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2020-03-05汪丽萍

创新 2020年1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制约因素高质量发展

汪丽萍

[摘 要] 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影响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作用尚未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难度较大、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等。要实现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青海省必须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绿色新型产业体系,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推进经济开放型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市场、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作用,把脱贫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1-0034-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西部地区追求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地方资源环境等因素的特殊性和发展实际。青海的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又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向青海各级党政干部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要求,其中两条便是“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正视青海省情特点和发展实际,改善多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和发展比较落后的面貌,必须因地制宜努力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015年,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该议程呼吁各国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党的十九大更是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所谓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報告中这样表述: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两大原则,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②。可见,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和鲜明体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③。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运行质量、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民族省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2018年7月,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若干意见》,对深入实施“一优两高”做出战略部署,提出要着眼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推动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青海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将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具体化、实践化的鲜明体现,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全面把握和准确定位。

二、影响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实现根本性转变,绿色发展成为理性选择;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投资和消费为主要推动力;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挑战:工业增速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不佳;现代产业培育和发展不足;经济发展省内不平衡,与全国发展水平差距大;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贫困人口较多;部分群众收入单一且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等。必须客观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清醒认识各种不利因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青海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切实加大基础设施、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力度,在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但是,当前青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较小,不足以形成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效应,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也将持续制约其稳定健康发展。

青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和不足:一是产业两翼分布特征明显。2016年全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条件的企业户数为143户,集中分布在西宁市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两个地区。二是企业数量少、产业扩张快。上述143户战略性新兴企业占全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户数的比重仅为4.4%。三是产业发展仍处于成长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增长点正在孕育。四是产业发展领域比较单一。各产业以提供和生产开展主营产业的技术、设备的企业较少,而直接以接受技术、设备开展生产产品的居多。五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低,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然依赖于规模扩张,利用科技构筑发展“护城河”的能力不足[4]。

(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

近年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2017年,青海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许多经济指标增速高,排名靠前,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3位,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7位①。但是,由于基数小、发展水平低,青海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以2017年为例,青海省的进出口总额绝对值增速居全国倒数第1位,在西部地区比较,青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第8位②。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来看,到2011年,包括青海在內的民族8省区③实现程度仅为70.9%,进程大体比全国平均滞后5年左右,尤其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城乡差距、文化娱乐、能源效率等方面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更低。从发展趋势来看,民族8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与全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9.2个百分点扩大到2011年的12.2个百分点,如果按照2000—2011年年均提高1.9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算,到2020年,民族8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能达到86%左右[5]。上述情况说明,青海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的质量效益有待改善。

(三)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有限

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①。2018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而青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4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92%[6]。青海城镇化率较低主要受自然和生态的约束、基础设施欠账多、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政策和制度设计等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化水平低对于城镇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都会产生制约作用。

(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难度较大

近年来,青海立足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点,积极构建发展高原特色和绿色产业体系,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发展方式粗放等情况仍然存在。以“十三五”时期农牧业为例,转型升级难度比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仍处在探索阶段,土地、草场流转面积仅占17.5%和14.1%,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0.62,远低于2.2的全国平均水平。物质技术装备落后,科技推广能力弱,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不足5%。资源约束加剧,草地生态局部好转,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不足54%,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面源污染问题凸显,化肥、农药、畜禽排泄物和农牧业废弃物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农牧民增收渠道窄,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经营性收入增长有限,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财产性增收手段匮乏。农牧民收入尚不足基本实现现代化程度的35%,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艰巨②。

(五)青海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工业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在产业结构演进上由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向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用1950年至1970年间101个国家的数据对整个经济过程包括积累、资源配置、人口和分配过程中的10个细化的经济过程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得出了钱纳里模型发展模式,提出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主要标志,从而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标准。

近年来,青海现代产业体系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2016—2018年三年中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表现出超出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一些特征,但是2018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4.8%。根据上文2018年青海城镇化水平来看,又不到工业化后期阶段。青海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也直接影响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布局。因此,不能完全以标准结构的数值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学者们认为“中国的中西部大部分地方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甚至初中期,在具体领域中仍存在许多短板”,这个结论也适用于青海[7]。根据上述数据及理论,由于青海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会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需求,必然导致有些能源密集型产业持续增长,由于这些高能耗工业部门大都是支柱产业,要在短期内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仍存在难度,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障碍。

(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

青海是一个省情较为复杂的省份,生态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与经济发展的紧迫性是一个矛盾体。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贯彻执行,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资源基础仍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存在发展的非持续性。第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第二,长期以来,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重机制互相脱离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限,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第三,有些地方产业发展没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得生态环境系统更加脆弱。如根据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青海的督察意见,2015年底前应完成129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但截至2017年12月督察时仍有47项未完成;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管控滞后,16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只建成7个污水处理厂,且仅有3个投运。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部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低、治理能力弱,2017年以前,青海发投碱业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二氧化硫等污染物长期严重超标排放,超标率超过90%1。可见一些地方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度比较大。

三、实现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青海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地区,实现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的转变,需要更加注重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与协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同时反复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指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8]。青海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上述重要思想和原则。

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绿色、创新方面来讲,要依托本省现有的、丰富的水电、风能、太阳能及特有的高原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构建现代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大力发展风能及绿色电池等生态产业,重点突出自然资源的优势,积极推动青海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还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要积极实施。近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2020年)》《青海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发布实施,这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的政策规范,必须在实践中认真贯彻。

(二)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实现经济开放型发展

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将深刻改变民族地区发展定位,极大促进民族地区开放型发展。2014年,中国(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圆桌会议召开,提出了实现与中亚各国繁荣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共赢合作、交流融合的发展思路,尤其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旅游已经迎来了别样的春天[9]。青海应当积极发挥历史渊源深厚、语言文化相通、地理位置独特、资源禀赋优越、拥有广阔市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等优势,及时占据国内国际市场的有利位置,抓住发展开放型经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加速转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机遇,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大局实现开放性发展。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和经贸往来升级,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着力于实现“四个对接”,即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机制平台和具体项目的对接[10]。开放式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和鼓励创业,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实施做出应有贡献,造福各族人民,提高幸福指数[11]。

(三)构建现代绿色新型产业体系,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布局首先要高质量,要选择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向而行的产业,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根据2018年7月青海省委“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要求,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特色新兴产业:一是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集群。二是清洁能源发展。力争早日把青海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三是特色农牧业发展。走绿色、高端、品牌、高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尤其要促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转变,探索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提高竞争力。青海的循化仙红线辣椒产业化联合体、高原爽产业融合联合体、可可西里牦牛产业化联合体、新绿康青稞产业化联合体这四种发展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12]。四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①。

(四)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13]。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特色经济发展绿色化,补齐生态建设和质量安全短板,以生态保护优先协调推进经济发展。

青海实现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建材5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能源,谋划一批生态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项目,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①;要完善绿色制度,抓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重要生态区域的相关规划,为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配套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实施差异化考核制度,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4];狠抓生态工程,加快实施针对生态保护圈、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以期取得较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市场、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②。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要着力发展教育、科技,增加人才供给,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通过改革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要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技术支持和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和人才的推动作用,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生产、就业及创业能力,加快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深化改革,把“放管服”改革作为重要内容,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优化营商环境,尤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加快推进;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国家高新区、青海大学国家科技园等建设和创新引领,实现产业、企业、市场、产品和管理创新。

(六)把脱贫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

把群众脱贫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这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青海在2018年初共有15个深度贫困县和129个深度困难乡镇,有6.4万个特殊困难群体。必须根据贫困村、户的实际情况,实施精准扶贫措施。2018年2月,青海省正式印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提出多途径确保贫困人口脱贫③。脱贫产业要从地方实际出发,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努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培养人才,对接市场,打造品牌;在生态保护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发展生态农牧业为主,继续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引导转移到经营与加工农畜产品的产业领域,部分生态移民可以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应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扩大就业,确保群众从源头致富;继续巩固脱贫成效,不断提升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 尉巍.少数民族省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J].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5).

[4] 陈玮 .2017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 魏后凯.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中国民族,2015(3).

[6] 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青海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青海日报,2019-02-28(7).

[7] 简新华.须正确判断中国工业化阶段[J].环球时报,2018-04-11(15).

[8] 秋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J].求是,2018(14).

[9] 黄晓姝,唐仲蔚.丝绸之路经济“带动”青海旅游 [N].青海日報,2015-7-22(5).

[10] 芈峤,王颖,潘玲.融入国家战略,推进青海可持续发展[N].青海日报,2017-06-21(2).

[11] 王正伟,民族地区要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大局中大有作为[J].求是,2015(14).

[12] 罗连军.联出新模式 联出新形态 联出新动能——我省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解析[N].青海日报,2018-9-28(5).

[13] 杨艳秋.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要义[N].经济日报,2017-08-07(15).

[14] 王梅.青海取消28个县(市区)GDP等考核指标[N].人民日报,2018-05-07(10).

[责任编辑:杨彧]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制约因素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