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萨:艺术家的生涯

2020-03-05李晓菲

乐器 2020年1期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

文/李晓菲

“台上”与“台下”

普通观众对陈萨的了解,一般是从她荣获国际顶尖钢琴大赛的奖项开始的。9岁才跟随但昭义教授学习钢琴的她,15岁便在“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中一举捧得桂冠;17岁时成为“英国利兹钢琴大赛”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21岁时,夺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四名。赫赫战绩不断刷新着国际顶尖钢琴赛事的最低年龄与最好成绩。自此,陈萨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钢琴演奏生涯。在回头审视这段辉煌时,陈萨十分淡然,“作为曾经的参赛者与现今的评审,我更是越发觉得,其实什么都不重要,唯一有意义的就是在舞台上短暂的时间里,绽放自我,无所保留,无愧天地。”

在开启属于自己的音乐生涯时,陈萨选择了她擅长并喜爱,优美而深刻的浪漫派音乐作为其钢琴演奏的主要曲目,并且收获了巨大的成功。陈萨录制的第一批专辑便是她最擅长的肖邦作品:《肖邦印象》《肖邦圆舞曲全辑》《肖邦钢琴协奏曲专辑》。伦敦广播盛赞“(她的演奏)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演绎”。不可否认,陈萨是非常适合演绎肖邦作品的,她身上同时拥有女性化的敏感和男性化的坚毅,这样的性格特点为她理解、演绎肖邦作品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我还记得参加肖邦比赛时,正值波兰的秋季,金黄的落叶撒在地面上的萧瑟给我留下了至今也难以忘怀的印象。”当然,陈萨对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也十分感兴趣,从录制、演出拉赫玛尼诺夫、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到格里格的钢琴小品,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陈萨积累并丰富着自己的音乐会作品。目前,陈萨活跃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音乐会演出季中,她为自己安排了一年60场左右的演出,以及不断具有挑战性的作品单。在陈萨成立独立工作室的四年间,她保持着每年巡演一部完整的套曲的节奏,从肖邦全套的43首马祖卡舞曲,到德彪西的前奏曲和练习曲全集。在2019年的音乐季,陈萨开出了回归肖邦的21首夜曲的音乐会节目单。没有另人熟知的曲目单,没有迎合市场的热门演奏曲目,陈萨在自己音乐成就的多年积淀之上,交出了一份接一份,兼具深度与前进意义的作品。

摄影/肖翊

没有人会否认陈萨在钢琴演奏上的天赋,但是即使是再优异的天赋,也需要后天的刻意训练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陈萨称其为,修炼。“练琴,就是修行。对于这两个字,我更愿意把他们分开来独立理解,在过程中不停止的修剪和成长。”翻不了火焰山,取不了经。16岁时,陈萨获得了英国伦敦乔凯音乐学院的最高奖学金,只身一人来到英国求学,她之后在英国和德国都受到了专业而严格的音乐训练。对于音乐的学习,陈萨总结了许多自己的方法。如今的她还是经常提到“学习”这两个字,对于一个成熟的钢琴家来说,有胆量不断拓展自己的演奏疆界,也是源于认真学习音乐作品的结果。对于人们并不熟悉的现代音乐,她的学习方式是完全遵从谱面的音乐标记,从乐谱中学习;对于人们相对比较熟悉的古典音乐,她则认为对于音乐家来说,要将自己的音乐直觉,与遵从古典原作相融合,把握好“度”。在演奏音乐作品时,自己的音乐感觉能够占多大的比例,取决于不同的作曲家,“比如贝多芬,贝多芬是一个极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一个人。我们可以从其手稿的谱面上看到他作曲的音乐标记,小到连线的分句、踏板、不同的跳音等等。他思考的非常缜密,而且绝对不是一气呵成的去完成一部作品。从他的手稿中会发现他经常修改的痕迹,他是不到完美的地步绝对不会定稿的作曲家。所以在一开始学习贝多芬作品的时候,要花很多时间去认真记住他的音乐标记,不能过于凭感觉去弹。”不过,在演奏音乐作品之外,陈萨认为有一个非常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演奏者对于西方音乐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无法全面解读和分析一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声、曲式、配器等等这些作曲家想要传达的信息,只能说明演奏者并不了解西方音乐,“如果你不了解这种体系的话,人家就从骨子里觉得你根本就不懂他们的音乐。这不是歧视,而是觉得自己的文化和音乐是不被外国人所理解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西方音乐时要先去了解他们的文化体系、思维方式,然后再进入音乐的学习。”

摄影/解飞

在谈到如何平衡自己的感受和音乐作品的表达时,陈萨坦诚的认为,在呈现作品时,真实性非常重要。她总结了自己音乐演奏的“三真实”原则,“对自己的感受真实,对作品真实,对观众真实”。首先是对自己真实,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对音乐、对人生最真切的感受;其次要对作品真实,认真的去学习和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认真的去对待每一个作品以及每一次演奏;最后是对观众真实,真实的呈现你的音乐,不要去故意讨好市场和观众。其实这就是了解自己,了解作品的过程。做到了这三步之后,在台上的那个瞬间,就不用在意其他了,让一切自然流露就好。“艺术,讲的就是分寸。多和少,出和进,如何把握、如何掌控,全部都是修炼。”

“入世”与“出世”

作为一名享誉国际的钢琴家,陈萨的音乐足迹遍及世界,与业界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她与包括伦敦爱乐乐团、法国广播交响乐团、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在内的数十个全球知名乐团合作演出;她连续多年作为中国女性钢琴家的代表参与著名的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音乐节、鲁尔钢琴音乐节、奥地利洛肯豪斯室内音乐节等;她与诸多杰出的音乐家进行合作,包括与巴塞尔室内乐团合作首演中国作曲家王西麟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并且,自2016年起,她还出现在第11届悉尼国际钢琴比赛、第61届意大利费鲁乔·布索尼钢琴大赛,以及第19届英国利兹钢琴大赛等国际顶尖赛事的评委席上,为音乐生涯增添新的角色与身份。

有人说,陈萨是一直属于舞台的音乐家,她将自己的万丈光芒都绽放在了舞台上。作为一名古典钢琴家,她的音乐会邀约不断,场场座无虚席。尽管没有太多的宣传,但乐迷们都清楚的知道陈萨每一年都会带着新的作品出现在当年的音乐季中,保持着她一贯的演出频率。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陈萨刻意保持着自己的内省与沉静。在眼花缭乱的音乐商业市场,她没有凭借自己姣好的容貌与出色的技艺参与过多的娱乐活动、出席各大节目、与流行明星们合作;她也没有为了自己的古典音乐事业积极的做宣传、迎合媒体、应和市场,却反倒是因为不想刻意迎合市场,于是成立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音乐的独立工作室。她日复一日的练琴,固定每年巡演60场,不多不少;她大多数时间都住在安静的德国乡村,远离闹市喧嚣;她并不频繁的更新自己和工作室的社交账号信息,保护着自己的随性与惬意。陈萨保持着每日数小时的钢琴练习,对她来说,这种“独自重复着某种习作”的练习,“好像有另一只眼睛看到自己于天地之间,周遭归隐于不见,像极了修行:呼吸,聆听,感知,所见。不去别人的世界找寻‘无’,而在自己的内心遇见‘有’。”

她所做的一切,都源自她不断向内寻求的,对于自己的了解。“我对我自己的安静非常需要。我天性是喜欢有空间感的生活。哪怕是停下来的时候,在缝隙之间,发一下呆,我觉得也是很舒服的。有时候看书,也是让我把心平静下来的一个办法。我喜欢在人少,树多的地方走路,这种感觉让我特别的释怀,就好像在那个时候你才是最原始的一种状态,我很喜欢这种感觉。”长期的音乐会巡演使得陈萨的生活状态经常是在各地东奔西走,她也慢慢习惯了生活的这种状态。有一天,陈萨的姐姐突然给她发了条讯息说,在梦中看见陈萨自己一个人拉着行李跨越废墟,姐姐很是担心,立马给陈萨打了电话。陈萨倒是十分坦然,“我接受我生活的状态。做艺术需要一颗沉静的心,这本身就是自己面对自己的很孤独的过程。我甚至觉得人应该学会孤独,不应该经常去闹市中找寻一点儿温暖。孤独只是一种状态,并不一定就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有趣的是,当你在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你并不会觉得孤独。而且,我非常享受自己与音乐的交流。这种感觉就像,有人懂更好;没人懂也无妨。”

陈萨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最恰当的平衡点。

艺术与人生

艺术与人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对于陈萨来说,音乐是知己,是信仰,也是她生活的希冀。“音乐一直伴随着我成长,也在帮助我的成长”,她在舒曼的音乐中体味间或出现的歇斯底里,她从贝多芬的手稿中看到了作曲家的思维缜密,她从巴赫的音乐中学习数学理性,她从肖邦的音乐中读出“灯前的黯然泪下”,她从德彪西的套曲中反问内心的自己,她从王西麟的音乐中见到了忠诚、勇气与人性,她从无数的作品中发现了别人,也不断的发现着自己。“在现实世界以外,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另一个万千世界,你窥见到一个又一个伟大灵魂和个体的内心,以及他们无比真实和滚烫的记录和作品。你会感叹,竟然凭借着艺术之名,就有权利看到一个人的内心,这是一件多么优厚的待遇。”

除了音乐之外,陈萨对几乎所有的艺术种类都很感兴趣。她从一切的未知和一切的艺术中吸收生命的养分。她喜爱阅读与文字的分享,她热爱摄影,常常拍摄建筑、天空或是色彩模糊的场景,她尝试演出艺术电影,也热爱徒步旅行。从陈萨的社交账号发布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她分享的文字与摄影作品,从作品本身的呈现来看,陈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艺术审美与艺术风格。“我喜欢写些东西,也喜欢视觉摄影。旅行是一切不可估量的可能。若不能一直地停停走走,变幻地去感知,人又何需重复已见的熟知的喜怒哀乐。”

音乐与艺术,都是陈萨用以了解和探索人生意义的方式。“诗化肉身”使得生命更加丰富、生动与美丽,如此饱满生命状态的写照,好似孔子所赞誉的人生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

中国传统哲学追思人生境界与生命意义。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陈萨,在演奏之余,也会沉入思考,“我经常想生和死这个无解的话题。我其实很难被说服,人为什么应该活下去,还要活那么久。这个宇宙和星球,少了我这粒尘埃,又能怎样;终将逝去的你我在一挥间若早一些离去,又能如何。如果你知道你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所有你喜欢的人和喜欢你的人,你对这个世界的爱和好奇,都带不走时,会让人产生一种空洞的恐惧。但是,反倒是这样的想法,会启发你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去生活。”

陈萨努力的生活,背负着过去全部的自己,和未来的所有可能性,用全身心去敏感的探索艺术对这人世间无解问题的回答。“我隐约找到答案,起码是此刻的。是爱。那会像磁铁一样把你留在生命里,让你生根,让你能忍耐以这样的引力为状态的,为之呼吸的许多个年头。爱你所做的事,爱某些作品,爱一些人,爱一些人的爱。”

在这个世界上,艺术家们的存在多如银河系中的星辰,每一颗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陈萨,作为其中无可替代的一位女性艺术家,用自己对艺术与生命的挚爱,一步一步坚定的走出了,未完成的艺术家生涯。

(封面及文章首图摄影/Wang Liaoyi)

猜你喜欢

肖邦钢琴音乐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