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筑”之音对话西方文明
——“一带一路”中意传统音乐文化交流互鉴
2020-03-05
本刊记者/龚 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总体目标中强调:到2025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重要任务中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通过文化名人、各方面出境人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芬奇市市长朱塞佩(左一)为郝敬春先生颁奖国礼沛筑入驻芬奇市政博物馆
意大利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往来城市,中意两国的交流互鉴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汉朝曾派使者甘英寻找“大秦”;古罗马诗人Virgil和地理学家Pomponius Mela在其相关著作中多次提到过“丝绸之国”;还有广为人知的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丝路使者”在中西文明互鉴史上都发挥过重要作用。2019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首访意大利时再次指出:“作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意同为文明古国,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两国紧密相连,架起一座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达·芬奇大师逝世500周年。在意大利芬奇市政府和切雷托市政府的邀请下,我与师父郝敬春、师兄郝泽华作为中国乐器协会器乐文化专业委员会的中方艺术家代表,在7月赴意大利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交流互鉴。一方面致敬伟大的艺术家,汲取西方艺术的营养;另一方面从以下几个方向积极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努力提升“沛筑”的国际影响力,讲好汉高祖刘邦击筑而唱大风歌的故事、传播好凝聚中华汉乐之魂的千古弦音、阐释好中国独有的传统乐器特色、展示好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形象。
和平外交方向——非遗国礼“沛筑”入驻芬奇市政博物馆,用音乐的方式见证两国友谊长存。这也是继2014年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将其赠予比利时王后,入驻比利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后,再次被西方国家官方珍藏。达芬奇博物馆广场专门举行了“达芬奇国际艺术节颁奖盛典“音乐会,中国民乐团和西方交响乐团在此交流互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与芬奇市民1000多人分享了近五个小时的音乐盛宴。此次颁奖典礼上,芬奇市市长朱塞佩亲自为郝敬春先生颁发了”杰出乐器制作大师“奖,为中国乐器协会秘书长弋金锐老师颁发了优秀组织奖,以此感谢中国乐器协会在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
弘扬传播方向——先后在罗马音乐学院音乐厅、切雷托市政广场举办交流音乐会。依托米兰华夏集团、凤凰卫视、欧洲华人报等驻外机构、媒体进行报道,弘扬汉文化,推广汉乐“沛筑”,为观众们带来视听盛宴。从院长、市长乃至广大的市民都纷纷为我们的精彩演出称赞叫绝。将《大风歌》奏响欧洲的同时,我们也欣赏到了意大利的传统乐器独特复古的声音,与“沛筑”进行远古的对话。罗马音乐学院院长Roberto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意大利政府之间达成了许多层面上的合作,在艺术和爱的表达上,音乐是无国界的。他们希望在罗马音乐学院迎来更多的中国文化使者。
学术科研方向——在克雷莫纳小提琴博物馆,郝敬春先生以《汉乐沛筑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对话国际民族乐器文化发展高峰论坛。此次论坛,我们聆听了意大利制琴大师比索罗迪先生关于《克雷莫纳制琴发展史与制琴特点》的演讲。了解了从古代到当代的意大利制琴工艺、声音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同时运用比较研究知晓了意大利制琴与欧洲其他国家制琴的基本区别。华裔制琴大师赵相斌先生发表了《当代制琴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演讲。他同时分析了当今制琴比赛的利弊关系,对未来制琴发展与创新设计提出了构想。中方专家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陈自明教授、刘月宁教授、周望教授、赵晓霞副教授分别以《我对乐器世界的体验和认识——从西洋乐器——中国乐器——世界乐器》《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中国古筝艺术概述》《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做了专业理论交流。
教育传承方向——依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进行交流学习,借助全球互联网+,进行线上教学,远程乐器制作培训,定期进行线下客座授课,希望把“沛筑“融入到汉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传承。
今年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祖国的富强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与文化传播使者,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文化智慧、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传播中国文化价值,不断增强扩大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努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