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古代印第安农业论略
2020-10-27张兰星
张兰星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北、中、南美洲均有古印第安人,其农业文明都很悠久,且具特色。在西方史学界,由于英文资料丰富,英美学者数量多、水平高,北美古印第安人的农业便研究得较透彻。相比之下,中、南美洲的相关研究滞后一些。就中文学术圈来说,南美古代农业的研究显得更薄弱。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撰写此文,以求抛砖引玉。
一、多种农作物的起源地
除了中美洲,南美洲也是美洲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很多农作物最早被驯化于此,继而传播到美洲其他地区。有学者认为不论在新、旧世界,农业和农村最早均出现于山地或高地边缘地带,而非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埃及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农业起源于高地[1]。在南美安第斯山脉,有些地区太高,不适宜人类居住及开发农业,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印第安人仍然发展出令人钦佩的农业文明[2]。在美洲印第安人栽培的将近百种植物中,起源于南美(秘鲁、玻利维亚)的就占30多种[3]。
南美农业起源于山顶,然后拓展到山脚。在查韦地区(Chavin),人们在2 000—3 500米处开发农业。南美洲第一套水利灌溉系统出现于前1000年,具体位置在安第斯山靠太平洋一侧,位于山溪旁。前300至公元700年,一些部落转移到太平洋沿岸活动。南美北部的莫齐卡(Mochica)、中部的利马、南部的纳兹卡(Nazca)文明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文明。700—1000年,南美农业集中到较肥沃的安第斯山谷,提提喀喀湖边缘的蒂亚瓦纳科(Tiahuanaco,今玻利维亚境内)兴起了较为发达的农业。1200年,奇穆王国统治着秘鲁西北部的太平洋沿岸,并在此开发出成熟农业[4]。除了山区,2 000—4 500年前,亚马逊东部还集中出现了农田[5]。
南美作物的一大特点是块根、块茎作物(简称根茎作物)较多,马铃薯、甘薯、木薯都起源于南美洲。除此之外,南美印第安人还栽种乌留科(Ullucus tuberosus,根块落葵属)、奥卡(Ocalis tuberose,块根醡浆草)、阿尼尤(Tropaelum tuberosum,块茎旱金莲)、阿鲁(Anu)、阿拉卡查(Arracacha)、阿吉帕(Ajipa)、阿奇拉(Achira)、吉卡马(Jicama)等根茎植物。有的品种迄今仍然存在,有的已经绝种,有的传播到世界各地,有的仅限本土生长。看来,称南美古代农业为根茎农业,亦不为过。除了根茎类,南美印第安人还栽种玉米、奎奴亚藜、菜豆、西红柿等作物。据统计,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美土著人驯化了50来种植物[6]。学者斯图尔特伊凡特认为:“南美印第安人不仅驯化了多种独特植物,还丰富了其品种,这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选择的结果[7]。”
依照现有证据来看,多数美洲农作物起源并驯化于中、南美洲,两地都是美洲农业的摇篮,它们既是独立的生态系统,又是互相联系的生物圈(偶尔通过媒介交换物种)[8]。
前哥伦布时代中、南美洲的驯化作物比较(部分)
由上表可见,中美洲驯化的作物种类较多,以谷物类、豆类、瓜类为主,南美洲驯化的作物则以根茎作物为主,说明两地的地理条件、文化背景有差异;但仍有不少作物同时被两地驯化,或者说不能确定驯化地,姑且可以认为,两地作物具有一定联系,中、南美洲并非完全隔绝的农业环境。
二、印加农业文明
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美印第安人的农业文明区大致有两个:一是安第斯山脉中部,这里气候干燥,当地印第安人栽种野生谷物、根茎植物;二是是安第斯山脉西坡(包括沿海、沿河、盆地),其农业发展略晚,但出现了较早的灌溉技术。
11—16世纪,南美印加文明兴起。在西班牙人初抵美洲时,印加帝国仍占有今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的广大地区,覆盖领域从安第斯山脉延伸到亚马逊流域。与玛雅人生活在湿润的尤卡坦半岛、阿兹特克人生活在温暖的墨西哥盆地不同,印加人的生存环境要恶劣些。南美高地(高原)的可耕地较少,气候不利于农作物生长,24小时内的温差就达30摄氏度以上。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印加农业仍然发展起来了。在与大自然长期的斗争中,印加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
印加人栽培40多种农作物[9]。有学者将它们按照地域分类:海岸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菜豆、棉花;盖丘亚地区(quechua)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菜豆、奎奴亚藜、羽扇豆;苏利地区(suni)的马铃薯农业;普拉高原区(puna)的畜牧(农)业;亚马逊流域的刀耕火种农业,主要作物有木薯、玉米及可可。如果按地势高低来划分,马铃薯和奎奴亚藜是高地印第安人的主食,玉米是低地农区的主食。
南美印第安人最初的农具略显原始,以木器为主。木锤用来敲碎大泥块;木棒较粗,下端通常装有石片,方便碎土;木锄用来垦土或挖(水)槽;木篮、陶罐用来盛水或装东西。这些工具类似于旧大陆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青铜时代初期的工具。后来,印加人发展出木铜混制农具,提高了农作效率。印加人少有耕畜,主要靠人工翻地。印加人还使用一种特殊农具,当地人称其为查克·塔克拉(chaki taklla)或尤苏(uysu)[10],又称脚犁。就当时来看,这是一种高效工具。其主要部件是木橛,长约1.8米,装有青铜尖头。在尖头以上约30厘米处,有一个脚踏装置(横木),与木橛成90度。这是印加人的独特发明,垦地时用脚踩着它,可以深翻土地。另外,木橛上部配有弯曲的手把,方便农人掌控。一般来说,木橛专供男子使用。它可以翻土、掘坑(播种),甚至收获马铃薯。印加妇女使用木铜混制的棍和锄。此类锄头装有像凿子或切削刀形状的青铜宽锄板,上面安着一根硬木短把。与其说它像现在的锄,毋宁说它更像手斧。锄用来掘孔、培土。可见,印加人已经将冶金技术用于农业,以加大耕作力度,提高劳动效益。到了帝国后期,印加人甚至使用全青铜的镰刀、连枷、斧、锄等农具[11]。哥伦布到来前,印加人还没有使用圆轮、挽具及铁器。由于农具落后,所以生产率较低。每位印加农人年均耕种1—1.5公顷土地,人均产量不足20公担(quintal,1公担约为100公斤)。由于交通闭塞,能够运走的农作物也很少。多数作物仅供家庭食用,甚至还不够[12]。
印加农业以水利灌溉闻名。安第斯山脉干旱少雨,印加人为了克服自然条件不足,必须开发水利。在前哥伦布时代,印加人就已经知道如何建水渠了[13]。海拔3000多米的盖丘亚农区就建起大片梯田,利用泉、溪水来灌溉[14]。最初,印加人选择在安第斯山峡谷发展农业,山坡很陡,雨季时山水顺坡流下,可以灌溉农田。但在旱季时,峡谷依然缺水。为了常年栽种作物,山坡田地被劈成层层梯田,梯田下面砌石加固。同时,用石板铺成四通八道的水渠,将溪水引入田中。引水的源头建有石水闸。梯田大小根据坡度陡缓而定,坡度越陡,梯田越窄。有学者提到:“印加人虽然在山区建起不少梯田,但以小梯田居还多,有些甚至只有6英尺宽[15]。”梯田边缘培起土埂。这套系统能把溪水引到很远的地方,同时避免水土流失。灌溉系统的成功运作引起印加统治者注意,国王任命专员管理梯田,维持其正常运转。海岸地区的水利系统靠人工河渠连接。水源来自安第斯山脉高处的泉、溪水,这些水不含盐分,不破坏土质。
印加人也知道如何肥土。在沿海地区,他们将海鸟粪及死鱼当作肥料[16]。这些鸟粪已经堆积多年,富含硝酸盐及磷酸盐。当地人还用羊驼或骆马来搬运鸟粪。在山区,印第安人用这些动物的粪来施肥。
印加帝国的统治范围较大,从事农业的人群较多,农产品各有特点,随着需求增加,交换市场逐步形成。海岸地区产棉花,盖丘亚地区产玉米,苏利地区产马铃薯,普拉地区产肉类,亚马逊地区产可可及玉米。这样,不同地区的农产品便可以通过交易互补[17]。这既解决了人们的温饱,也丰富了印加帝国的文化生活,同时促进了农业发展[18]。
在印加帝国,历法对农业的作用非常大。印加历分为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4年另加一个第6天为忌日。每年的12月21日为全年的终结和下一年的开始。太阴历把一年也分为12个月,但每月为30天或29天不等,每年从6月21日起算。印加历的出现保证了播种和收获的准确性,为农业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祭司在整个农业生活中起很大作用,最有权势的印加人(印加王)被视为太阳之子,时常亲自主持农业祭祀活动。当他用自己的金锄掘地时,全国就开始栽种玉米。在印加帝国,各地甚至有不同历法,更加精确地指导当地农事。
在印加帝国,土地被分为三种:印加田、太阳田和公社田。印加田归王室和贵族所有。太阳田是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土地。根据印第安人传统,印加的全体臣民都必须无偿耕种“印加田”和“太阳田”,收获物全部上缴。太阳田的大部分收获物归神职人员所有[19]。还有一部分农作物(如玉米、奎奴亚藜、肉干等)用来应急,存放在大仓库中[20]。公社田为氏族公社所有,分为公、私两种。公用地由全体成员耕种,收获物供集体使用。私用地也为公社所有,但分成小块给成员使用,每名男子分一块,女子分半块,收获归个人所有。丈量地积的基本单位是拓普(toupou),有时指三分之一公顷,有时指半公顷。在印加帝国后期,侵占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问题,“安第斯山脉的部族首领每年都要到各地视察,确认各家各户的土地占有情况”,“如果发生侵占现象,首领就要把土地归还给受害者,并惩罚入侵者。[21]”总的来说,印加社会尚不属于标准的阶级社会,耕地基本不是私产。
三、南美洲的其他农业文明
南美北部地区(今哥伦比亚波哥大城周围),居住着操奇布查语的穆伊斯卡印第安人。他们建立起高度的农业文明,其耕作制度同马雅人相似,也在热带森林里砍倒并烧光一片土地,用于耕作玉米和甘薯。除此之外,他们还狩猎,以获取必要的肉食。这些地区还出现了梯田,说明掌握了简单的灌溉技术。其使用的工具较粗陋,农具有木锄,猎具有斧、矛、(镖)枪、箭(头)等,均为石制。穆伊斯卡人还与邻近部落交换物品,比如用本部落特产交换其他部落的棉花等产品[22]。
印加帝国南部居住着阿劳干部落(确切说来是马普切人)。他们也从事农业生产,栽种马铃薯、玉米和菜豆。在印加人的影响下,马普切人也饲养骆马。不过在这些部落,农业生产不占主导,农耕与狩猎、采集并重[23]。
在亚马逊森林里,居住着印第安热斯人、搏罗罗人、图皮人和圭库鲁人。这里的气候较极端(非旱即涝),适宜从事采集、狩猎活动。虽然很多部落懂得农业知识,但因环境制约,农耕活动尚不稳定。有学者认为,亚马逊流域植被繁茂,要彻底清理出一块土地来耕种是非常困难的[24]。其农业属于热带类型,通常在砍倒烧光的森林地段上,栽种玉米、木薯和甘薯等作物。学者们对这些部落的研究也不够,当地土著人或早被消灭,或被驱逐到荒僻且不适合生存的地区,自行灭亡。只有少数印第安人(部落)幸存下来,一直生活到今天。他们迁徙到密林深处后,文明程度明显衰退。时至今日,亚马逊还发现有十分落后且不懂耕作的部落[25]。还有一部分印第安人居住在亚马逊北部草原,他们懂得一些农耕知识,但生存方式仍然以狩猎、捕鱼、采集活动为主。
从南美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印第安人能在安第斯山脉恶劣的环境下,克服缺水少雨的不利条件,发展出灿烂的农耕文化,着实让人敬佩[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全球农业文明大交流研究”(批准号:13AZD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