语言、童趣的故事或者动画片与学生产生共鸣。第三,对“学”的重视程度要大于对“教”的重视,对于技术动作要领,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学、自练,再共同探讨,多给学生自主体验的机会,培养其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尊重和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并通过分层、小组合作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互帮互助的体育品质。
2.课堂常规规范化
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年级学生好动、随性、注意力时间短、稳定性差,对于课堂常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定位室内课,与学生一起回忆以往的经验,并探讨新学期的计划,从思想上让学生重视体育课。每节课的前五分钟是练习队列、队形,教师应以响亮的口令、整齐的动作让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兴奋状态,用心品味每一个身体练习,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制定目标灵活化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定位不清或者不准,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如迎面接力跑一课,笔者将教学目标按三个层次进行定位,一是通过尝试练习及相互讨论,知道如何拿棒和递棒才有利于交接;二是知道递棒后从接棒人的右侧过,到队伍后面站好;三是接棒、递棒与摆臂动作在跑的过程中协调完成。这三个目标在难度上是呈递增趋势的,能按第三个要求完成是最理想的,但是往往有些学生无法达成,那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降低难度,将目标定在一或者二。
4.准备活动多元化
准备活动是快乐体育课的重要开端,教师可以给学生制造惊喜,带来不同形式的准备活动,如游戏、配乐韵律操、辅助动作练习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乐学”课堂的建立。如将单一的绕篮球场慢跑改成在音乐《加油歌》的伴奏下绕点蛇形跑,并在跑的过程中相互击掌鼓励,孩子们瞬间就流露出期待、兴奋的表情;在多种形式的单、双脚跳动作方法教学中,教师设计“兔子舞”作为准备活动,不仅与主教材进行了结合,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组织形式多样化
游戏的趣味性符合了学生“爱玩”、活泼的天性。将主教材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对于突破主教材重难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折返跑动作的重难点是快速蹬地转身、上下肢协调配合,教师可以设计“老鹰抓小鸡”“贴膏药”等快速躲闪游戏,并向学生提问:“当快被老鹰抓住时,我们怎么做才能逃得快?”这样引出蹬地转身,迅速折回。
情境教学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情境,将教学内容变换形式,成为情境中的一部分。比如,小学生在学习障碍跑时,教师可利用小学生都比较熟悉的鸡毛信的故事创造情境。教师先给同学们讲述一遍鸡毛信的故事,再讲解一下运动要领及最终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将运动器材作为路障放置在跑道上,让学生在送鸡毛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穿越这些障碍,到达目的地,完成运送鸡毛信的任务。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解决困难的态度比较坚定,可以较好地穿越障碍,从而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也发展了体育品德。
6.品德渗透无痕化
单一的教学活动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厌倦,体育教师要在活动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比如,以小组接力形式开展障碍赛接力跑,学生跨过、钻过、爬过障碍物,学会相互鼓励、团结互助;趣味定向跑,设置趣味打卡,不仅锻炼了耐力,还培养了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两人三足缚足跑或多人缚足跑,在跑的过程中虽然会有个别学生因跟不上节奏而摔倒,但是学生不气馁,站起来继续前进,这就是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
7.激励评价即时化
激励评价能够使学生在课上获取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尤其对于部分对体育课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来说,鼓励性的语言就像是冬日里的阳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力量,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每一個孩子,尤其是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并对其进行积极的鼓励;要能细心地看到学生的每一次成长,每一个进步。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不断激发每个学生的运动潜能,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尽情释放运动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